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才需求模式等,对以知识传递为核心、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课程逻辑构成根本性挑战,推动教育目的从“为生产”走向“为生活”。教育的本质是对大脑智能的开发,而人类智能的基石在于构建"世界模型”,课程的根本逻辑应转向支持学习者建构一体化、个性化和迭代化的内在“世界模型”。为此,课程内容需实现从“条块分割"到“整体关联”、从“外部复制"到"内部映射”、从“静态传递"到“动态演化"的三重转变。场景学习”是建构"世界模型"的最佳路径,以往教育因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而过度依赖语言文字系统,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为回归真实有效的场景学习提供可能,也为未来课程形态变革指明方向。
[摘要]当前,人类对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生疏感,亟须采取批判性、建设性的审视态度分析人机关系的本质。研究借助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从互补性、互动性、互生性分析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其一,人类与人工智能是对立统一的互补关系,只有充分关注、培养与发扬人性,才能不断延续人类之于技术的主导地位。其二,人类与人工智能相互影响,而人工智能背后却隐藏着人类意向,人机互动是全人类智能与人类个体互动,需要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出发点,应对人机互动中人类智能的衰退危机。其三,人类与人工智能的互生是历史必然,并且具有阶段性、复杂性与约束性,教育相关者需警惕人工智能“全盘接受"或“彻底禁用"的价值观,以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发展。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和驱动社会转型,智能教育生态协同创新成为业界关注热点。文章首先对智能教育生态演化的协同关系进行梳理分析,建立智能教育生态协同的总体概念模型;借鉴TOE理论框架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并结合教育领域应用,提出适用于教育场景的改进型TOES理论框架,构建了智能教育生态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进而阐述智能教育生态协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协同法则,包括技术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和应用生态四大生态协同场域;最后讨论了五类典型实践模式,以期为推进新时代智能教育生态协同创新提供参考。
[摘要]教育元宇宙、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是群体认知联结与跃升的驱动力,其(外脑)协同人类智慧(内脑)解析群体生理一心理—行为作用过程,为缓解群体认知失调提供人机复合脑启发的新思路。群体认知失调因个体与群体观点分歧、新旧经验悖离等触发,其协调是人类学习与心智发展的基础。然而,当前研究多聚焦个体认知,鲜有涉及群体认知失调的生理、心理等多维要素,尤其在人机复合脑下,其耦合机制仍不清晰。因此,文章厘清群体认知失调内涵及其在学习者生理、心理和行为层面的全过程耦合特征,明确人机协同复合脑对群体认知失调的调节作用,阐明复合脑在生理(感知脑)、心理(认知脑)和行为(执行脑)层面的启发机制,并解析"生理—心理”“心理—行为”和"生理—行为"三个耦合调节过程,提出人在旁路(辅助)、人在回路(共生)和人在领路(主导)三种耦合新模式,凸显人机复合脑助力学习者适应失调的潜力。
[摘要]数智技术在学习中的全面渗透为学习者的身体存在创造了一种新的处境,并推动着学习者的身体不断发生变化。数智时代,学习者的身体存在可分为体知、体态、体行、体已四个维度。体知以“沉浸式"的数媒参与满足认知需求,体态以“全息式"的数据符号展示身体景观,体行以“社会化”的数字交互扩展存在空间,体已以“个性化"的数智自我投射个体差异。但因数智技术应用所导致的异化,学习者身体在学习活动中出现身体体验“碎片化”身体形态“规训化”身体交往"脱域化"和身体价值“偏离化"的现实隐忧。面对这种实然之困,应寻求数智技术应用与身体发展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创设多元具身环境,强化身体整全体验;规范技术伦理尺度,提高身体解放程度;促进身体虚实统一,化解身份双重危机;正确引导个性发展,重塑身体生存价值的路径建构,推动数智技术更有效地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习者身体在数智时代诗意地栖居。
