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通识指南》)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以下简称《使用指南》)。这两个文件(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告诉我们:AI赋能教育,既是时代的大趋势、大挑战,又是教育改革的大机遇、大赛道,我们不能犹豫彷徨,错失发展良机。无疑,中国已进入全球人工智能的第一梯队,那么,教育改革也应乘势而上,努力进入世界
·策划人语·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AI)正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形态与未来,逐渐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自2017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并提出“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到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人工智能 + ”行动纲领,国家顶层设计持续发力。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系统性部署“2030年前基本普及中小学人工智能
【摘要】当下,人工智能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促进人工智能助力基础教育变革的着力点应当是推进人工智能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准确把握推进人工智能贯穿中小学教学全过程的价值与目标、起点与重点、策略与选择、保障与措施,对于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教育与工具间的内在关系,理解人的价值、学习的价值、工具的价值三者关系,展望数字技术融入教育以后的新赛道和新优势。而在分析数字化教学的内涵与本质的过程中,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将会得到提升。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信息超载与快节奏生活加剧焦虑情绪,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自律能力。非认知能力作为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竞争力,对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当前学校教育较偏重认知训练,非认知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政策支持。对此,提出教育应对策略:一是打破功利化教育模式,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的“完整的人”;二是基础教育阶段需谨慎使用AI工具,保障"无AI时段”,优先夯实学生读写算等基础能力;三是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技术;四是针对情绪掌控、抗逆力等短板开发专项课程,结合学科教学渗透非认知能力培养。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是在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某方面的强化,要强化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有持恒力的人、有道德感的人。相应地,实施路径是让学生有更多动手实验、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让学生有更多体悟崇高、锤炼品格的体验,让学生熟悉所处的人工智能时代,要在守正和创新中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人才。
【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为基础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通过介绍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外延,探讨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区别、联系与共生关系,并从重构培养目标和创新教学方法两个方面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基础教育提出了基础思考与总体建议。
【摘要】虚拟仿真技术、教育智能体、虚拟助教等智能技术正深刻变革课堂教学形态,这是技术演进的必然趋势,亦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课堂是学生汲取知识、提升技能的主要途径,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核心命题在于如何实现"善治”。从内容生成、反馈评估、互动设计三方面系统阐释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价值定位,并揭示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信息茧房、伦理隐私风险与师生交往隔离问题,旨在从物理、事理、人理等维度提出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的应循路径,为人工智能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参考。
【摘要】南京市玄武区作为江苏省智慧教育样板区培育区和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以“数据育人"为核心理念,依托“玄武数智大脑”平台,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高位统筹构建“ AI+ 教育"区域工作体系,创新"市—区一校"三级联动机制,分阶段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场景创新与资源整合。在实践层面,全域打造“教学应用—素养培育一教师发展"三位一体模式:开发分层AI课程群,开展跨学科项目实践;锚定课堂与作业关键环节,推行"师—机一生"三元课堂、循证教研及数智作业闭环管理;深化教师智能素养培训,建立动态电子档案与能力测评体系;探索数据驱动的学生成长评价,生成个性化数字画像。通过五大核心工程(数字底座、教育大脑、教学场景、资源建设、应用生态),玄武区显著提升了教育治理智能化水平,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
【摘要】面对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改革的现实困境,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通过系统化顶层设计与创新实践,探索教育数智化转型路径。梁溪区聚焦课堂教学中思维发展的"黑箱"困境、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及评价体系重构难题,构建“机制一资源—师资"三位一体AI赋能框架。实践表明,通过构建区域AI教育政策体系、优化智慧教育平台、强化教师数智素养培训,能够有效实现教学范式的深度变革。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学场景深度融合面临着理论丰沛而实践匮缺,工具丰富而适配焦虑,应用丰盈而成效鲜少等问题。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在区域构建“智慧研、精准教、个性学、多元评"数智"四维"课堂教学模型,整体推进教学改革。基于需求创建适配度高的教学智能体;双轨驱动构建智能体优化与应用机制;审慎推广提炼全学科实践样本。在辅助教学准备、赋能课堂互动、支持个性化学习、协同教学评价等场景应用取得突破进展,为数智赋能课堂减负提质提供区域样本。
【摘要】“双减”背景下,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积极开展以学生深度学习为导向、精准教学为旨归的智慧教育实践,通过建立覆盖全学段学科知识图谱标准,形成了区域学业质量监测数据“标准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知识节点与习题智能标注,形成了区域共享精准题库,保障师生教育教学“减负不减质”;提供教师多模态数据分析模型和学生个性学习跟踪服务,助力教师落实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成长、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摘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厘清课程开发实施和领导主体、着力点和基本架构,在学校探索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形成了“必修 + 选修 + 学生社团 + 研究性学习 + 竞赛"的“五位一体"校本体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摘要】作为教育部公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校,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围绕“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这一核心价值,从文化建构、课程架构、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四个方面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开展AI校本课程实践,探索AI与学科融合教学,丰富多样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素养。
【摘要】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你好!AI”校本课程建设在政策驱动、课程积淀、文化土壤与育人使命的推动下,构建起"知识课程—实践课程一创新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涵盖物联网、机器人、Python编程等内容,采用项目式学习与多元评价机制,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核心素养。未来,课程将围绕内容迭代、教学革新、融合创新与硬件升级持续优化,致力于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教育示范范式,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样本。
【摘要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以国家人工智能教育战略为背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AI与学科教学割裂的“乔布斯之问”,构建"三层五阶"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以“基础普及、拓展提高、创新实践"为纵向层级,以“认知、理解、应用、实践、创新"为能力进阶的维度,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学科教学,专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4年实践验证,该体系以真实项目驱动和三维教研支撑为核心,显著提升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形成可推广的“通中附校模式”。
【摘要】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匮乏、师资薄弱、模式滞后等共性困境,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学校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构建了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空间革新、教学模式迭代、育人机制协同"为核心要素的“青云范式"乡村人工智能教育实施体系。通过构建“ 1+2+N′′ 分层融合课程生态、虚实融合的"AI学习村落”、乡土赋能的AI项目式学习模式以及“院校 + 校校 +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有效突破了发展瓶颈。实证评估显示,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实践样本。
【摘要】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和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探索出基于学校价值系统与课程教学项目基础的人工智能教育的融合创新之路,以杰出校友陶行知教育思想和金葵花文化锚定AI赋能教育的价值坐标和整体架构设计,结合“三个一切"教学原则和“新小先生制"理念开展AI赋能教学场景应用的实践,并通过多年行动研究提炼出“人机协同、融合创新”的理念思路。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基于小学育人目标,江苏省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进行了“乐智慧融”教学形态的探索。“乐智慧融”不是教学与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聚焦儿童教育特质,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最终指向儿童生命的丰盈成长。乐智慧融"教学形态实践推动课程教学双维目标达成,驱动课程动态化重构,构建了多主体协同教学新生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30-0092-0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 ,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2022年11月,《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出台,指出教师应具备对数字技术资源及其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态度,包括主动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的意愿,开展教育数字化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 传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AI;信息甄别能力;道德与法治【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30-0095-02 当下,AI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在享受AI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要防范其带来的误导与隐患。由AI生成的网络信息,不乏一些虚假、片面的内容,而初中生对这些信息的甄别能力尚且不足,这对他们认识真实世界会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