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大多只关注语文教材的文本阅读,而忽视了课外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采用节选和删减改编的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重点就仅仅停留在了教材选编文本的学习上,在对选编文本的原文和原著的阅读学习上存在明显的缺位,这样会导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极易出现问题。但对于课业负担日益加重的高中学生而言,在没有有效的阅读方法的加持之下一味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同时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中的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语言基础。所以语文学科除了人文属性外还具有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属性。在初中现代散文的鉴赏和阅读占有较高的比重,同时,学习现代散文对于初中生而言其意义重大。 在初中现代散文的鉴赏教学中,却存在“教师不知道重点教什么”和“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现代散文的文体属性决定了现代散文鉴赏教学对于初
《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当前,审美疲劳是美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并在某种程度上钳制了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在新课标的规定和现实教学背景下,审丑教育逐渐体现出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作为审美教育的“对立面”,审丑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塑造健全品格方面的作用日趋重要。 一、审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简称“双减”。面对“双减”,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要提高认识,加强研究,稳步落实,让语文作业成为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成为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成为诊断改进语文教学的需要。 一、落实国家教育政策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模块化教学”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接受,基于“模块化教学”的认识,可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理念,可以以全新的观念去整合阅读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思路。 一、思维导图及对阅读教学的认知 我们这里所谓“思维导图”,即指基于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过程与学生的既得素材、思维路径和方向、主观附加元素以及素材整合成果以图像形式呈现出来的一种可视化思维结构形式。初中语文是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与测评》一书中指出,非连续文本并非文字意义上的单篇文本选段,而是综合多类型构成的信息片段。从PISA的测试来看,非连续文本的定义可通过二分法将其看作两个层级[1]。第一层级是非连续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文本定义而组成的阅读材料,在内容上不仅包括传统的句子、段落单元,还会以统计图表、调查问卷、图画等形式存在;第二层级是非连续文本可视为根据某一目的或主题,组织多段纯文本信息形成阅读材料。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诸多文人墨客在山阴兰亭修禊,而《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为他们这次修禊所著诗歌集《兰亭集》所作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表面上是在写周边山水美景,但实质上是王羲之借由此序抒发自己对于人生无常、生死观的感慨。从《兰亭集序》的很多经典名句中,可以看到王羲之在“虚无”的人生态度方面对于人生飘忽不定的感伤、对生命短暂的不舍和对自然变化、生死变迁无力抗衡的无奈;可以看到王羲之在“
在互联网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的信息时代,小学生的成长环境、阅读环境、语言环境是多元的、多维度的,在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方面要因应这种传媒环境以及学生自己的个性。在这个教学革新领域,从事语文教学40年、国家“万人计划”、北京一零一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程翔老师总结出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阅读教学思路,对当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创新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程翔语文阅读教学思想的价值关怀 关于某一教学思想的挖掘
在课改背景下,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对语文的课堂教育进行一系列的自觉与重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够进一步壮大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自身素质和队伍建设。在我们国家,红色主题文本引入教育,红色课程进入语文课堂,是符合国情最恰当不过的了。首先,红色主题的课文能够让师生重温那样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在中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解放事业而洒热血、抛头颅。在新课改背景下,红色主题必将能够在新的时代起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也愈发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与实际应用能力。为此,在创建语文教学课堂时,教师应立足于教学环境与学情,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逐渐将主题学习教学渗透到语文课堂学习,摸索主题学习的有效方法。 一、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的特点 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始终是主题。现阶段,初中语文统编本教材的显著
在语文学科素养体系中,思维发展是重要元素。语文课程目标也针对思维品质提升、逻辑思维发展提出要求。在创建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单独围绕思辨性阅读表达创建学习任务群,这愈发凸显出思维发展提升对于高中生的必要性。思维已逐渐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培养中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在语文教学体系的众多文体中,议论文体的思维品质与写作存在最为密切的关联。结合上述特点,教师可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可视化教学工具,清晰地彰显议论文所
语文学科贯穿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在新课标中,针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以下内容: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人文思想,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参差不齐,难以凭借自身能力钻研运用方式,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帮助其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积累更多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思维得以发展。其次,语文学科有着独特的特点,蕴含