[摘要]全面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重要目标,数字化赋能泛在学习模式的方式方法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议题。传统泛在学习在智能化、情境感知和延展方面存在痛点,难以有效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近年来,智能体与元宇宙技术的成熟为个性化内容生成和情境渲染与感知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大规模数字化泛在学习的实施成为可能。研究构建了基于智能体 + 元宇宙的数字化泛在学习平台,招募118名中小学学生参与“多民族文化”主题的数字化泛在课程,通过行为序列和认知网络分析学习者交互数据。结果表明,数字化泛在学习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虽有提升,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行为序列分析显示,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组在智能求解、视频学习、对话记录查看和寻求学习导引等模块间交互密切。为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未来研究可引入博弈机制设计多智能体,提升其在模拟情境中的自主行动能力,促进学习者以多元视角建构多人一多智能体交互关系。
[摘要]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导学系统可通过模拟专业导师增强学习效果,但是现有系统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教学辅导、轻学习支持,对学生认知发展支持不足。为解决上述挑战,研究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经验之塔理论,设计开发了生成式多智能体导学系统,通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学习模式和“教—学—导"三元智能体来支持学生的学习。研究发现:系统拥有高质量的教学对话生成能力,兼具知识高效掌握和技术高接受度的双重优势;面向直接经验学习模式的“指导智能体"综合表现最好,面向间接经验学习模式的“交互型教师”角色最有助于学生获得学术成功。研究证实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系统化融合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掌握,三元智能体架构可满足多元学习需求,以期对智能导学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有效参考。
[摘要]尽管目前生成式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但基于大模型的职业教育会话机器人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传统设计难以支撑职业能力发展、大模型推理能力和领域知识限制教学决策、职业能力诊断方法科学性不足等。为此,研究基于“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行动导向"职业教学原则、“从初学者到专家"能力发展逻辑和支架式教学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多智能体、思维链、检索增强生成等技术,构建了基于大模型的职业教育会话机器人及其应用模式。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高职“电子电路与CAD制版"课程为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大模型的职业教育会话机器人及其应用模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第一、第二级别职业能力。此外,该会话机器人能够在控制响应延迟和API调用成本的同时,改善大模型推理能力和领域知识不足问题,并实现了有效的能力诊断。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基于大模型的职业教育会话机器人的优化思路。
[摘要]观点进化是知识建构的核心,已有研究仍存在只分析观点个体、理论无法支持实践以及动态追踪欠缺等问题,亟须对多个观点所形成群体进行动态分析并揭示其进化机制。研究将“观点种群”作为分析单元,结合进化认识论和能量流动理论,探究知识建构社区中观点种群发展路径,揭示其能量流动机制。研究采用认知网络分析法和波普尔循环,分析某大学142名大二学生一学期知识建构教学中产生的538个观点种群。研究发现,观点种群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结构跃升,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进化路径。观点种群进化体现出从主观精神(世界2)向客观知识(世界3)转变的趋势,遵循波普尔循环逻辑。在能量流动过程中,研究提出了“观点聚合—选择—优化—组织化"的能级跃迁模型,揭示了观点种群在社区中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为探究知识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提供实践依据,以期增强对开放学习社区中知识生成机制的整体认识。
[摘要]在线学习元认知能力对在线学习成效具有重要影响,对其进行模型构建有助于学习者调整学习策略和过程,但当前建模方式存在理论指导不统一、偏向于单模态指标等困境。为此,文章梳理在线学习元认知理论,构建基于多模态数据的在线学习元认知能力数字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常态化在线课程中,以验证基于模型的在线学习元认知能力评估效果。结果表明:(1)基于多模态数据的数字化模型为准确评估在线学习元认知能力提供了基础;(2)各模态数据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分析,结合多模态决策级融合,使评估结果具有全面性与可解释性。
