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兴发感动”作为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有效指引,能促使学生对诗词、作者和相关研究得出有理有据的评价,有利于解决学生品读诗词浅表化、套路化的问题。从备课、施教到教学反思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梳理,要求教师的备课应聚焦文本解读,关注对典型问题深度探究的施教,建立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机制的反思。
[摘要]散文诗是散文与诗歌交汇的文体产物,如何教好散文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诗学理论为此带来思考与启发。从“文体越界”和“诗歌感发”探究“兴发感动”理论与散文诗教学的耦合逻辑,借助“兴发感动”中感知、感动和感发的三重审美境界,对小学语文散文诗《好的故事》展开文本分析,并依此探索其教学路径,通过感官感知、情意感动和心灵感发,可以为有效提升散文诗教学成效提供新的思路。
[摘要]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是当前教育的热点,也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良好的育人载体。梳理叶嘉莹先生“兴发感动”理论内涵,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望岳》《登飞来峰》两首登高诗的联读教学为例,沿循“探其源—得其表—品其志—移其情—动其心—达其意”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路向,可以优化古诗词教学。
[摘要]2014年《国务院关于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高考招生考试改革新方向的确立。通过对2021—2024年的语文高考试卷的命题进行具体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把握新高考背景下语文高考命题模型的价值取向,基于价值取向揭示命题规律,使命题范式与路径可视化,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思路。
[摘要]自主积累语文知识,探究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敏感性,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要求。高考和各级各类模拟命题考试常考关联词语,但有些题目却忽视了语言现象,简单粗暴地对待关联词语,以所谓“规则”来硬性强制语言服从,这种命题观值得重视,以免以讹传讹。
[摘要]一般认为《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流寓夔州时在重阳节当日登高所作,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亦持此观点。通过对《登高》从宋代王洙祖本到清代重要杜集注本的编次和系年的梳理与考察可以发现,不同注家并未形成统一的“夔州作”说。相反,《登高》与《九日五首》的关系,以及对《登高》所作时间与地点的辨析,成为了历代注家在给该诗进行编次和系年时所关注的重点。
[摘要]先秦时期,历史人物、事件与文学作品之间有紧密联系,并出现过“史为诗用”的现象。《诗经》《楚辞》中均有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书写的篇章。通过比较《诗经》与《楚辞》部分作品在历史人物描写上的异同,可以发现《楚辞》在继承《诗经》历史人物典事的基础上,运用象征、隐喻和夸张等手法,赋予这些人物形象更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展现了纪实与浪漫之间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摘要]《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从“生命的诗意”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掌握鉴赏文本能力时,思考人生和生命。《短歌行》笔法沉郁顿挫,用典颇多,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归园田居(其一)》语言自然舒缓,善用白描构建闲适的田园生活,抒发对“虚室”生活的向往。从“忧乐观”角度对曹操的“三忧”与陶渊明的“三乐”进行辩证分析,明确“忧”与“乐”是相通的、辩证的,曹操的“入世”与陶渊明的“出世”的人生选择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两者都是对“真我”的坚持和追求,从而引导学生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鸿门宴》是中国史传文学的瑰宝,其语言描写贴合人物性格,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深入探析刘邦他称及自称的变化,探究其变化原因,剖析称谓变化在情节叙事、阵营秩序、“正名”思想、人物塑造等方面带来的效果,可以深刻理解刘邦称谓的多维嬗变与深层意蕴,为语文教学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摘要]《兰亭集序》与《归去来兮辞》均为魏晋时期文学瑰宝,折射出魏晋风度。从创作背景、情感基调、人生哲学、艺术风格等多维度剖析二者异同,探究它们如何在时代思潮下以各异笔触描绘文人精神世界与对理想生活的追寻,借此深化对魏晋文学及士人心态的理解。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低段不布置书面作业,但面对教学的需要和家长的焦虑,一线教师需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有实践性、针对性、多元化的非书面作业。通过问卷调查小学语文非书面作业开展情况,发现目前非书面作业设计存在作业形式内容单一、缺少分层设计等问题,因此,开展大单元非书面作业设计实践,积极探索大单元非书面作业设计策略很有必要,希望能对一线语文教学和作业实践有所帮助。
[摘要]课堂教学应该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应该站在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的高度,聚焦于指导学生怎么学的视角,促进学生能力的生长和多元的发展。“学情在左,文体在右”,意味着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对于小说教学而言,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的环境描写、情节设置和人物形象的刻画等与文体相关的阅读内容,同时还需要真正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思维碰撞,从而达成品味表达的效果。
