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人们常常把从医、为官和从教相比较,三种职业固然都很重要,但教师的影响力也许更为深远。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关系着无数个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未来。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古
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四十个教师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教育始终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工作,关心教师、爱护教师。当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中,教师担负着重要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人”。 从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到202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支持和吸引优秀人才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1]。这既是聚焦建设教育强国对加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对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回溯改革开放以来,特
2024年是我投身教育事业的第35年,也是担任班主任的第35年。在这漫长的35年里,虽然时代不断变迁,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我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始终未变。 在我内心深处,班主任不仅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他们的陪伴者和呵护者。35 年的执着坚守,不仅源于我对这份工作的深沉热爱,更源自于我对其坚持不懈的理性探索。就这样,我逐渐探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教育模式——正向引导,即携
今年是我当教师的第10年。10年来,我从一株“新芽”成长为一棵“小树”,从一名新任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对教学、教育、教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想,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传递爱与智慧,以知识、智慧和爱心引领学生成长。 1.以知识引领成长 从讲台下到讲台上,如何把学到的学科专业知识应用到教学中,这是初为人师的我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初登讲台,我才发现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是有区别的,一开始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多年来,北京市育英学校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培养和促进教师成长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26年前,我有幸成为育英学校教师队伍的一员,在这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我努力追求做一名好老师,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大先生”。 皎皎育人,师者如月。作为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全身心投入到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
我自1993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昌平区流村小学从教31年。流村位于北京市西部的山区,我在这里一直当班主任,教数学、语文两个学科。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17年获“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回顾自己的从教生涯,31年来,我凭着“三不”的执念,坚守家乡沃土,坚持深耕小学教育,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1.做一个“不调走”的好老师
2001年7月,我带着满满的幸福感回到了培养我的母校,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从此,我和这些与我有着共同命运的学生朝夕相处,共同成长。 初为人师,我既兴奋又有些忐忑。兴奋的是,能站上母校的讲台,给他人一束微光;忐忑的是,不知能否胜任这份工作。带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我开始了教师生涯。逐渐地,我完成了角色的转换,并且深深地感受到育人的责任与使命,感受到学生对我的期待、信任与热爱。于是我下定决心,要努力成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己任,奔赴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那么,怎样做到像教育家那样思考与实践?我认为要做到三点。 1.要明确为谁教 2021年7月1日,我非常荣幸地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近距离地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我心潮澎湃。随后,我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感悟:“请党放心,强教有我!” 在全国第三届特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个深刻的话题。其深刻性在于精神引领性,引领教师心灵的“再圣化”,提升精神境界,塑造美好心灵。其深刻性也在于它的深沉召唤性,召唤教师以教育家为楷模,像教育家那样当老师。其深刻性还基于教育家精神的生活扎根性——教育家精神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浸润、滋养而铸造起来的。正是生活的扎根性,让教育家精神具有亲近性,并具有普遍意义:教育家精神是崇高的,但绝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深刻的,但绝不是不可领
丰台区加快落实基础教育“强基工程”以来,不断完善教育发展支持机制,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通过六大工程的持续推进,开创丰台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发展的新局面,助力丰台区在新时代首都发展赛道上跑出“丰台速度、丰台效率、丰台质量”。 1.“校圆”建设,优化布局,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目前,丰台区已经成为全市正在和即将投入使用新学
在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总体布局下,教育对于科技发展、人才成长的托举作用愈加凸显。高质量的教育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也已经成为社会共识。[1]在国家近年发布的多份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是高频词,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在技术创新层出不穷的新时代,在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新阶段,“创新型”更是成为时代对
[摘要]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牢记初心使命,深入践行中国教育家精神。践行中国教育家精神,要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铸牢精神底色;要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成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先生;要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高质量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培养高质量时代新人;要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用大爱书写教育人生;要传承胸怀天下、以文
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在《教育研究》《求是》等CSSCI、SSCI索引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文
