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举措。一体化人才培养是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更是确保政策落地、促进系统整合的核心支撑。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了“文化一组织一关系一认知嵌入性”分析框架,系统探讨社会文化、职教认知、多维组织框架和多层关系网络在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中的逻辑机理,据此提出“文化奠基一认知驱动一组织支撑一关系赋能”的实践进路,即发挥文化嵌入的引领作用,培育技能型价值体系;增强认知嵌入的正向效应,构建职业教育共识;加固组织嵌入的外部支撑,构筑刚性制度框架;强化关系嵌入的内部联结,激活柔性协同动能,推动中高职衔接由“机械衔接”迈向“系统共生”。
[摘要]当前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正面临全球产业链智能化转型与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双重驱动。在“新双高”建设政策驱动下,职业本科产教融合已成为破解产业升级与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抓手。然而,现有产教融合实践普遍存在“校热企冷”“供需错位”等深层矛盾,产教融合机制创新已逐渐成为“新双高”建设的核心议题。基于松散耦合理论,可以深入阐释职业本科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践困境,并对职业本科产教融合的内在机理进行系统分析,进而从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实践进路。
[摘要]产教融合评价是提升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推动三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治理工具。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产教融合评价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处理与分析,提炼了包括理念与价值意蕴、指标建构与测量、主体与运行机制、数字技术与评价改革四个核心主题的产教融合评价内容框架。产教融合评价的演进逻辑历经了内嵌于院校育人与服务的起步探索阶段、聚焦校企合作组织协同的稳定发展阶段以及形成多元多维评价的系统发展阶段。未来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评价应推进跨学科合作,构建产教融合综合评价体系;加强方法运用,充分开展产教融合实证评价;深入探索数字赋能,推动产教融合评价改革。
[摘要]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诸多现实问题在职业教育界引起热烈探讨,如现场工程师定义与角色的模糊性、人才培养与未来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矛盾、跨领域专业知识与课程体系的泛化等。为突破人才发展瓶颈,需紧扣人才发展要求,明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价值内涵,使其既满足国家产业升级和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又能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及工程师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等要求。探索从现场工程师到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转变路径,通过强化宏观设计构建全方位、系统化、创新型人才培育格局,创新培养机制,完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融合引育策略,促进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双向流动,以期促进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体系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它能够有效打破培养的人才地方留用率不足的困境、缓解产教“融而不和”“供需失衡”的问题、突破人才培养凝聚力不强的短板,为职业教育发展凝聚更多思想基础与行动共识。基于建设理念、教育创新、产教衔接、协同分工等关键点,应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来夯实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基石,以“产教对接”来完善市域人才培养的供需对接机制,以“职普融通”来构建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以“共建共享”来完善责权利清晰的育人分工机制,从而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群与先进制造业集群有着相互依存的耦合关系,在教育链、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协同发展等方面紧密互动。在技术迭代与产业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双高”院校在专业与产业结构、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布局、人才供给与需求、新专业与新职业、学校与企业目标的耦合状态,反映出当前区域产教融合的基本状况与水平。研究显示,实现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统筹区域专业规划,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集群布局协同;对接产业需求,促进区域“双链”融合,推动专业与产业结构适配;明晰组群逻辑,打造产业职教体系,优化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比率;重构课程体系,改革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与创新型人才;汇聚双主体资源,建设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培育专业与产业主体新动能。
[摘要]高水平推进“五金”新基建,既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基础工程,也是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以焕新乡村岗位体系、丰富产教系统功能、精益人才核心技能、创新特色服务框架、搭建校地互动平台的实践特征为导向,高职教育“五金”新基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为:产业为基,推进三全育人;全面发展,整合教育资源;增强本领,构建技能体系;因材施教,培育服务机制;校地共生,铸就最大增量。对此,应梳理优化路径:以“金专业”高站位锚定新质生产力,以“金课程”高水平创建学习型乡村,以“金师资”高内涵培养乡村工匠,以“金教材”高标准打造成长新生态,以“金基地”高规格共建产教融合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举措。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赋能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助力高职院校“新双高”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诠释和价值意蕴,从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宏观层面,包括政策法规、结构布局、质量保障、社会认知,以及微观层面,即党建工作、治理结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两个层面出发,剖析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路径,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职教出海”背景下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化、促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服务企业“走出去”。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当前面临以下实践困境: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定位不清晰,参建各方协同推进机制不健全;国际化教学资源关键属性未凸显,建设成效发挥不足;国际化教学资源推广受限,国际化应用不深入。作为国际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单位,职业院校应聚焦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服务面向,明确资源建设的定位;凸显职业教育国际化教学资源关键属性,发挥资源建设的成效;强化资源推广应用,实现资源建设的价值。
[摘要]产业学院作为职业院校紧密对接区域特定产业的办学实体,产业逻辑理应成为课程设计的基本遵循。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的产业逻辑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对应产业技术结构、课程目标对接产业岗位需求、课程内容对准产业典型项目。当前,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主要面临课程设置与产业技术结构难以紧密联接、课程目标与产业岗位需求发生关联错位、课程内容与产业典型项目存在结构脱节等现实问题,影响了产业学院的功能发挥。优化职业院校产业学院课程设计,需要以产业技术结构为纲,重构产业学院课程体系;以产业岗位需求为尺,重定产业学院课程目标;以典型产品项目为核,重组产业学院课程内容。
[摘要]职普融通是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分析当前职普融通课程建设的现状,发现当前职普融通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目标模糊、课程设计粗糙、课程内容随意、课程形式单一等问题,制约了职普融通的有效推进和长远发展。对此,建议:一是构建职普融通课程实施的政策框架与制度保障,为课程融合提供坚实的政策支持;二是设计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职普融通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三是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灵活性;四是建立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推动职普融通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数字化教材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同于传统纸质教材开发,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同时也蕴含技术和教育等多维度的伦理价值,带来人一人的行为关系重塑及人一技术的行为关系重构。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下,职业教育数字化教材建设面临数字技术祛魅、数字劳动异化、教育不公加剧、数字监管失范等伦理风险。为防范数字教材的伦理风险,应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国家主导的治理体系;强化责任重构,完善学校实施的协同赋能机制;唤醒主体意识,提升教师群体的伦理自觉实践。
[摘要]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是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安排,对技能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通过对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设历程溯源,明晰其制度演进历经孕育、建立和发展三阶段,并始终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实践根基,形成了守规与创新协同的制度发展范式。在制度演进中,政府、企业、院校等主体行动取向各异,呈现三重运行逻辑:政府聚焦秩序与质量目标,企业权衡成本收益选择性参与,院校受科层制约束渐进变革。三重逻辑耦合产生运行张力,致使制度效能持续耗散。为提升制度实践质量,建议政府从有限责任向有效责任转变,强化监管;企业从应对规则向提升效能转变,提升嵌入度;院校改革从局部适应向全面升级转变,增强介入深度。
[摘要]人才培养标准作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学徒培养质量。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三国现代学徒制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发现,三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具有协调供需双方内容空间脱嵌、企业深度参与注重工学一体、绑定资格框架作为评价依据、多重效度工具构成达标保障等特征。基于此,我国应从搭建标准的结构与内容框架、加强培养标准内部的工学链接、将培养标准置于学徒认证核心和构建学徒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中国特色学徒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