读写能力是人类经验传承及创新的重要能力,是传送信息、表达情感及加工信息的核心能力,在社会生产、交流及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意义[1]。培养读写能力是语文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并且贯彻始终。但是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对读写能力的培养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在传统的读写结合教育中,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通常呈现一元化、单向化,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进行仿写,再结合课文进行写作。这便导致读与写之中缺乏思维迁移与联结
近些年来,语文学科愈来愈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我国培养出拥有良好语文素养、良好表达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在日复一日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反复复的写作锻炼,让学生认识到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意义,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拥有坚实的写作知识基础。 一、保证充足的课前朗读与课间写作时间 传统的高中语文授课流程主要是教师对课文内容的阐述、讨论,至于阅读与写作的时间一般
专题学习模式的要点就是设定“随需而教”的教学主题,将其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组织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时,也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在阅读整本书中容易遇到哪些问题,并尝试找到合适的指导策略,设置各种不同的专题学习项目,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找到高效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整本书阅读的效率。 一、重构,梳理故事情节 重构原本是信息技术的专业术语,指的是通过调整代码的方式改善软件的质量、性能,促使程序的设计模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广,减负增效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措施,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迎来了新的变革,在传统纸质作业的基础上,增加实践作业和线上作业,给初中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巩固所学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以新课程标准为抓手,创造灵活、弹性的作业方式,降低学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设计趣味作业,营造学习环境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初中语文课堂中学习古诗文是学生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好机会,也是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展开分析,并借鉴相关专家学者的理论与经验,对古诗文阅读策略及教学开展情况展开探究,更加有效开展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课程资源形式多种多样……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同时也要求:“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参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建设,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两大重点内容,高中阶段的阅读与写作内容难度都较高,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二者的知识点相同,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与运用知识点,阅读需要学生站在赏析者的角度分析作者写作的目的、中心思想、表达的情感以及运用的写作手法,写作需要学生以作者的身份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烘托出文章的主题。阅读与写作教学因知识点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若能够实现一体化教学,以读辅写、以写促读,既能够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在阅读教学方面的问题很多,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从“抛锚式”阅读教学为出发点,以《阿房宫赋》为例,进行了阅读方面的探索,以期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 一、阅读教学及抛锚式教学概述 (一)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是一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个体感性和理性思维碰撞的过程,是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学习方式和智力活动”,其本质是通过文本的语言介质领会、体味作者创作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学生是传承祖国文化、建设富强中国的生力军。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中华优秀文化夯实青春力量,滋养奋斗火种,其必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阐释 (一)主要种类 传统文化由文明演化、汇集而成,可以间接反映出民族特质和风貌,能够概括民族历史上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中华传统文化以“儒、佛、道”三家为支柱,从思想、文字、语言中分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中学语文教学中,能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李白诗歌设计微课课程,将网络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利用微课的生动性激发大家的探究兴趣,促使他们深度感悟诗歌的意象和情境。不仅如此,利用微课课件还能给学生推送各种资料,让他们自主探究,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学生的参与热情全面提升,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发展。 一、情境模拟,感悟意象意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的开端,就像是一把钥匙,唯有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够提升学生的求知欲。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改进的、创新的地方很多,需要我们一线语文老师去探索、实践。 一、课堂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层面,课堂教学还是问题很多。不可否认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对应试教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是这种冲击力是非常有限的,应试教育在今天仍然是主流教育观念。在这种教育
2020年修订的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重要的学科素养,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活动,务必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促进他们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和独创性。作为师生课堂对话互动中最常见的思维引领方式,我们教师要善于以追问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思维进阶的支架,追问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进阶有着非常重要
