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是工程(Engineering)、实践(Practice)、创新(Innovation)、项目(Project) 四个元素的有机组合,特指一种教学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工程化、实践性、创新型、项目式”。EPIP是结合中国本土实际而创立的教学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和基础,以工程实践为导向和贯穿,以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和归依,以真实工程项目为统领和牵引,适用于创新复合
摘要:随着全球中文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如何提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EPIP核心要义与新文科改革理念高度契合,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实践范例。文章将EPIP教学模式引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授、导、育、做”四维一体的教学策略,旨在打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应用导向和实践转化的学习环境。研究表明,EPIP教学模式能显著促进学生综合素
摘要: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深入实践的重要载体。作为在欧洲大陆创设的首家鲁班工坊,葡萄牙鲁班工坊已成为中葡两国乃至我国与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的实践样板。葡萄牙鲁班工坊内嵌式运用EPIP教学模式,围绕工程、实践、创新、项目四个维度进行育人实践探索,形成五大典型特征,创新EPIP教学模式并加以应用,在教学成效,以及与产业、岗位匹配度等方面产生积极效果,积累了可供示范推广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
摘要:聚焦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在高职“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工程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设计三层次递进式课程;编写实用教材,建设多样化案例库与实训平台;采用项目驱动、情境教学法结合信息化手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考核体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职业教育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在职业教育中高本贯通中的实际应用与效果。以“解放桥项目”为例,展示EPIP模式如何通过教学竞赛平台,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文章分析EPIP模式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职业教育的高水平贯通衔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中高本贯通;职业教育 中图
摘要:劳动教育与美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具有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和现实需要。针对当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美育存在的协同育人理念认知度不高、体系整合度不够、要素融合度不深、配套保障度不足等问题,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提出推进教学协同,实现育人目标的有机契合;实施课程协同,实现育人要素的深度融合;优化组织协同,实现育人主体的有效配合;完善配套协同,实现育人保障的贯通整合等解决路径。 关键词:
摘要:劳动教育评价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在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中存在的权、责、利不清晰,评价标准不明确,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的基础上,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基本原则,从劳动教育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指标、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优化教育评价,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层级
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动态协调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聚焦广西地区,运用偏离度和人才匹配度分析工具,探讨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第一产业供给匮乏、第二产业契合度尚可、第三产业稍显过剩,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广西新兴产业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广西地区间差异显著。基于
摘要:产业是乡村经济的命脉。对山西省高职教育质量年报(2023年度)“服务乡村振兴”模块进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措施为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及发展壮大乡村产业。高职院校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存在认识不够高、举措不够有力、潜力挖掘不够充分等不足。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增强自身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适应性,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提
摘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国家政策和法规的规范与指导,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针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力度不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不够完善等问题,从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制度、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制度、规范职业资格鉴定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等方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提出制度保障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摘要:实习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剖析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面临的挑战,包括主体利益诉求难平衡,政策生态待优化,各主体协作不畅,信息交互通道存在阻碍等方面。基于此,提出了实习保障体系构建策略,分别是协调多主体利益,强化共生关系;优化共生环境,营造良好共生氛围;疏通合作梗阻,构建高效共生合作模式;畅通信息与资源交互通道,提升共生界面作用。 关键词:共生理论;
摘要:“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学界关注。技术知识有意义学习既符合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性,也能直接强化学习者的技术技能,培养满足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文章在厘定技术知识有意义学习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技术知识有意义学习的技术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动机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因素,并从技术知识、学习者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推进策略。 关键词:技能
摘要:历次科技革命驱动教育纵向上向更高层级演进、横向上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职业教育,并孕育、产生了高职教育,也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新科技革命影响高职教育的理论逻辑中,影响条件为社会转型需求,影响内容为重塑高职教育生态和理念,影响方式为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影响回应为相互适切、动态平衡。新科技革命遵循“新科技革命—产业结构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就业需求变化—高职教育变革—促进科技创新”的现实路
摘要:“工业4.0”时代要求职业技能人才具备全面综合素质与高超技术技能。职业教育课程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然而就现状而言,此类课程存在相关主体意识不足、产教融而不合、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有限等问题。文章梳理职业教育课程变革逻辑理路,并提出实践路径,即统整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基于职业能力社会化设定课程目标;坚持跨学科导向,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设置课程内容;推动知识与技能协同发展,打造“实践导向”教学模式
摘要:独特的视角、有效的方法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研究之研究,从中汲取教育智慧是提升当代职教研究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新的生长点。以四卷本《黄炎培教育文集》为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和综合分析发现,以关系视角观察职业教育,崇尚实地调查、善于反思总结、长于比较分析是黄炎培研究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研究跨界的职业教育要以开放的眼光深入“职业环境”,运用关联思维和关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