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教学如何进行,以培养学生确切地表达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想就着这个问题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适当地传授修辞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加强练习。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主要是靠多读多练培养成的。就“确切”这个要求而言,可讲的概括的道理不深奥,不复杂,用不着反复阐明。至于个别的词句,专在意义的辨析方面下功夫,就不如实际去练习运用,可以事半功倍。举例说,“严厉
【摘要】“教—学—评”一致性对于提升课程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即时性和生态性,想要促进“教—学—评”一致性,就要辨析和处理偏差、灵活调整处理并形成系统性闭环,做好“教学评”与外部系统、内部系统、微系统之间的一致。通过梳理学的机制、确定教的系统、构建评的方式,做好以学为核心,以教为主动力,以评为推动力,实现教学评的一致。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评”一致性;学的机制;教的系统
【摘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意图和学情,确定科学、合宜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定内容,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遵循学业质量标准,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进行检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评”一致性。本文以散文阅读教学为例,首先确立散文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再以终端评价的能力要求对照学习活动设计,实现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与检测评价的多方互动,促进教学评的完善与创新。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散文阅读;学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新课程改革赋予“学习任务”以实践性内涵,使之成为贯通“教与考”的必然载体,以及培育和评估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知识观的变革,使语文知识从学习的目的转变为实践的对象,形成了以情境问题解决为模型的教育形态,这必然带动“教与考”的系统化改进。新课程背景下的评价观,强化了实践的过程性,从追求标准化结果走向了关注多元化建构,这必然激活处于渗透
【摘要】思辨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一以贯之的传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思辨传统及其特征,对实现“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课程目标,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等核心素养,都是非常必要且有意义的。本文对中国哲学思想的思辨传统和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语文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哲学思想;思辨;语文课程 思辨,是近年来语文
【摘要】语文学习数据指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反映各个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包括读写成绩、学习者画像等客观数据与读写成果、口语表达等主观数据。数智时代,语文学习数据呈现纸本记录转为数字采集、主观分析转为客观研判、结果评价转为表现评价等三大转向。面对理念层与实践层的双维挑战,本文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为例,探索学习数据在“课前—课中—课后”分阶段全过程应用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学习数据;语文数
【摘要】审美散文以抒情为己任,教学这类作品时必须聚焦情脉。情脉不仅承载着审美散文的情感意蕴,而且关联着抒情的艺术,还深度触及言语人格、言语情趣、言语气势、言语韵味等内容,由情脉切入教学便于实现教学知识的结构化,促进知、情、意、行素养的和谐培育。教师可基于学情,聚焦文本情脉,围绕言语内容、言语形式、言语气韵三个层面渐次展开,开掘审美散文的文本篇性。 【关键词】情脉;审美散文;文本层次;文本篇性;《
【摘要】“文本转换”是指对同一文本内容,将其由一种文本形式转换成另一种文本形式的行为。“文本转换”带来的有关形式(文体)的比较与辨析是独特的,而且完全可以构成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资源。基于“文本转换”的语文教学,其本质是教学资源的跨界关联与构建。本文以《荷塘月色》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了基于“文本转换”的文体(现代散文、七律)特征比较,尤其是二者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观照。 【关键词】文本转换;《荷塘月色
【摘要】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中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为例,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探索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融合路径。主要通过教师主导的设计驱动、学生主体的自主参与和多主体评价的反馈优化,力求实现教、学、评的有机融合,推动学生读写能力的巩固和提升,在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等方面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读写结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选入了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孤立地对其加以解读,是很难下手的。关键在于,其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字,其义是一望而知的,其间奥秘,在于掩盖着诗人的“恨”。只有把李煜同类题材的作品联系起来,从纷坛的文本中,在看似毫无关系的意象中找到一个具有高度潜在量的聚焦点,超越单篇,进行一系列的同类比较,从而进行综合,不论是分析还是综合的思路才能变得开阔。 【
【摘要】《我的白鸽》中存在着很多主线叙事之外的“非主线文字”。在这些文字中,作者有意营造了乡土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隔阂,而白鸽的真正意义则是通过其生命活动而消解了这种隔阂,从而使“我”获得了完整的世界。 【关键词】非主线文字;乡土世界;精神世界;《我的白鸽》 一 《我的白鸽》节选自陈忠实散文《告别白鸽》的前半部分,被收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关于其读法和教法,目前已有多篇研究文章。大致说来
【摘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因其少年视角下的生动的家庭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洞察,一直都是广受关注的教学文本。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为蓝本,聚焦少年视角在文中的运用及其文学效果,并探讨这一视角如何构建家庭与社会的双重镜像,以期为这一经典文本的教学提供更为深入的视角,也为理解莫泊桑的叙事技巧和社会批判提供借鉴。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少年视角;家庭镜像;社会镜像;文学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4 年中考的“整本书阅读”158 道试题进行统计与分析,发掘其命题方式多样、考查重点突出、考查内容全面、题型分布根据名著不同各有侧重的特点,总结其兼顾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强调阅读策略与名著阅读结合、重视命题情境与综合考查、融合地域文化与经典阅读考查的命题趋势。基于此,建议教师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立足文体,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挖掘名著内