张海云 北京市英语特级教师,首届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名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外语教师园丁奖”获得者,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曾荣获省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者的不改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者的使命担当。作为新时代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唯有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育理念,不断汲取现代教育教学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探索教育规律、提升
李刚刚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向着“大先生”“大国良师”奔赴,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向人民教师致敬! 李志伟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 40载春秋,于生命个体而言已达到“不惑”的状态,于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为之设立纪念节日的教师职业而言,也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不
“绽放的向阳花”党建品牌标识整体由绿叶、花瓣、“绽放的向阳花”字样和学校名称字样组成,造型是一朵迎着阳光绽放的向阳花。向阳花心象征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底部的绿叶形似双手托举,象征全体教职员工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使命,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大小交织、迎着阳光伸展盛开的黄色花瓣,象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党支部引领全体教职
“水滴聚力行”党建品牌标识整体造型为“水滴”,通体由7种颜色组成,寓意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代表着学校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党建文化为引领,以水滴般的坚持和韧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初心和使命,凝聚点滴力量,奋勇前进,共同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海淀区清河第四小学建设“水滴聚力行”党建品牌,以“四力”和“四行”凝聚起班子、干部、党员、教师
高质量党建引领教师教育创新,是海淀“大教研”迭代升级和突破发展的核心要义,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以下简称“海淀进校”)在实践中探索数字化环境下党建与“大教研”的深度融合。 党建与“大教研”深度融合的主要任务 1.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建与“大教研”深度融合的目的是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积极承担起成立潞河中学教育集团、探索实践一体化办学的重任。10年来,潞河中学教育集团已发展为涵盖小学至高中十二年基础教育学段,校区跨越北京通州、河北三河两个地区的新格局,其办学品质不断提升,助力北京城乡新区一体化发展和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彰显了潞河中学作为百年名校的精神特质及其人格教育品牌的不衰魅力,赢得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小学在家校共育工作中确立了“三主体”共同发展原则,树立了“了解—满足—引领—超越”的共育理念,通过“沟通—交流—合作—分享”的途径,最终达到“理解—信任—满意—互育”的家校共育目标。在新时代,学校结合实际情况,描绘了以“五好”达成“五共”的愿景,并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1.组好“联动共同体”,促进制度共建 一是明晰概念,厘清主要职责。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学校进一步明晰了“家校
物联网、大数据融合等技术快速发展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革命,职业教育大变革、大发展,迫切需要专业集群智能化转型升级,为服务保障城市的常态化运行培养大量具备数字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电气设备与智能控制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立足于北京城市战略定位和首都基本职责,结合教育部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围绕中高本一体化设计,紧随区域、紧贴产业、紧扣技术,初步形成了顶层有设计、底层统筹实施的专业集群智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地处“三山五园”南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优越条件。学校将绿色低碳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秉持“面向全员,人人成长”“把握关键期,全过程育人”“融入全学科,打通课程教学主渠道”“校家社协同,形成育人共同体”的理念,建设绿色低碳学校。通过创设自然学园、开展生态主题日活动、推进研学实践教育、建立生活实践馆、用好校园低碳设备资源五个着力点开展生态
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共识,项目化学习作为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和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一直坚定落实新课标理念,从项目化学习的试行到全面推行项目化学习常态化,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实现高质量课堂教学。 第一,通过鼓励教师持续阅读和实践反思打造教师校本研究共同体,是推进学校项目化教学的组织基础。组建教师校本研修共同体,
聚焦民风民俗主题,结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风民俗”,开展了为期八周的“我是民俗推广人”学科项目学习。 1.项目实施背景 课标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教材依据: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为民风民俗,人文要素指向了民风民俗特点,语文要素则侧重从谋篇布局上根据内容的主次来理解和表达主要意思。 学情依据:民风民
1.项目背景 “点面结合拍摄毕业生风采”的跨学科项目学习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相呼应,也与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的综合性学习主题相一致。 2.项目学习目标 语文写作能力目标:深入理解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能够迁移到视频拍摄及制作过程中。拍摄剪辑能力目标:学会运用点面结合、黄金分割等技巧拍摄视频,掌握剪辑技能。审美能力目标:学会给视频配音配乐,提高审美能力。
项目依据 1.现实依据 二(4)班学生很喜欢吃零食,甚至因为爱吃零食而影响正常吃饭。很多零食中糖分过高、有添加剂,长期食用会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2.课标依据 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数据收集和整理”为依托,这个单元学习的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数学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运用文字、图画或表格等方式记录并描述分类的结果,体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为后续学习统计中的
1.项目背景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其中涉及人际相处、规则意识、健康观念、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等内容。但如果学生沉迷于不健康的游戏,则会影响其自身的成长。因此,引导学生健康游戏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使游戏成为促进小学生文明生活与创新发展的“桥梁”,实现“玩好即发展好”的目标。基于此,笔者在班级中开展了主题为“如何设计安全又有趣的课间游戏”的项目式学习活动。 2.问题设计
本项目式学习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用“如何利用磁铁制作一个好玩的玩具”这一驱动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旨在带领学生应用所学关于磁铁性质的知识,自主设计和制作玩具,培养科学观念、形成科学思维,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1.入项——了解磁铁玩具 课前,教师让学生将自己家中的磁铁玩具进行拍照或视频录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拥有的磁铁玩具种
