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系统考察教科书中跨学科内容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构建了涵盖跨学科内容主题、整合水平、“内容主题—整合水平”教育功能和活动形式五个维度的分析框架,并以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科书为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教版教科书跨学科内容与课程标准在三个维度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在各维度的分布上,与课程标准比较,人教版教科书既存在增益性拓展,也存在弱化性不足。针对上述问题,从教科书编写和教师教学两个方面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物理教学中,指向高阶思维进行证据意识的培育,是落实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从学科本质出发,系统阐述了证据意识、高阶思维以及它们的联系。从教育理论和学科实践角度看,证据意识与高阶思维有多种映射关系,培养证据意识可有效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树立“以实验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以真实情境中的层级问题构建“知识重演”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在兴趣驱动下拓展探究深度等方式是培养证据意识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证据意识与高阶思维的协同发展培养策略可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提供借鉴。
摘要:UbD模式是先进的教学框架设计理念,问题式教学是契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式教学融入UbD模式,在“电路"单元教学中展开实践:以学科大概念为统领,以逆向设计为框架,以问题式教学为方法,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度理解和迁移为目的,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摘要:课后作业作为教学环节之一,承载着知识内化和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的四维作业设计模型,从而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课后作业优化方案。
摘要: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对人教版、粤教版、教科版、鲁科版、沪科版五版高中物理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四点教学建议:增强习题的开放性,拓宽思维探索空间;融合跨学科元素,促进素质全面发展;注重创设物理情境,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巧设探究性问题,强化证据意识发展。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整合对学习方式转型提出更高要求。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亟须超越二维探究模式,转向依托具身化学科实践的深度概念建构。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设计项目化实验认知支架,形成从现象感知、模型建构、实践验证到迁移创新的进阶式教学路径。真实情境驱动的具身化学科实践不仅能深化物理概念理解,更能实现科学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同发展。
摘要:逆向教学设计注重学科大概念的建构和教、学、评的一致性,这与新课程标准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逆向教学设计与新课程标准相结合并指导实际教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超重和失重”的逆向教学设计与教学的实践表明,以SOLO分类评价理论为指导构建的逆向教学设计框架,可以促进学习目标的分层和确定学科核心概念,结合学业质量标准促进评价过程直观化,设计进阶式、评价及时化的学习和教学过程。
摘要:比较人教版、沪粤版、北师大版、教科版、苏教版和鲁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教学内容编排,揭示了各版教材在实验设计和生活实例应用上的差异及其对学生理解的影响。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实验方案选择、实验现象分析及生活实例解释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教学建议。
摘要:基于技术与工程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对义务教育科学新课标的理解,进行了将科学探究与技术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教学探索。以“自制手机无线充电器”为例,提出了“创设情境—技术解密—设计物化—评价交流”的指向技术与工程的教学思路,并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在开展技术与工程教学时,建议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工程思维的渗透和培养,避免片面追求完美的评价标准。
摘要:能量观念是物理观念的重要组成,由本质观、形式观、转化观、耗散观、守恒观等子观念构成。能量耗散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能量视角分析问题,认识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面对一线教学更偏重于转化观、守恒观的实际情况,基于物理观念有序形成的理念,从大单元的视角出发,依据物理观念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围绕能量耗散观开展复习课单元教学设计,为能量观念下其他子观念的复习教学提供参考。
摘要:从学科核心概念视角设计单元复习教学,有助于强化概念的理解、深化与关联,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和深层次理解意义。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电与磁”单元复习教学为例,借助真实性问题情境和递进式驱动性问题,以核心概念为思维主线,以问题解决为教学线索,促进学生形成以核心概念为中心的知识结构,进而落实发展物理核心素养的目标。
摘要:动量守恒定律是高考核心考点。以人船模型为例,从基本模型与基本原理出发,分析常见习题中隐藏的人船模型拓展;选取近些年部分高考试题,分析人船模型考查的不同角度,从解题角度剖析疑难点,呈现相应的解题思路。
摘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之一,但是教材中既没有严谨的理论推导,也没有科学的定量探究,仅从简单的演示实验中总结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缺乏科学推理和事实证据,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多传感器融合与单片机技术,通过创新实验实现全定量探究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优化教学流程,提升课堂实效。
摘要: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要素之一,注重向学生提供“忽略次要因素”的证据支持,夯实其模型建构的实践技能与思维能力。以简单机械滑轮组教学中 s=nh 结论的科学性为例,还原该结论的形成过程,并基于定量计算来开展相对误差分析,对影响相对误差大小的因素进行数值模拟,展示误差的数量级,为该结论的成立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
摘要:行程问题是初中物理较为常见的题型,其解题思路一般是根据要求解的物理量,一步步寻求与已知条件的关系,列表达式代入数据求解。一旦行程问题与具体生活情境相结合,特别是当多个研究对象之间的时间、速度、路程存在耦合关系时,学生常常因理不清它们的对应关系导致求解错误或效率低下。通过巧妙选择特殊研究对象(或参照物),画出s-t图像或者变换已知s-t图像的坐标系,可有效提高此类问题的求解速度。
摘要:以轻绳与滑轮是否打滑为条件进行分类讨论,利用牛顿第二定律与转动定律等知识,定量分析有质量滑轮两侧轻绳的张力。通过对比两侧张力表达式得出中学物理“滑轮两侧"轻绳张力相等的条件。
摘要:小角度近似法不仅为运动、振动、波动、光学等领域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更揭示了自然界中微小变化背后的深刻规律。分别讨论了小角度近似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火车理想转弯速率、单摆的回复力、双缝干涉光程差和薄膜干涉条纹间距的推导中的应用。
摘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而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关键要素。对于高中生来说,模型建构存在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物理问题中难以建构函数模型与几何模型。利用某些教学资源,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可视化,降低学生模型建构的难度。以几何画板为工具,以带电粒子的运动为例,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利用教学资源化抽象为形象,为学生搭建台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摘要:在“回旋加速器"模型建构教学中,加速器难以直观演示加速过程,从而成为此类教学的难点问题。利用Python 软件辅助回旋加速器模型建构教学,对三种带电粒子加速模型进行仿真,引导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建构模型、分析模型和应用模型的全过程。这种方法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为解决模型建构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摘要:围绕“如何制作一台小型暖风机”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参与了从问题提出到分析、解决以及最终成果展示的各个环节。利用课堂AI智能分析系统,生成高品质智能分析报告及时反馈,以优化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摘要:跨学科实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之中。以“制作简易杆秤”为例,探讨了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实践教学实施路径。通过“明确主题创设情境—提炼问题驱动实践—落实任务达成表现—依据项目建构知识"的四阶策略,构建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