大语文时代的到来,使得语文学科在各教育阶段的地位不断提升。语文学习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教学改革的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中引入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前、课中与课后,开创学生语文学习的新天地,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近几年,引导型课堂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了语文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为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构建引导型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大家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家和文本对话,不要用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而要重视大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构筑高品质的语文课堂,提升大家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接受理论,形成阅读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注重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结合,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关注语文学科内部整合,构建“大单元”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同时,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展开“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穿插“活动·探究”的单元学习任务,充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
相较于传统教材,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增加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并且将之与本单元阅读、写作巧妙融合在一起,真正实施了语文实践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讲授”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主探索,真正推动语文的深度学习。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活动·探究”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核心项目为引领,开展项目化学习,真正让“活动”与“探究”落地。
当语文教师都习惯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一判断的时候,更应当思考的问题是,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如何借助于阅读教学来夯实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到语文教师内在的教学观念,涉及到教师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的把握:如果说前者是由国家通过课程标准来决定的话,那后者更多的就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所选择的教学行为。从一般意义上来看,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视觉通道输入文本中的文字
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解决语文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观察,以此来强化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中,要求教师在把握价值取向的情况下,能够高度重视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让学生可以在情境化的创设当中夯实语文基础、强化语文技能,以此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价值引领,强化课堂动态生成的意义 以价值引领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体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是指教学资料中所出现的文本,这里探索的文本细读,与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不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凸出教学价值,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进而使得学生在鉴赏词句中能够感知语言,陶冶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1]。但文本细读与咬文嚼字不同,文本细读重视深层、整体、细节的理解。而咬文嚼字则关注于局部,过分斟酌字眼,反而导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割据,不利于学生从遣词造句或者谋篇布局中探寻精神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小说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塑造,让学生感受小说创作独特魅力。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真实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法语教师教授孩子们上最后一节母语课的故事感染了众多读者,并成为语文教材中的必学篇目之一。 《最后一课》是一篇世界皆知的经典短篇小说,也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都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都德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从小生活贫困,但是从没有放弃热爱的写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也是整个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关系着最终的教学成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注重情感方面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情感引导、启迪,才可以帮助其以最佳的状态融入文本,感悟文本主旨,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显然,传统教学难以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创新、优化语文教学
《采薇》之作从时代背景来看,当时王室衰微,日渐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觊觎,保家卫国是当时周朝子民应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戍卒踏上了征途,先前平静美好的日子被打破,为什么说它是平静美好的生活呢?基于两点:一是全诗反映了强烈浓郁的厌战情绪;二是杨柳意象的符号化解读,春天杨柳柔嫩,随风中自由舒展,好不快活,这喻指戍卒行役前生活平静且美好,生活惬意舒心,如艳阳春日,如柳枝柔嫩,令人醉心与欢悦,可“猃
《再别康桥》继续入编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这确认了徐志摩这首诗的经典地位。对于这首诗,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但是根据有专家学者的考证,认为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因此在接受这一观点的时候应当审慎。相关研究者进一步提出的观点是: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能够在诗歌解读的过程当中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
自古文人多“悲秋”,能够在萧瑟凄凉的秋季中发出豪言壮志、保持积极态度的文人墨客可谓凤毛麟角,而诗人毛泽东则可算一个。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跳出了哀婉消极的文人悲秋基调,以积极向上之词表达对秋的赞许及喜爱,充分彰显了其豪迈洒脱的艺术境界。毛泽东借秋景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在景物描写之中表达解放民族、谋求独立与自由的豪情壮志。 一、以“字词”为视角,感知湘江之秋 在毛泽东的笔
