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教育理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对识字写字、阅读、语文园地、助学系统等进行了全面调整,增强了系统性、综合性与适宜性。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解读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实语言运用,实现“以一带三”;要用足教材资源,实现单元统整;要依据实际学情,落实学习任务群。这样教学体现了教材的编排理念,
[摘 要]修订版一年级下册统编语文教科书对“和大人一起读”板块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材优化、编排方式调整和教学目标细化上。在教学“和大人一起读”时,教师要认真解读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通过整体关联、建构方法、多维评价、家校联动等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理解、感悟语言,不断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编语文
[摘 要]自 2024 年秋季起,一年级统编语文教科书进行全面修订。通过梳理修订版一年级下册统编语文教科书识字单元的内容发现,识字表与写字表都有了新变化,内容更加契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对比修订前后识字内容的差异之处,准确理解编者的设计意图,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识字实践活动,积极探寻汉字的结构规律,逐步培养学生对汉字的深厚情感。 [关键词]统编语文
[摘 要]修订版一年级下册统编语文教科书的识字内容有了新变化,更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有效参与学习活动,是课堂教与学的中心。在教学修订版一年级下册的识字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经验、联结真实情境、关联字理知识、联手其他学科和联动数字技术的“五联”路径,助力学生在理解中识字,实现识字教学有趣性、有效性和拓展性的统一,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摘 要]在当前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小学与初中的文言文衔接教学面临着教材难度加大、知识结构断层和学生能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递进式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方法等策略,有效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小初衔接,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丰富内涵,而且能促进学生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初衔接;结
[摘 要]“阅读链接”是统编语文教材的助学系统,意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材解读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为此,教师要立足单元整体,在链接位置上,从内容理解的难点、情感激发的拐点、思维发展的堵点、课外阅读的窄点、读写结合的困点进行链接;在链接时间上,从课前、课中、课后进行链接。这样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一百多首古诗词,分散在不同单元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要在单元整体视域下,根据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等,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解读古诗词,通过诵读、相关资料等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且能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单元视域;人文主题
[摘 要]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强调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要从教材的编排方式入手,探寻教学统整点,让学生在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还要从儿童本位出发,探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统整点,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理解、传承、
[摘 要]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但是,目前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为此,教师要从“肤浅表层”到“透视开掘”,呈现传统文化;要从“空头口号”到“活动体验”,解构传统文化;要从“虚无感知”到“语用着力”,落实传统文化。这样,能使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的理念,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设计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从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等方面提炼主题,把语文学科与科学、艺术、数学等学科进行融合,构建网状的学习结构,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实践。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进行评价,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运用场域,实现学生知识、思
[摘 要]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是学习任务群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情境创设应源于生活,也依托教材;应追求真实,但不排斥虚拟;应做到统一与贯穿,也可逐层深化;应指向学生需要,也要看见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学习、深入学习,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情境创设;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摘 要]积累语言经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前提和基础。名著阅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能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习得语言规律,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名著阅读应以学生感兴趣的名著为支点荐读,以教材中的名著片段为起点引读,以教师的名著赏析为指导深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用技能、谋篇技能、立意技能,为学生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名著阅读;语言实践;语言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念,目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进行第一学段跨学科主题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先充分理解跨学科主题作业的价值,结合跨学科主题的内涵,正确把握设计的原则,再根据选择作业的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知识,设计作业内容及形式,以及确定评价方式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完成语文实践活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作业,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知识
[摘 要]语文新课标确立了语文课程“素养导向”的基本定位,推动了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之“学”为中心的教学定位,以素养为归属,精准制订教学目标;以结构为形态,合理研制教学内容;以真实为要务,引领学生亲身实践。教师充分关联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强化为学生之“学”服务的意识,能够真正落实核心素养要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为本位;单元整体;素养导向;内涵;原则;策略
[摘 要]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应将实践与探索放在首要位置,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遵循有界、有法、有度的原则。一是不盲目,要有目的、有必要地“跨”;二是不零碎,要有设计、有整体地“跨”;三是不随性,要有评价、有标准地“跨”。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小学语文;有界;有法;有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 要]“任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高频词,其背后是以“学的活动”为中心的语文课堂的变革理念,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核心素养导向下语文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教师要用丰富的内涵撬动学生思维,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要搭建支架辅助学生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发展力、驱动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习任务;学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尝试运用语文并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学习知识,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全面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可在语文教学中设置知识探寻任务,结合生物学科改善学生的预习效果;创设音乐感悟情境,提高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充分融合美术元素,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