1.项目设计背景 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室里种植了蘑菇,随着观察和思考的深入,他们对蘑菇越来越感兴趣。 2.项目学习目标 科学素养目标:通过观察认识蘑菇,能简单描述其外部特征和生长过程。同时,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蘑菇的外在特征,能表达自己对蘑菇的理解。劳动素养目标:能够简单掌握立体书的手工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工具。 3.核心驱动性问题 担当小小宣传员,设计和制作同学们都喜欢的蘑
本项目结合部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活动“制作成长纪念册”,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项能力,学会如何收集、筛选、整理关于自己难忘的小学生活素材,并制作一本独一无二的成长纪念册。这一项目式学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其创新思考、问题解决和团队协作能力。 1.细化分解项目目标,助力深度思维发展 在项目启动之初,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设定明确的目标,对项目进行整体把握。例如,引导学生思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建构以及对外界的理解和探索。设计项目学习,教师要抓住三个关键点。 第一,抓主题要素,提炼本质问题设计学习内容。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教室宣传墙设计师”项目的设计,紧扣“关爱”主题和“想象画面”要素,思考“好的阅读者需要做什么”。聚合本单元零散的知识,从内容和阅读两个方面提炼该项目学习中的本质问题——怎样通过想象把自己的阅读经验与生活经验建
项目化学习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真实发生,也能够让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转变碎片化的教学认识,真正关注学前调研,重视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通过多元评价统筹教学,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1.认知转变:教师思维从“散点式”到“系统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常常被支解,即数学知识被分割为零散的知识点,教师在教学中无法综合呈现教学内容,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对某一知识来龙去脉的深入理解,无法构建数学学科知
素养的形成需要依托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高质量的项目化学习中探索真实问题,将知识进行整合和灵活运用,打通素养和教材之间的通道,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 1.建构真实问题情境,设计驱动问题以终为始促思考 笔者设计的项目学习“我为小物件做‘新衣’”,以为“小物件”做新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设计并制作包装盒。笔者设计的驱动性问题是:如何为你喜欢的小物件做一个“新外衣”(新包装)?本质问题是:如何绘制立体
项目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涵育,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圆柱和圆锥”单元教学为例,对指向结构化思维的单元项目式学习进行思考与实践,创设“制作创意数学帽”项目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时所需的规划能力和结构化思维。 立足单元整体梳理,提炼概念构建体系。第一,多维分析,精确
明纪英,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初中信息科技研修员,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 在“北京市促进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的蓝图规划下,明纪英中小学信息科技名师工作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确立了“聚焦新课标,赋能促成长”的教育理念。工作室聘请北京教育学院信息教育系主任郭君红为理论导师,聘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王振强为实践导师。在两位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工作室以行
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下,聚焦引领性学习主题,开展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健康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项目式教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角色,强调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现学习目标。《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创新教学方式,以真实问题或项目驱动,引导学生经历原理运用过程、计算思维过程和数字化工具应用过程,建构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笔者基
明纪英老师点评 本案例很好地体现了深度学习与项目式教学的结合。案例以“植物养护物联网系统”为主题,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符合深度学习的核心理念。 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和挑战性任务,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动机。在项目实施阶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硬件搭建和编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培养了计算思维能力
教育高质量发展依赖于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直属小初高一体改革试验校,北京学校积极落实教师培养的政策要求,结合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求,系统剖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搭建教师展示的平台,加强教师发展指导,助力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1.精准定位,明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发展路径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
北京市丰台区嘉园第一幼儿园秉承“构建和谐园所,培养健康儿童”的办园理念,以“教师素养提升、教育理念引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品牌打造”为抓手,以理论指导、和谐共融、内涵发展为主线,转变教师研修观念,优化教师研修方式,逐步形成了自主、自觉、自律的团队研修新样态。 1.开展特色课题研究 幼儿园坚持“五育”并举,探索“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三个园区聚焦共性问题,重组各园区教师研修和管理结构,汇集教师骨
当前,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育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社会、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注重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和学习平台。 学校通过调研了解教师的学习需求,针对教师的实际需要,以减轻教师压力为突破点,以激发教师兴趣、挖掘教师潜能为支撑点,以增强教师自我调试能力为提高点,以促进教师职业成长为发展点,设计并实施促进教师
新接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 本期主持人:刘宁 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金都分校教师 北京市第33届“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班级文化是班集体的灵魂所在,优秀的班级文化能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我们围绕“新接班,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这一主题,邀请4位班主任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增强
接手新的班级,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成长呢?我想,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营造文化氛围,构建班级环境文化 每次新接班,我都会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和学生一起创设班级环境,拓展文化育人的空间:结合学校德育“实·诚”教育体系、班级目标以及学生特点,制定具有班级特色的班级公约并粘贴在班级文化墙上,为学生自我管理奠定基础;鼓励
