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那么,如何创设有意义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最近阅读余映潮老师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怎么教》,感触颇深。 巧抓初读感知的契机。综观余老师的课堂会发现,在初读文本时,他巧用一个话题,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如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余老师巧用话题“《乡下人家》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优美画卷,那爬上屋檐的
中国民间故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性质的口头文学作品。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具有口语化、泛指化和夸张化等特点。在民间故事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在学生读懂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民间故事的特点。《猎人海力布》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承担着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民间故事的重任。笔者以《猎人海力布》一课为
自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主张将点状的碎片化知识通过知识重组与建构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并运用,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中,教、学、评三者互为关联,教师根据评价内容逆向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能动地、自主地学习,达成素养目标的闭环教学策略。如下图所示。 在教学中可采用“教—学—评”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进步,“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更重视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品质的培养,以期达到教学和评价的最佳效果。 一、结合最新评价理念和技术,增强评价的有效性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将评价融入其中,以形成一个连贯的教与学循环。采用最新的评价理念和技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
2022年版课标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评价改革的一项明确且强有力的举措。“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实现教学、学习和评价之间的紧密结合。这种理念强调目标的一致性、过程的融合性和结果的关联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在走进课堂时清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要知道为什么教和如何评,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并能够给人以启示的一种文学体裁。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四篇寓言故事,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寓言故事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寓言的特点,获得启示,并能够服务于生活。对本单元的教学,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单篇教学的方式,学生很难发现寓言的奥秘,因此,教师可以把这几篇课文集中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主题阅读活动,从而更好地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指出:“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革命文化的教学定位,注重对革命文化作品的研读以及对学生革命文化精神的渗透,从而更好地弘扬革命文化,实现文道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革命文化主题单元,笔者就以本单元为例谈谈20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传统的知识取向的课程已很难完全满足新时代人才结构的需求。尤其是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时,要求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思辨能力,那么对于单元文本的选择则需要更加强调教师“用教材教”的理念,必要时,须基于教材选择更加合适的教学内容,旨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真正地重构”人的思维、感情、价值观,使教
大单元教学,强调知识的整体性、连贯性和系统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本文以六年级上册的叙事性散文为例,深入探究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效果,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叙事性散文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学生喜爱。通过大单元教学的方式,我们可以将这些散文作品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系统地掌
学习任务群解读与教学建议 编者按: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本期专题精选湖北省张艳萍名师工作室成员的6篇文章,探讨对6个“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以及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实施路径及策略,以飨读者。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指引了我们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中前行的方向。如何正确分析本任务群的内容,并开展适当的
2022年版课标首次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需要”,明晰了语文课程的生活性,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
2022年版课标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立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借助创造属性的表达,呈现学生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体现其特有的文化育人价值。 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要义与价值追求 1.内涵要义——文化育人 教材中编入了大量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编者意在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唤醒学生对人性“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追求。伴随语文课
2022 年版课标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鲜明地对接了核心素养之一的“思维能力”,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这也是第一次课标中出现有关思辨的课程内容。 一、明确内涵,聚焦“理性”定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解读 1.“思辨”与“阅读”“表达”的关系厘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思辨”可以理解为“思考、辨析”。“思”是“辨”的基础,“辨”是“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优良传统之一就是对全书的深度阅读。自语文学科单独设立后,几乎所有版本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曾涉及到这一主题。在2022年版课标中,它被明确定义为一种独立学习任务群,即整本书阅读。同时课标在“附录2”部分也提出阅读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鼓励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从课内向课外延伸。2022年版课标强调整本书阅读,是为了延续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继续保持语文阅读教学的正确方向。 一、以生为本
2022年版课标颁布以来,“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这些词就高频率地成为了热词,也成为了撬动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杠杆”。面对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的“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教学,一线老师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力有不逮。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 一、研读语文课标,明晰含义 厘清“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含义是进行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前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旨在通过多元化的阅读体验,让学生沉浸于文学之美,感悟独特鲜活的人物,在心灵的触动中提升自我表达能力。此单元的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搭建古典名著与现代文阅读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轻松步入古代文学的殿堂。 笔者尝试构建“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模式,将《草船借箭》作为引子,辐射至阅读《三国演义》其他相关片段,拓宽学生的阅读视
以真实的、情境化的语文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和应然旨归。教师应通过“学会提问”的阅读策略的培养,将学生带入阅读任务探究之中,让学生开展深度阅读,成为能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时代新人。 一、以问激问,认识提问 2022年版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的阅读能力目标。教材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思辨”一词源于儒家经典《中庸》中的“慎思之,明辨之”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只有进行慎重思考,才能进行正确辨析。在教学中,倡导思辨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辨明态度与立场,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在2022年版课标理念指引下,有些教师虽然对学生的思辨性阅读非常重视,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方法支撑很容易出现思辨性阅读流于形式的