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状况,鲁迅先生以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民思想束缚为出发点,创作了《祝福》这篇短篇小说。祥林嫂就是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深受封建社会迫害而又在精神上顺从封建礼教的典型人物。该文章多次入选中学语文教材,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祥林嫂作为小说中的主人公,经历了悲惨的人生遭遇,成为当时社会裹挟下悲剧的缩影。以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构建在当代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近年来,国家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和编写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且在一些重要的考试试题中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元素在试题中显现,让我们的语文试题更具有浓厚的“文化味”。命题专家命制出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传统文化的试题,从这些试题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对传统文化考点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在学习方法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目前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之中,有一类作文题目颇为引人注目,它们仿佛雨后春笋一般出现,这就是情境作文。情境作文对于思维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需要学生在运用文字时,具有足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让这方面能力妥善联系情境内容,最终取得作文创作的成功,为此,在情境作文时要及时矫正学生的谋篇构思。 一、矫正情境认知 首先,我们应弄清情境内涵及形式,对学生的情境认知偏差加以矫正。一般认为,作文情境属于问题
中职教育中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关注程度较低,大部分是因为学生认为在中职阶段掌握专业技术才是最重要的目标,语文只是公共基础知识的科目,在学习生活中也不重视语文的学习。其实,对于中职生来说,掌握技能是必要的,但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不应该忽视利用语文学科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机会,教师也应该紧跟教育制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评价方法,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以达到教学目标。 在中职语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2015年全国卷作文新出现的题型,较之以往的一般新材料作文、时评类作文,它选取的材料更贴近现实生活,重在检验学生的思维品质,旨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等来关注社会现实;在写作要求上,指令性更强,它有明确、具体的写作任务点。因此,在审题层面上,障碍性较小,一般情况下,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审题立意。2017年全国卷I作文在2015年的基础上多了一点创新:材料样式由原来
寓言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寓言故事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中,用简洁的语言或故事内容传达深刻的哲学或道理,达到一种寓中有言的教学效果。寓言一般具有生动的故事内容和很强的趣味性,更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和习惯,受到初中学生的喜爱和学习。但是在现实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语文教师一般不注重寓言教学,认为寓言过于“趣味化”和“故事化”,安排学生简单地自行阅读或者干脆跳过不去讲解,忽视了寓言中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多元的题旨
单篇备课不能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分散,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以教材单元为整体实施单元化备课、多元化教学,可以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培养。我们只有弄清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才可以真正发挥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教师必须精准理解和把握单元整体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才可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从理论上看,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按照教材自然单元安排,以语文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进阶理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内涵着巨大的教学能量。对照高中古诗词教学,深度学习及其理论在提高教师诗歌教学效果,构建学生诗歌认知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建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理解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概念而言的。浅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降低外在压力而进行被动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因缺乏知识间的联系
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教学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模块化趋势,即对学生各方面的语文学习素养进行专项提升,以此来实现“分而共进”的效果。在诸多教学模块里,对于学生描写鉴赏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在应用考试方面,尤其对景物描写的鉴赏特别需要优化与改进。基于这些实情,笔者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研究,以《荷塘月色》一文作为实例,围绕培养学生鉴赏景物描写并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情怀这一主题撰文,试从意象解读、关键语句分析以及关联信息
新课标的实施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机遇,课堂教学一改枯燥、乏味之氛围,表面上变得格外灵活且生动。事实上,尽管课堂氛围异常热闹,学生参与度高了,但是语文课堂日渐失真,丧失了语文原有本色与味道。鉴于此,针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如何教出“语文味”,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一、真情意语,感受文本语文之味 现有的初中教材中,诸多课文都充满着真情与雅趣,只要学生用心去读,定会为文章的真情实感而感动。为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不少公开课堂上教师乐于选择的篇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最高文学水平,代表着文字与一个人内心情感的最佳结合。对于这篇文章,可以说无论如何解读都不为过,而且事实也确实表明,只要你愿意去深度解读,总能从课文的那些细节当中,咀嚼出人生的况味。 对于经典的作品,人们的第一选择往往都是从宏观角度去认识,去解读,于是也就形成了许多宏大叙
