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布尼茨曾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班级是由一群独一无二的学生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复杂的、多元的。理想的课堂应当能够妥善平衡整体与个体、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应当追求班级授课制下高质量的“因材施教”,从而达成“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的目标。 尊重差异,是育人理念的核心价值。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的发展应该是多
【摘 要】“高”的概念贯穿小学数学课程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关内容,对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调查发现,对这一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诸多普遍性的错误,表明对于“高”的认识存在着诸多的障碍,导致认知的困难。为了改善教学,需要探明常见错误的类型,并运用认识论障碍的相关理论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创新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同时,为准确地分析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难点”提供思路。 【
新教材编排特点及其使用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核心素养导向、把握数学本质及设计结构化课程等要求。这些新要求在一年级上册主要体现在“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概念的一致性”“加减法的‘相等模型’”以及“情境育人”等方面。那么,如何帮助一线教师读懂和使用好新教材?本期特邀刘加霞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围绕这些变化介绍新教材的编排特点,并提出相应的使用建议,为
【摘 要】新教材在一年级上册加法意义的学习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情境类型,尤其强调“相等模型”,“相等模型”的教学价值在于丰富加法现实情境模型、渗透代数思维。在对比分析不同版本教材提供的学习路径的基础上,针对加法相等模型提出教学建议:在“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强调“=”表示“左右两边相等”的含义、关注“=”符号使用的时机、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支架。 【关键词】加法意义;相等模型;代数思维 在
【摘 要】情境创设是落实素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深化对数学的理解,习得问题解决策略,以此助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的情境创设呈现了提供有价值活动任务、蕴含学生学习路径等方面的新趋势、新特点。在分析教材情境特点的基础上从如何“选好情境”和“用好情境”两个方面对新教材的使用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情境创设;数学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
【摘 要】教师教学指导用书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证。基于现有教师教学用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四点修订建议:更换用书名称,体现对教师教学的全面指导;增补关键内容,体现课程标准对教学的基本要求;完善教学目标,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重构编写体例,满足教师对专业成长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5页增设了一道思考题(如图1)。此题目安排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之后,旨在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促进其数感与推理意识的发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三种认知:一是反复尝试却仅停留于无序求和;二是已掌握先求和再根据差进行交换的方法,但无法准确判断应交换哪个数;三是虽能正确交换数,却无法合理解释交换的理由。面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这些表现,教师可尝试采取以下教学过程。
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坐得下吗”“够吗”等问题时,容易混淆座位数和人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此,可采取以下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一、感知关键 1.玩一玩。设计抢座位游戏,3人绕圈行走,当指令发出时,3人需迅速抢占2个座位。 2.想一想。“为什么会有同学没有座位?”初步体会座位数量少于人数的情形。 二、对比分析 1.出示题目。二(1)班准备租车去森林公园秋游,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1辆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可设计如下教学活动。 一、观察“两端都种”情况,初构模型 1.观察手掌,初步感知模型。让学生伸出手掌(如图1),将5根手指想象成树,将手指间的缝隙想象成树与树之间的间隔。 2.分析思考,初步探究关系。教师提问:“有几棵树?有几个间隔?”引导学生猜想: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树的棵数=间隔数+1。 3.验证比较,深入理解模型
在解决分数问题时,经常会遇到“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解这个数”的题型。为了帮助学生将此类问题中的“比字句”表述转化为“是字句”表述,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回顾旧知,从倍数引入数量关系 教师出示关键句:小红看的课外书数量比小明多2倍。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后,尝试利用线段图来直观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展示学生的典型作品(如图1),让学生表述画图的过程:
【摘 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练习课具有“总结算法口诀,巩固算法技能”的功能,即让学生在先前“感受、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总结算法口诀:“做除法想乘法,做乘法想乘法口诀,看除数选乘法口诀”,帮助学生巩固算法技能,并为试商、调商做铺垫。 【关键词】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乘除一致;乘法口诀 在教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学生在“试商”时速度缓慢,准确性不高,这个问题一
【摘 要】推理意识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以结构化视角理解运算的一致性,在关联中发展推理意识是一条可行的路径。在四年级学生学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之后,可增设一节探寻乘法竖式结构关联的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聚焦横式,建立结构关联”“深化结构图应用,促进结构迁移”“逆向运用,发展推理意识”等活动,深度剖析笔算乘法的算理,建立结构关联,在感悟笔算乘法一致性的同
【摘 要】小学数学中真实情境的选用存在一些教学误区:内容过于“大众”,忽视了真实情境的“个性化”;路径过于“单一”,忽视了真实情境的“复杂性”;实施过于“标准”,忽视了真实情境的“一般性”。小学数学教学中,选用真实情境应做到:依托数学情境夯实常态教学,创设模拟情境展开变式教学,充实个人情境进行拓展教学,构建综合情境实施跨学科教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实现真经历、真体验、真探究、真思考,促进其核心素
【摘 要】应用意识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以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单元为例,从单元整体出发,通过“细化素养表现,明确单元目标;创设主题情境,规划学习路径;基于真实问题,开展实践作业”等方式,为应用意识的培养提供具体路径。 【关键词】应用意识;比例;单元整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应用意识
【摘 要】平行四边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初步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学习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充分运用网格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平行、垂直等概念,帮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选择其中的某些特征概括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利用网格图,帮助学生在描述不同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概括底与高;借助底和高来定量刻画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区
【摘 要】数学家故事蕴含了丰富的育人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家故事,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数学家故事为载体,探索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路径:紧扣育人目标,挖掘故事价值;精选数学家故事,确定阅读内容;多种方式阅读,分享数学家探究成果。 【关键词】数学家故事;立德树人;育人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承
【摘 要】“分数除法”是小学阶段最后呈现的计算教学相关内容,“分数除以分数”是“分数除法”的重点、难点所在。“分数除以分数”有多种学习路径,包括结合运算律进行推导、基于商不变性质的应用以及借助通分展开探究等。教师在对原有学习路径进行梳理、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探索利用“分子除以分子,分母除以分母”解决分数除法问题的学习新路径,以帮助学生体会除法算理与乘法算理的一致性,掌握分数除法的计
【摘 要】引导学生经历“一般化”的思维过程是对其进行早期代数思维渗透的核心。基于对二、三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提出早期代数思维培养的四点建议:提供经历“一般化”的机会;明确“一般化”表达的内容;探寻“一般化”表达的思路;教学“一般化”表达的方法。 【关键词】有规律加法算式;早期代数思维;一般化规律 本刊上期刊发的《有规律加法算式问题的解决与早期代数思维培养的研究(上)》(以下简称“文
【摘 要】数学图像是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与方法。提高图像分析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几何直观的建立,培养其推理意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基于图像分析进行小学数学习题的设计与开发,可通过图文转译、信息缺损、多元表征和联结融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读图意识和关键信息捕捉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习题;图像分析;关键信息 “图像”一词,是指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