[摘要]随着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跨学科学习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整合不同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跨学科融合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可以从探究跨学科资源整合,拓展说明文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跨学科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推动说明文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等方面展开,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大单元教学并非简单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它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以真实情境为依托,以挑战性任务为驱动,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通过分析大单元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联,可启发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培养的新思路,从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构建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探索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进阶的具体路径。
[摘要]思辨性阅读教学是余党绪提出的重要语文教学思想。从实践要求上看,思辨性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式和文本内容的理性和思辨,强调阅读姿态的独立和平等。思辨性阅读教学对于高中语文培养、巩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和启示:在内容上,注重文本内容的关联整合,拓展学生的思辨空间;在方法上,鼓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在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全面、深刻的思考过程,培养其理性思考的习惯。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构建初中生立体数字阅读体系,以提升初中生的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是需要关注的话题。通过分析大数据在阅读资源推荐、阅读行为分析、个性化阅读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包括数字阅读资源库、阅读平台、评价与反馈机制在内的立体数字阅读体系,可以推动初中生数字阅读的发展。
[摘要]思辨能力是核心阅读能力之一,思辨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是学生喜欢的文体之一,当前小说教学中存在内容理解琐碎化、人物形象扁平化、主旨把握肤浅化、实践表达空洞化等倾向,适时搭建图表、话题、资源、读写等支架,可以整体理解小说内容,立体评析人物形象,精准把握主旨意图,有效训练创意表达,推动小说深度阅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摘要]结合“双减”背景及趣味化阅读的内涵进行探究,通过群文阅读资源的拓展、小组游戏互动的延伸、跨学科视角的补充、校园活动氛围的建设以及生活实践延伸等路径,创新小学语文趣味化阅读教学思路。
[摘要]“图尔敏模型”作为论证推理模型,在司法论辩中被广泛使用,其具体理论亦可应用于议论文的理解与提升。针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所面临的思维困境,通过对“图尔敏模型”中“限定”和“虚拟论敌”两个具体概念的分析,为议论文写作中审题立意与结构层次提供方法论指导,并以“静”作文为例,进行具体的写作辅导,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力升格。
[摘要]写作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难点之一,特别是在审题立意、思路梳理等方面。而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引导学生将思考过程中的构想清晰有序、形象可见地呈现出来,使无形的思维可视化,对于优化初中语文写作具有辅助作用。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语文写作,可以发挥其独特优势,在拓宽写作思路、加强审题立意、合理选择素材、梳理行文结构、明确详略设计等方面对学生有所助力,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摘要]习作单元是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有效地发挥习作单元的教学价值,需要从单元视角出发,设计一套渐进式的融合训练模式。通过精读课文、交流总结、知识梳理以及浅层仿写和深层改写的训练,结合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可以将习作教学提升到更高水平。
[摘要]语文是基础学科,而语文考试中分值占比最大的就是写作。写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升要依靠教师有效的写作指导与训练。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精力有限,教师可以通过夯实写作基础、积累写作素材、创新作文评改形式、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
[摘要]在语文教育领域,文本解读是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培养思维能力与审美情趣的关键路径。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作为文本解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独特的视角和路径。文学解读侧重文本的审美和情感体验,而语文解读则更注重文本的形式和言语生命的揭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如何将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有机结合的难题。因此,深入研究文学解读与语文解读的关系,探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点,对于优化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教学知识、教学技术越来越丰富,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新时代教师的关键素养,TPACK理论对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基于TPACK理论探索小学语文教师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应优化顶层设计,构建跨学科教学支持体系;创新教学实践,提升跨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强化技术支持,促进数字化资源有效整合;完善评价反思,推动跨学科教学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