新课程,首先体现的就是新词语、新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经历了多次修订。开始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后来叫“课程计划”,从2001年开始叫“课程标准”。具体到每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新词更是大量涌现,比如语文的写作部分,最早叫“作文”,后来改成“习作”和“写作”,最新版本叫作“表达与交流”。叫法变了,内容也变了,含义也更加丰富了。 从课程建设到教材编写,从教学改革到方式转变
·主持人语· 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和国内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等),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发现”,要让“发现学习”发生在数学课堂中,并将这一教学主张命名为"发现数学”。这一主张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这一要求相契合。我们倡导,从理念创新到课程内容重组,再到课堂流程再造,引导学生经
【摘要】学习的本质在于“发现”。“发现数学"主张让“发现"发生在数学课堂中。“发现数学"视角下的跨领域学习,旨在以"发现数学"作为教学实践样态,引导学生跨数学知识领域发现其间的联系,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跨学科领域发现方法的贯通,培养共通性素养;跨学习领域发现思维的融合,提升综合能力。
【摘要】“发现数学”视角下的跨数学知识领域学习强调综合运用数学不同领域的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苏教版五下《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2》一课时,带领学生探索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这两大知识领域之间的关联,明确转化是实现跨领域学习的一大策略,有助于学生明晰知识本质、构建知识网络。
【摘要】跨学科领域学习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创新思维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曹冲称象"这一主题活动,解析其中涉及的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如何在跨学科领域学习中实现不同学科学习方法的贯通,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共通性素养。
【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发现数学"视角下的学习领域主要有认知学习领域、技术设计领域、生活应用领域等。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将知识经验转化成方案或产品并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学生发展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摘要】学科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发现数学"视角下的跨领域学习是推进学科育人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之一。“发现数学”视角下的跨领域学习重视数学本身知识的逻辑性与结构性、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与融通性,强调转“识"成“慧”,培养学生的“发现"素养,进而达到“发现"育人的教育境界。
【摘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每一位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诚实劳动”。践行“诚实的劳动”的理念和教育家精神,虽未必能成为"教育家”,但却是对师者仁心的真切注解。从本质而言,真正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是那些具备教育家精神品质的教育工作者。弘扬教育家精神,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在三尺讲台的行动上。作为一线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需从“爱心、远见和定力"三方面着力。
【摘要】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价值理念。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校课程,不仅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认同和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家国情怀融入学校课程,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家国情怀课程融入理念,推进家国情怀课程的系统开发;革新家国情怀融入学校课程的方式,加强家国情怀知识体系的建构;拓展家国情怀课堂场域,提升家国情怀教育的育人实效。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实现人机协作的新技术,以预设的算法框架和数据模型,根据用户指令自动创作文字或图片资源,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创造性。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从“读、释、悟、演、行"五个环节出发,创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文言文教学模式,探寻其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旨在突破文言文的教学困境,实现从感知到迁移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读中感其声,在释中明其理,在悟中临其境,在演中用其言,在行中传其神。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的修订,更加突出育人为本。教师通过探讨关系育人视域下学习任务进阶的内涵、优势以及实施路径,基于“师生、生生、生本"多维关系,构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学习任务进阶框架,可为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摘要】学生在知识运用和素养培育等方面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如审题不仔细、思考不全面、思维不灵活、策略运用不充分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放平心态、综合运用、探索规律、培养习惯,促进他们提升专注力、应用力、创新力和行动力,进而有效达成以评促学改教的课程目标,让“教一学一评"一致性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过程中,一些教师能够理解“素养立意”的导向,但尚不能很好地将理念落实到实践中。教师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小学数学命题的题型、数据、情境等细节上做出积极改进,将有助于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基于“教一学—评”一体化理念开展小学英语读写教学,能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结果的评统一起来。具体操作时,应整合阅读素材,确定评价内容;制定评价目标,规划教学路径;布置评价任务,设计评价工具;开展分层活动,达成评价目标;借助多元评价,优化学习过程。
【摘要】单元页是统编2024版《道德与法治》低年段教材的一大创新点,是教师开展单元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依托单元页提炼概念框架,设定单元目标;围绕单元页整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利用单元页建构学习进阶路径,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
【摘要】“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要求将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评价进行整体设计并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身德育强调身体在道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主张通过情境体验、具身实践、角色扮演、激情思辨等方式开展教学。开展"教一学一评"一体化视角下的具身德育要将教学目标、具身活动和评价任务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实施。