[摘 要]以学习任务群来组织和呈现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内容,要厘清学习任务群和教材单元的关系;要综合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和文本内容,定位教材单元的学习任务群归属;要基于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来实现统编语文教材单元向任务群学习内容的转化;要在教学实践中让学习任务群理念落地生根。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统编语文教材;单元转化;落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语文新课标建议加强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小学高年段的语文教学应与中学的语文教学建立关联。教学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时,教师应切入文体,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聚焦要素,以任务驱动学生深入学习;关注发展,通过拓展链接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这样可以实现从单篇走向单元、从一篇走向整本、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下一学段的小说学习奠基。 [关键词]小说教学;学段衔接;文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整本书阅读是提升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能让阅读效果事半功倍。以《骑鹅旅行记》为例,教师以任务驱动为前提引导学生通读整本书,以高阶思维为导向引导学生精读整本书,以综合测试为手段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能帮助学生提升阅读品质和高阶思维能力,助力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阶思维;深度阅读;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摘 要]作业设计与学生的思维发展紧密相关。在《威尼斯的小艇》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创设不同情境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即通过创设操作情境设计基础型作业,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提升型作业,通过创设对比情境设计研究型作业,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计拓展型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助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情境创设;思维发展;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
[摘 要]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所有篇目的30%左右。在实际教学中,古诗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载体,但一些教师只注重以诗解诗,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出塞》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三大思维策略——举象、联结和思辨,助推学生的深度学习,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关键词]举象;联结;思辨;古诗教学;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统编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为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条件。以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通过精研教材、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关注文体、注重评价等,设计并实施单元学习任务群,能促使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学习任务群
[摘 要]小说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首次以单元整体编排的方式呈现小说文体。在小说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从小说的文体特征出发,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把握小说的基本特点,发现小说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秘妙,并把自己习得的表达技巧运用到习作实践中,从而提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能力。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小学语文;小说单元;语文要素 [
[摘 要]话语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评价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包括两种表现手法:一是内容具备,意留言外;二是内容空缺,意在不言中。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品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可以发现该文以第三人称视角进行隐身叙述,既有意留言外的张力呈现,又有含蓄克制的意蕴留白,以富有蕴藉的话语实践,张弛有度地展现了毛主席作为父亲的真挚情感与作为领袖的伟大情怀。 [关键词]话语蕴藉;人物塑造;内容
[摘 要]利用聚合教学理念开展习作单元教学,有利于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目前,习作单元教学还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策略操作不当、聚合教学意识不强及教、学、评不一致等问题。为提高习作单元教学成效,教师可根据聚合教学理念,深入解读教材,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梯度学习任务,明确评价量规,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习作能力得到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聚合教学;习作教
[摘 要]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理念,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单元主题统整教材各板块内容、链接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习作学习任务群,通过单元融合的整体化思维、方法指导融入具体的实践活动、支架驱动问题思辨等策略,实施习作学习任务群,并借助全程化评价体系实现习作内容、过程指导、成果评价的三重进阶,助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习作教学;学习任务群;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摘 要]统观统编语文教材,观察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教师要依据观察主题在各个学段册次的编排情况,对学生进行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统整教学目标、习得观察方法、内化阅读经验、学会表达等方面助力学生实现观察与表达的有机融合,不断落实单元“双线”目标,提升学生的观察品质和习作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观察;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
[摘 要]“科学创造类”想象作文在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写作前无法打开思路、写作中不能让故事奇特且令人信服、写作后难以评价和修改等言语困境,构建清晰、可操作的写作支架,助力学生写好“科学创造类”想象作文,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习作教学;想象作文;写作支架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在小学语文生字教学中适当地渗透书法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审美能力。在语文生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基本笔画和结构、规范学生写字姿势、创设适宜教学情境融入美学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等策略,不断渗透书法艺术,有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书法教育;生字教学 [中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