新接班后,我会将爱零距离传递给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引领学生成长。 前任班主任将对学生的爱传递给新任班主任。我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特意向前任班主任咨询了班级特点和每个学生的情况,在充分了解后,与学生们共同商讨,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三年磨剑 本校相见 百日流芳 共创辉煌”,并以此为导向,引领班级文化健康发展。 现任班主任将爱传递给学生。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带领学生合
面对第一次被赋予“初中生”这个标签的稚嫩脸庞,如何用爱与智慧筑起温馨和谐、富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是每位班主任必须深思的课题。 环境育人,打造有温度的教室。教室不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每次新接班,讲台上那束明艳的向日葵、黑板上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将他们第一次入校时的紧张与不安抚平,化作新集体一员的归属与期待。墙角的读书漂流站、窗前学生自制的生态瓶、白板上的诗人挑战让教室有了温度。慢慢地
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以“教育浸润生命”为理念引领,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坚持“以家长培训为主体,以家校沟通为中心,以家校共育课程建设为主轴,以共育活动开展为主线”的行动路径,通过提炼与创新,对生命教育的家校共育课程和活动实践进行研究,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家校活动育人体系。 1.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家校共育水平 学校以北京教育关工委授牌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独特个性的生命存在,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潜力、发展速度。对于班级中的“小蜗牛们”,教师应以爱守护,做到因材施教。我的班级中,就有一只“小蜗牛”,在学校阳光教育“人人观”的倡导下,他慢慢绽放,不断收获成长。 1.平等对话,让“小蜗牛”树立信心 自信心是“小蜗牛”敢于从壳里探出头来、向前爬行的关键动力。与“小蜗牛”博博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三年前,那时他不爱说话,常常发呆,上
- 编者按 -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4年秋季学期,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即将投入使用。这些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一线课堂教学,也推动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北京市各学科教研员与一线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应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语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1],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教师设计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要以课程目标为指导,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课堂语文实践活动达成预期的学习结果。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组元方式,“一单元的学习应该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一两个‘持续性理解’‘核心学科观念’”[2]。这样的单元教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教师培训、课堂实践和专家指导等工作,总结形成了中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模式,即课前思维热身、课中思维碰撞和课后思维拓展,让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无处不在。 1.课前思维热身 课前,主要采用“TIPS”策略,开展思维热身。“TIPS”的本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语文越来越强调“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情境”的有效创设对于学生思辨素养的形成可以起到有力的催化与推动作用。下面,以高一语文“思辨性阅读与交流”课程实践为例,说明构建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式情境”“实验式情境”和“学科情境”是如何为学生达成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效条件的。 1.以单元阅读营造“思辨”场域 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高中必修教材共设计了三个单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除了课堂上的问题探究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前及课后的学生实践探究活动及作业设计来落实。笔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讨论如何开展基于学生主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1.课前实践探究 笔者利用房山区曾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课堂,充分结合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和社会时事,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1.结合德育工作,让健康行为习惯在校园扎根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涉及丰富的行为习惯养成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而德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灵魂,贯穿于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两者
“双减”要求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有课堂管理能力,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1.用趣味性的口令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在10岁以前处于他律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根据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仍以无意注意为主,朗朗上口、富有趣味性和游戏性的课堂口令,既能让学生
剧场美育是对戏剧教育、教育戏剧、美育观念的深度整合,是基于学校美育中整体育人思考的创新议题。剧场美育融合课程重在将剧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紧密结合,在剧场美育实践中加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剧场美育融合课程包括“融合性经典剧目”“剧场美育+学科领域”“剧场美育+活动”三种课程形态。本文以“剧场美育+活动”的融合课程为例,呈现学校的探索。 一是剧场美育与
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促进人的审美与人文素养的提升。随着新时代青少年对艺术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原来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架构变为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五门学科为主体的艺术课程架构。戏剧教育由此正式进入学生的艺术学习之中。 儿童戏剧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使学生能够在具有交叉性与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除了要求掌握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外,更需要具备跨学科的思维、经验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因此,教师应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将主题学习整合到课程中,从真实情境出发,引导学生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本文以中小学书法学习为例,从跨学科学习以及跨学科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结合社会生活与学生兴趣的跨学科学习 主题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主题的确定要关注社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