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常规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细节。“师生问好"要问出课堂的精气神,需要与学生规约;“物品摆放”关乎习惯和效率,应有明确的规定;“拿书”看似寻常,实则也是需要训练的;“结课”应做到承上与启下,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
摘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是时代性课题,积极的情感关系是儿童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秘诀。汇文小学探索了善用积极关系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伙伴心育”全景模式,通过特定的关系联结、行为联系促进儿童积极情感的产生、流动、发展,增强儿童与自我、他人、自然间的积极情感联结,为儿童发展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全方位支持,为培养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度社会适应性儿童提供充分的角色关系与和谐的生长空间,落实“关系育人"理念。
摘要:“关系育人"作为一种创新的育人主张,旨在通过构建积极的情感关系,推动儿童学习的深入发展。汇文小学总结了十六年来的教学成果,逐渐清晰学校教育的“隐秘内核”一以关系来育人强调情感既是儿童发展的目标,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手段。关系育人注重儿童情感表达、理解、调节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关系型课程、系列化学生活动和校园环境建设等路径实现儿童情感素养的提升。
摘要:基于关系社会学理论,情感性学习应运而生。作为情感性学习的重要阵地,情感性课堂关注情感体验的真实性、情感发展的连续性和情感体悟的深刻性,并以“唤醒一浸润一迁移一内化”为自身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情感性课堂就有了科学可行的实施路径:以情感联结为基石,以情感因素为导向,以情感体验为遵循,以情感润泽为目的,以情感能力为维度。
摘要:新时代小学数学教育以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在重视引导儿童结构化思维不断进阶的同时,珍视儿童数学学习中爱学、会学、活学、乐评等积极情感的培养。汇文小学以数学课标理念为引领,主张通过“芽芽讲师团”内的思维同频模式,在共鸣关系中培养儿童的积极数学情感,从“共议思维发展目标,驱动积极情感产生"“共历思维进阶过程,增强积极情感链接”“共享思维能力评价,促进积极情感流淌”三个维度,构建关系育人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框架,賦能立德树人。
摘要:在人机协同的背景下,课堂上充盈着轻松、积极、和谐的关系,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具体而言,及时反馈,看见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关注全体,听见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给予支持,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梦想。
摘要:差异化视角下小学优结构学科作业设计,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将作业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根据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统筹安排,围绕难易度、支持度、自洽度等形成有针对性的作业结构,从而真正发挥作业的系统效应和累积效应,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摘要: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不一样的。基于学生学习基础差异,优化作业难易度结构,是指以教材单元为基本单位,合理分配低难度、中难度、高难度作业分布及所占比例,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基础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着”,都能在作业中有获得感、成就感。具体表现为“不同组合的套餐”和“必做 + 选做”这两种方式。
摘要: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与学习效果。基于学习能力差异,优化作业支持度结构,是指在确定作业难易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作业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问题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指导提示”和“多元化的评价反馈”两种方式。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提示我们,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是不一样的。基于学习优势差异,优化作业自洽度结构,是指在确定难易度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使作业结构能更好地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优势,同时实现智能领域的互补式发展。具体表现为“作业内容的跨界组合”和“作业形式的丰富多样”两种方式。
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活动,更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强调集成、关联和应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为学生未来进入社会从事创新实践奠定基础。以《制订旅游计划》为例,阐述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要点:基于数学之用,确立学习主题;围绕数学素养,拟定学习目标;贴合综合实践,组织学习任务;指向深度学习,创新学习方式;引导积极心向,设置增值评价。
摘要:小学数学跨学科试题除了可以用来评价小学数学跨学科学习的效果,还可以更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核心素养水平,在丰富的素材中体现学科育人导向。其命制要以数学学科为基础,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科学的情境融入跨学科内容;还要充分考虑其他学科素材的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探索、数学学科问题的变换、问题解决思路的开放等因素与策略。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情感等,突出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这个过程中,有几个要点需要关注:要关注学生的起点,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要关注学生的需求。
摘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教育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类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激发爱国情怀,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这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内到文本外,根植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入剖析文本,探寻革命文化精神内核;拓展主题阅读,打开革命文化作品视野;加强社会实践,开展革命文化传承活动。
摘要:查找和运用资料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教师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引导学生适切地查找和运用资料,具体做到:厘清资料的概念,做好查找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指导;创设真实情境,以任务促发查找和运用资料的实践;引导梳理总结,提升对查找和运用资料的整体认识。
摘要:思维可视化是将思考过程和思维活动以图形、图像或其他可视化方式呈现的技术和方法,它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表达和展示思维过程,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更易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读、绘、改三个方面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准确把握、清晰梳理和有效归类。
摘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努力践行“学科融合"的理念。为此,需要抓住以下要点:提炼便于创设真实情境、发掘真实问题的统领主题;将情境问题逐级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转化为相应的驱动任务,以优化内容结构;适时、适度地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克服探究困难;有意识地拓宽学习空间,保障学生的实践探究。
摘要:信息科技课堂评价,应使学生在知识上获得进阶,在认知结构上获得优化,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具体地,可以基于布鲁姆认知目标的六个层次,锚定评价目标;借助课堂评价平台和电子档案袋,加强过程性评价;通过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的有机结合,关注融合评价;依托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习互评。
摘要:结构化的学习活动链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据意识的发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单式折线统计图》一课教学,通过构建“情境感知一问题驱动一活动探究一迁移应用一反思评价"的学习活动链,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数据的意义与变化趋势,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功能与价值,并在实践运用中提升数据分析与决策能力,发展数据意识。
摘要: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可以基于教材习题,设计一节拓展课,让学生类比迁移“线绕点"旋转的知识,分析把握“面绕线"旋转的特征和要素,进而针对不同要素的变化,分层渐进地利用熟悉的学具,进行“面绕线”旋转的操作,由此认识所得图形的特征,研究所得图形的性质,从而充分体会“面”与“体"的关系,认识图形运动的价值,进一步延伸知识结构,发展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