2022年版课标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等阅读方法。”“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能够培养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促进他们的阅读走向独立。 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能够“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
教材中的插图这种图像化的表达形式,与文本语言遥相呼应,直接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不同表达形式的插图和文字,两者互为张力,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割裂插图和文字,存在只见图不见文、只见文不见图或者图文不协同的情况,这样孤立片面化的教学,不仅会让学生感到表达的枯燥无趣,还会让学生陷入“伪表达”的境地。教学时,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式,以文本中的插图为介入点,建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2.通过听声音、想画面,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3.结合课后小练笔,围绕美妙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师:上课前我们先玩一个游戏,跟着音乐动一动。 1.第一轮: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话不能动。 过渡:我看好多同学都动了,那我们坐下来,还可以把眼睛闭上。一起说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不能说
【教学目标】 1.明确本文观点的含义,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在阅读中了解事例选择与观点印证的关系,学会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 3.从三个事例中领悟科学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崇高科学、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1.播放学生辩论会视频,让学生观看并仔细倾听视频中正方一分钟陈述。 (视频播放:正方
【教学目标】 1.认识“嘎、绊”,会写“摔跤”,理解“眼疾手快”。 2.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体会嘎子、小胖墩儿的性格特点。 3.学习人物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做掰手腕游戏。 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掰手腕游戏,看看谁的力气大。请听要求:一是找好对手,做好准备;二是我倒数十个数,数到一时,比赛结束。开始! 2.梳理掰
2021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被选入教材,解读《北京的春节》的“民俗性”,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老舍的京味小说与《北京的春节》 1.老舍与京味小说 舒乙在《谈老舍著
习作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角色刻画作为习作任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塑造生动立体的角色形象,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陶罐和铁罐》作为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通过对陶罐和铁罐两个角色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性格。铁罐自负傲慢,而陶罐谦逊朴实,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此,给学生提供了深刻的
《搭石》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策略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形,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依据阅读提示注重对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策略的习得,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蕴含的美的因素的挖掘与渗透,以让学生从中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提升审美素养。 一、摆放搭石(认真
语文学科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阅读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2022年版课标特别重视整本书阅读。整本书种类繁多,能够提供丰富的语言材料、多样的思维方式、多彩的审美体验、完整的文化场域。基于整本书的特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也应当指向培养学生的文化、语言、思维、审美等四大素养,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阅读与交流、思维与表达。所以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值
班级读书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利用课内与课外时间共同阅读指定的书籍,并在班上进行交流阅读体会的活动。阅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2022年版课标在“整本书阅读”任务群中对第一学段学生提出了“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的要求,即要求低年级学生通过阅读充满童真童趣的图画书,产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促进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绘本具有独特的图文结合形式,其简短易懂的语句、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应有助于教与学的及时改进。”教学评价促进了学生在构建的任务情境中,有意识地自省与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学评价促使教师对教学任务的界定和依据的理论不断地反问自己,是否能评定学生的表现,教师成为反思的实践者;教学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进程,介入分析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起点,帮助并重新设计学程,提供相应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走向
2022年版课标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什么是语言经验呢?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经验”一词的解释(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我们可以把语言经验的内涵解释为: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汉字、词语、句子等广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运用的知识和法则,以及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听、说、读、写等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丰富
2022年版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突显语文课程的“素养导向”,找准文本与核心素养维度之间的联系,以语言为载体,以思维为动力,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本单元《杨氏之子》一文中,杨氏之子对孔君平的回应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涵养高雅情趣,具有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古诗词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描绘了数不尽的美好情景,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小学生正处于形成健康积极审美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古诗词,借鉴古人的审美观点,对美形成清晰的认知和深层次的感悟,推动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二年级上册
在教学中,感悟、对比和表达是三个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三者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在教学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感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为对比和表达提供基础;对比能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事物的差异,为感悟和表达提供新的视角;而表达则是将感悟和对比的结果呈现出来的手段,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笔者将从感悟、对比、表达三要素入手,探讨如何提升《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效果。 一、朗读课文,
教材的练习设计别具匠心,课后习题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试探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与有效运用,从而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让课后练习助力教与学。 一、课后练习的教学价值 1.明确教学重点的凭借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秋之多彩”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从古诗、散文、现代诗歌等不同文体以及不同角度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秋天的画卷。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
2022年版课标将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对未来教育方向给出了明确指引。因此,笔者研究分析了素养导向的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的逻辑,提出素养课堂实践策略,为落实2022年版课标提供教学参考。 一、素养导向的课堂何以实现从“教”走向“学” 1.“教”的活动向“学”的活动的转变 在教学中,实施“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教”的活动转向“学”的活动,将传统的教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任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等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语言训练的关系,教学过于表面化,问题过于琐碎化,这样的课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学生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的思考。那么,什么样的课才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