[摘要]当前,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存在三重结构性矛盾:关键概念认知浅层化、原理与素养关联不足、活动认知负荷失衡,致使素养生成零散化、浅表化、偶然性。为破解上述矛盾,研究首先基于加涅学习结果理论,提出构建信息科技课程关键实践,旨在通过结构化实践活动驱动知识、技能、态度、认知策略互动发展。接着,通过以下路径系统建构课程关键实践:基于素养内涵映射关键实践主题;依托“工具—原理—社会规范—跨学科"四维框架实现素养与内容耦合;构建"工具应用 $$ 场景决策 $$ 科技创生"三阶认知层次支撑素养进阶。进一步,研究提出基于关键实践的课程内容重组与教学转化策略:贯通螺旋内容体系奠定结构性基础;三维情境框架提供系统化场域支持;四向度认知活动驱动“知能—心智"双结构生成。研究为破解三重矛盾、系统推进素养落实提供结构化实践路径,助力数智时代课程范式转型。
[摘要]计算思维作为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探究其进阶路径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教学支持。然而,当前评估框架缺乏必要的层次性,难以层次化表征学生计算思维结构水平,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评估效果。研究首先基于思维本质,将计算思维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分别与计算概念和计算实践相匹配,并借鉴 SOLO分类理论及知识内在结构标准,对计算思维层级结构进行建模。其次,研究采用基于证据的设计,构建计算思维培养与评估的双线三循环路径,涵盖能力—任务—证据三个交互模型:能力模型依据计算思维层级模型展现思维与知识结构;任务模型通过进阶活动设计学习一实践站点和联结站点,分别实现培养与评估三循环;证据模型整合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全面供给实践证据与衡量标准。最后,研究提供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评估路径的实证经验,旨在为中学生计算思维培养评估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助力学生计算思维的全面提升。
[摘要]普通教育、教师教育、技术教育应用的逻辑建构、转化和融合是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提。但目前教育逻辑、教师教育逻辑与技术应用的教育逻辑三种逻辑存在自我转化未完成且相互脱节的根本问题,表现为"技术偏见”“思维惰性”“工具理性”和“虚假嵌入”。基于柏拉图的“洞喻"启示,应坚持“为人"的目的规定和"人为”的实践转化的教育逻辑和主体“转向”"上升”职业“返回"的教师教育逻辑,并建构两层次、三阶段的技术应用于教育的逻辑。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以三种逻辑的自我转化为基础,围绕教师"为人—为师—有效教师"的递进过程进行逻辑融合。实现这种融合,要观照“向善”和“正义"的核心素养目标内涵扩展,构建一体化、差异化的对象分类框架,开发“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平衡统一的内容体系,激发原始创新、推动整体再造的方法路径,以实现教师的主体回归、主体解放和主体超越。
[摘要]培育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是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研究基于844名乡村教师的问卷数据,构建"环境—组织—技术—个体"(EOTI)理论框架,剖析当前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支持体系的实然样态与运行机制,挖掘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影响因素并测量其相对贡献率。研究发现:(1)个体层面的协作胜任力是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支持体系的"短板";(2)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在教龄、最高学历、任教学段和学校所属地区等变量上存在差异,而在性别和职称方面不存在差异;(3)政策支持、管理制度、资源保障和协作胜任力对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影响较大,其相对贡献率分别为 21.895%.23.832%.33.280% 和 15.193% ;(4)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支持体系的运行机制呈现为“政策支持→管理制度 $$ 资源保障 $$ 协作胜任力 $$ 数字素养"这一链式中介效应。
[摘要]为促进智能时代师范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师范生培育新范式,研究从为何培育、培育什么、如何培育、如何评价的角度探讨了智能时代师范生培育的底层逻辑,从培育目标、培育模式、课程体系、环境建设四个层面分析了智能时代师范生培育的现实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对策,即以拟真式、智能化环境建设为底座,强化师范生智能教育技术体验;以综合式、立体化课程改革为抓手,发展师范生智能教育教学素养;以高阶思维培养为核心、智能技术融合为前提,提升师范生生涯适应力;以师范生智能化自主学习共同体为基础,构建师范生自主发展现实条件;以智能式、自动化能力评价为推力,促进师范生核心素养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