【摘要】在小学书法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过于注重结构教学、笔法教学意识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笔法教学成效较低。因此,加强教师对笔法的认知和技能的提升意义重大。教师可运用分析、书写演示、练习指导、作业批注等笔法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书写技能。
【摘要】当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知识掌握碎片化、思维深度不足等问题凸显,制约了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可通过实证调查某地区小学生的学习现状,结合教材案例解析,运用以单元目标统摄、阶梯任务设计、多元活动实施及素养导向评价为核心的大概念统整下的音乐教学策略。该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从表层感知转向深层逻辑探究,实现跨作品与跨情境的思维迁移,为深化音乐课程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实践范式。
【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在当代艺术课程改革中多有体现。教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使用具身认知理论时,需要遵循创新性、合理性和身心合一性原则,可运用具身情境、具身评价、具身感知、具身训练、具身建模,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时身体和心理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高质量语文作业设计的关键词是“精准”,教师要关注作业目标的精准设定、作业内容的科学选择、作业效果的高品质追求,努力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同时关注作业评价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赋能。
【摘要】叙事性文本是小学阶段选文的重要类型,其情节冲突、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为思维训练提供了天然载体,尤其是小说这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体裁。在统编语文教材五下《跳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思维进阶为主线,通过感知理解、分析评价、创造应用与表象认知、辩证批判、延展探究的融合设计进阶任务,探索小学语文课堂中思维进阶的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81-02 【作者简介】,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江苏淮安,223002)教师,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数字技术赋能语文跨学科学习,是以“语言为核、技术为翼、思维为脉”的新型教育生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83-02 【作者简介】,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南京,210023)教导处副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玄武区优秀青年教师。 复述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思维与语言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互动【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85-02【作者简介】,(,)教师,一级教师。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在探索真实情境所蕴含的关系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课堂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87-02【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古里中心小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二级教师,常熟市教学能手。 有效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并提出能够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问题。有效提问能显著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品质。从浅层
1.选择议题,紧扣目标 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要有高质量的议题作基础。议题的确立需要紧扣教学目标,落实核心素养培育,实现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行为实践的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我”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议题,意味着从学生的真实生活、成长需求、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出发,通过贴近日常的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如在统编四下《我们的好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91-02 | 【作者简介】1.,(,)副校长,高级教师;2.唐轶凡,(,)教师,一级教师。 开发运用好课程资源是高质量课程实施的基础。就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教师用好学生资源,能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教学质效。所谓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内外表现出来的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发展有利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93-02【作者简介】,校长,高级教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是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具有时空开放性、项目主题化、互动多维性等特征,能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着眼于育人,把握研学活动的方向与高度 研学活动与学科教学存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1-0095-02 【作者简介】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昆山市体育学科带头人;2.,(,)教师,一级教师。 2025年1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义务教育学校落实15分钟课间时长,每节课间要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通过适度活动、游戏等方式放松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校长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 常州市首届特级校长 “上善”四有好教师团队领衔人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实验小学弘扬“上善”文化,践行“快乐向上,幸福向善”的办学理念,将“上善”好教师团队建设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系统发展的“着力点"和“启动器”。学校以学科育人的难题破解
在科学教育的赛道上,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通师一附")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不断探索创新,致力于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为学生的成长注入科学的力量。 通师一附秉持“爱日、爱群、爱亲、爱己”的校训,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富有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学校认为,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思维方式、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 娄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