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新课标给出的内涵,可以将模型意识划分为三个维度:感悟数学模型的一般性、使用数学模型表示现实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现实问题。在上述维度划分的基础上,借鉴新课标解读给出的具体表现,进一步分析拓展每个维度的行为表现,构建模型意识可观测的行为表现指标。以《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为例,运用得到的行为表现指标,为单元教学和评价确定有关模型意识的学习目标。
摘要:“小项目学习”是项目学习的“轻量化”,更适应小学数学知识领域的教学。实施“小项目学习"的关键是创设真实情境(包括提出有意义、结构化的问题或任务)。这里的真实情境特指与学生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或科学探究相关联,能引发真实问题解决(任务完成)需求的情境,具有认知建构、实践创新与情感培育三重价值。其创设存在认知负荷的失衡、育人功能的窄化等误区,而相应的策略包括:深度开发教材,锚定知识本质;有机融合学科,拓展育人维度;充分考虑学情,促进学生参与。
摘要:乘法是数学运算的核心概念,本质是对重复加法的抽象优化。通过对比分析两版苏教版教材《表内乘法(一)》单元的编排变化发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更加精简练习数量,注重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实现“削枝强干”;在例题组织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入乘法概念,通过先难后易的口诀教学序列设计,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情境素材选取方面,更加强调文化传承与学科育人价值。基于这些变化,提出通过多元表征深化乘法概念理解、系统认知乘法口诀知识体系、联系生活实际拓展乘法应用能力等教学建议,助力学生建构乘法认知网络。
摘要:数学课中,让学生“闭眼想一想”,不能简单地照搬或模仿,更要理解与追问: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一定要这样做吗?“闭眼想一想”,是教师组织学生将之前观察的形象附着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对此,教师要先“下水"体验,再向学生描述自己“想”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指导学生学会“想”。“闭眼”是一种外在的表现要求,可以结合具体教学情形灵活地安排;“想”是内核,教师要还给学生“想”的机会,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让“想”以更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方式进行。
摘要: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需要从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三个方面来谋篇布局。“素养树”是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课堂教学整体架构的一种形象化表达。用树形图呈现一节课的学习活动、认知过程和素养目标,不仅能看清教学的定位、方向、路径、重点任务等,也能展现出育人导向和价值追求,以更好地实现“简教深学”。
摘要:字词凝练、语法特殊且与白话文存在明显差异是小古文的显著特点,这给刚刚接触小古文的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困难。教师应努力让枯燥乏味的小古文教学变得有滋有味:利用小古文以故事类为主的特征,讲出小古文的“趣味”;借助表演和还原法等多样的朗读训练,读出小古文的“韵味”;通过体认智慧哲思、感受高雅情操、传承文化使命,品出小古文的“意味”。
摘要:指向创意表达的小古文教学能够传承文化、涵养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遵循“激活创意表达一夯实创意表达一提高创意表达”的路径,在具身体验中唤醒学生创意表达意愿,在语言实践中丰富学生创意表达素材,在思辨活动中训练学生创意表达思维。
摘要:情境是引导学习真正发生、促进学生真正发展的平台。当下,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存在与任务割裂、缺少“语文味”不匹配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问题。具体的改进策略有:整合知识与能力,和任务融为一体;体现用语文解决问题,凸显“语文味”;关联语文要素,匹配学生的认知。
摘要:阅读不仅是“读懂文字”,更是“理解逻辑、辨析意义、形成观点"的思辨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目标定位精准化,锚定思辨能力的培养方向;学习过程活动化,促进思辨能力的深度训练;评价反馈及时化,驱动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
摘要:教学四年级下册“乡村生活”主题单元时,可将文本中的乡村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创造的生活实践,让学生一感知文意,多维度理解“诗意栖居”之美;实践探究,解码“诗意栖居”的智慧;创意表达,赋能“诗意栖居"的未来。
摘要:数学关键问题是数学概念内涵、知识序列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统领与贯穿某一时间段的学习活动、能够驱动主动学习和深度探究的最根本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等确定关键问题,引领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小贴士"极受欢迎并被广泛应用。“小贴士"具有衔接过渡教学环节、启发引导知识探究等作用,其类型多样,在教学中的运用灵活多变。教师可以重点运用知识补充型“小贴士”问题引导型“小贴士”方法指导型“小贴士"等,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
摘要:Funtime板块是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各单元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在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巩固单元核心词句的重要板块,也是学生在学习第一课时后初步开展语言实践的板块。Funtime板块的语篇篇幅较短、语言相对单薄,适合融合绘本资源开展教学。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理解绘本内容,再对比和分析两个语篇的结构,最后探究语篇主题的文化內涵。
摘要:以项目化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助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向性的、可选择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在明确的项目内容和环节中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项目设计要遵循生活化、目标性和实践性原则。项目实施要点有: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具体项目,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转化为项目研究内容,依据项目内容和方式拓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完善项目过程。
摘要:故事具有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中,可以用“故事”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用“故事"承载体育技能的训练,用“故事”涵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摘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中,情境具备真实性、整合性与实践性三大特征。在设计中,需要强化情境与目标的融合,并通过场景、角色、任务、成果四要素构建完整的学习闭环;同时要把握复杂度、开合度与整合度三个维度,确保情境既真实可信又切实可用。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构建认知与实践的双向通道,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实效。但是,不难发现,情境设计还存在一些片面的、形式的、固化的、肤浅的现象,教师可以构建从问题本身到问题情境、从“教”的情境到“学”的场域、从预设情境到生成情境、从情境感知到心境内化的“四重进阶”,实现从“知识传递"走向“深度建构"的教学范式变革。
摘要:对小学英语作业的设计再做思考:首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将作业按难度、内容等划分不同层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其次,应注重与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融合,激发学生內在动机,促进语言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真正达成“学以致用”的目标。
摘要:在“重在实践、激发兴趣”原则的指导下,提升作业设计水平,成为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一环。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力》单元为实践载体,系统化凝练“概念锚定一目标分层一任务联动"的作业设计逻辑,并依托“五维贯通”的实施框架、“三位一体”的支持系统与“二元协同”的评价机制,落实校本实施保障。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为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为基础开展的“我为南京代言”跨学科学习活动,借助讯飞星火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而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到“知识网状联结"的知识融合、从“单项能力"到“综合能力整合”的能力协同,以及从“单一维度评价"到“多元协同反馈”的评价创新。
摘要:《因数与倍数》单元的知识本质蕴含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下自然数的组成和乘除法视角下自然数的生成中,知识结构也应由其组织串联。据此,教学本单元的复习课时,从学生的完形疑问出发,引导学生以基本量思想为统领,运用数位分解和质因数分解的方法,探究一位数(1除外)的倍数特征并适当拓展,从而理解知识本质,把握知识结构。
摘要:教学《平均数的认识》新授课时,在引入过程中突出平均数的代表性,在探索计算方法(算术意义)后强调平均数的虚拟性、实际数据的随机性以及统计意义的应用价值,同时在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中融入有关的数学史,从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方面的统计意义,培育“简化数据”和“用数据说话”方面的数据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