【摘要】在文学语言分析过程中,一般的读者对小说语言的修辞功能有种自动化的固有认识,而鲁迅小说的语言有意识地改造或突破了小说语言固化的修辞功能。笔者以《阿Q 正传(节选)》的语言分析为例,通过对文本标点、字词、句型、句群、篇章等言语表达效果的分析,来欣赏鲁迅小说语言的修辞之美。 【关键词】《阿Q 正传(节选)》;文学语言;视觉之美;变化之美;侧重之美 《阿Q 正传》选入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摘要】节选类文本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节选部分本身,也不可能完全扩展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有效拓展,教会学生从课文出发,学会自主阅读全书,是这类文本教学应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论语〉十二章》为例,提出该类文本以关键概念领起全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节选类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论语》 长篇作品的节选如何教学,如何通过节选文本的阅读实现整本书阅读,值得探讨。目前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里常见的
【摘要】《中国建筑的特征》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一篇兼具科技性和人文性的实用性文本,在国风潮和研学热的当下,它无疑又多了一层时代性,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巨大的教学潜力和操作空间。但语文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毕竟有限,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也有轻有重。本文致力于探索以语言学习与实践为核心,带动思维、审美与文化素养提升的教学路径,为聚焦语用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一带三
【摘要】古诗词天然地融“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及学科德育因子于一体,客观上要求教学体现多任务群性。而基于多任务群的古诗词教学则要以“跨学科学习”为基础,开展文本解读与图景构设;立足“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进行意向共呈与延展迁移;聚焦“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于“对话”中对作者、作品进行全面审视和表达。此外,还要在学科育人
【摘要】本文综合分析饶州郡治的地理形势、范仲淹的饶州贬谪经历以及比肩王勃的为文心态,认为范仲淹虽然没有到过岳阳楼,但是他基于幼年生活的太湖印象,尤其是贬谪生涯的饶州(鄱阳)印迹,借别家山水以吐胸中块垒,寄托高远的忧乐情怀。 【关键词】《岳阳楼记》;饶州;地理形势;贬谪经历;为文心态 汪曾祺1982 年在《湘行二记》中说:“写这篇《记》(《岳阳楼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课程建设的热点话题。分享实践探索和成果凝练的过程与思考,一是为进一步申明整本书阅读之于语文课程建设的意义,二是借此谈三点体会:在充斥保守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课程环境中,教师要有定力和恒心,坚持做正确的事;成果凝练离不开理论提升,而教师自己的“理论”,归根结底要靠教师自己在实践中建构;教学成果往往是集体的智慧,整合集体的智慧,本身也需要智慧。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果
教师读书分不同层面,最基础层面是教材。教师一定要把教材读透,读穿,读烂。 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可谓一部“百科全书”。语文教师如能将所教教材反复阅读,烂熟于心,一定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奠定扎实基础。钱锺书先生把《全唐诗》读了五遍,茅盾先生可以背诵《红楼梦》。一个语文教师应把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基本背诵下来,课后练习题全做一遍,课文注释都研究一番。山东省某乡镇
书名:走向文化自信:语文课程文化研究 作者:董蓓菲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 年 ISBN:9787576046236 定价:78 元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命题之一。语文教育作为文化理解、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在培养文化认同、传承民族精神、塑造国民价值观方面的责任愈加显著。2024 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名:初中语文及其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李亚莉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年:2023 年 ISBN:9787523106556 定价:78 元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发展思维与认知世界的有效手段。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推进整本书阅读,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 义教新课标”)的要求,也体现出课外阅读课程
书名:例说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 作者:余映潮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 年 ISBN:9787576051452 定价:69.8 元 在课程改革持续深化的今天,如何让新课标理念真正发挥其引领作用并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仍是一线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余映潮老师的新作《例说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通过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讨,致力于在新课标与语文课堂之
书名:语文阅读教学指导:让阅读学习真正发生 作者:柏春庆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4 年 ISBN:9787303277636 定价:46 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特别提出了“ 教— 学— 评”一致性理念,强调教学活动、评价过程与学生发展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此背景下,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堂的关键一环,也不得不被重新审视,并在“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
书名:语言的艺术 作者:李森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22 年 ISBN:9787100213301 定价:78 元 文学批评,作为对文学创作和语言运用的深度反思,不仅仅是对作品内容的分析,更深层次地涉及语言的哲学性质与艺术潜力。如何理解与诠释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不仅关乎文学批评的深度,也触及文学创作的核心。随着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语言的阐释方法也逐渐从传统的符号学转向更为动态的
书名:英美文学与作品赏析研究 作者:殷丽莎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2022 年 ISBN:9787573121707 定价:68 元 在全球化时代,基于跨文化视角的英美文学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的情感与社会生活,也有助于揭示英美文学作品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多重意义,凸显文学在传达普遍人类经验、情感和社会问题上的独特贡献。
课题名称:群文阅读策略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甘肃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GSGB[2022]J3440 近年来,随着课标和教材的不断优化,对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也在持续推进。群文阅读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在对比、联系中多角度理解诗词的情感与意境,挖掘诗词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从而更充分地发挥
课题名称:欠发达地区幼师教育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 课题类别:陕西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SGH22Y1490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发展空间,使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体系等方面获得了较大创新,但同时,信息技术也冲击着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其原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秩序。因此,立足时代信息化特征,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