统编版教材编写的出发点之一是让学生爱上读书、多读好书、学会读书,这也是其教读、自读、以及课外阅读“三位一体”语文阅读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自读课文的设置在这个体系及学生阅读学习和实践中起到了“关键链接”的作用,反映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的根本内涵。 一、立足学生学情,加强预习指导 自读课文的学习不该仅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是起始于课前。自读课文的预习是课堂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提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要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这些内容渗透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经典的古诗词,它们不仅有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古代生活的情境,而且还常常蕴藏着深厚的情感,教师要基于情感教育视域,设计古诗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
体验-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将体验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整合在一起,加以融合,找到两者的平衡点,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化理解。依据戏剧文本特性,学生通过编演剧本的方式,获得更真切的体验,利用体验-探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挖掘戏剧特点,总结归纳,提升自己的认识。 一、编制学案,深度阅读文本 在展开体验-探究式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结合戏剧表演的主题设计学案,并提前阅读文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应试功能较强,无法满足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容易导致学生作文套路化、模板化,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新课标的实施给初中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指导,要求教师可以将作文教学与生活有效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身边事物的启发中发现更多写作的灵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以此种方式改变他们无话可说、无句可写的情况,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写作主题和素材的理解、开发学生
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择好素材,判断好题旨、要求,再通过组合、归纳及构思,利用准确、真实或优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为能够完成一篇合格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文”,高中生更应具备读者意识,在写作中要强化读者意识,不断提升写作技巧。从审美的形式来看,文学作品的诞生实质上是创作者与读者共谋的结果。将读者审美需求融入到创作者的思维中,更能够将作品回归大众常情,让读者得以接受。高中生对读者意识的自觉及对所
写作教学课堂,大部分是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偶有学生发言,也是只言片语,很少有结构完整的一句话。本人从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语文教研员袁源老师的论著《袁源老师的作文家常课》(山西教育出版社.2019,10第1版)里,选择了6篇教学实录,作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统计学生的应答(见表1)发现,学生应答话轮与教师的引发话轮有更直接的关系。 学生应答话轮质量的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应答次数、字数和思维水平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诗”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诗歌已经成为印刻在中国人血脉基因中的传承。当下,语文教材中就选取了很多经典的诗歌作品。在这其中,深受小学生喜爱的莫过于儿童诗歌。儿童诗歌既是属于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细分,又是现代诗歌的一种读者受众的细分。儿童诗歌具有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符合儿童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的特点。 一、儿童诗创作教学的背景介绍 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思辨性写作列为教学重点。其中学习任务群的第六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也明确了教学的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1] 这些能力在中学生的思辨性议论文的写作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思辨性议论文写作尤其要抓住论说文的说理特性,强调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理论和实务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实际的语文教学革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于核心素养理论提倡的“以学养人”“以生活养人”“以情境养人”等理念,小学作文的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新的面向,以“一事一人”之类的写作教学为例,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从一定的“人文底蕴”出发、从“生活世界”出发,才能在语言技巧中寻找到属于学生
艾青是我国著名的当代诗人,选编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作之一。对于这样一首诗歌,历来都有多种解读,而如果以时间为主线,可以发现这种解读越来越精致。笔者在肯定这一解读思路的同时,更想强调的一点是,这首诗歌与大多数近代、现代、当代诗歌不同的是,其语言非常朴素,情感非常真挚,这种情感凭着简单的阅读往往无法析出,只有学生对这些朴素的文字进行深入解读,才能读出诗中的情感魅力。这
在陆游的诸多诗作当中,往往以抒发报国之志为主题,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以《示儿》示人。因此可以说这种慷慨激昂、金戈铁马的意象,构成了陆游诗作的主题。在如此之多的诗作当中,《临安春雨初霁》可以说是别出一格,这首诗里没有了金戈铁马,却有着美好情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引入了这首诗: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
“语文味儿”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来激活、引发、共享、共鸣等不同的形式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文化气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去除掉一些和语文学科无关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解读文字本身,用删繁就简的方式组织课堂学习环节,这样
生命教育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并敬畏生命的过程。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之处,对生命的意义有了了解才能真正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只是热爱自己的生命,还要热爱其他人的生命,热爱其他一切伟大的生命,从而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我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非常重视,从2004年就明确了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政策。近年来,我国在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
2014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德育教育是学校所有教育行为的灵魂所在,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行为具有价值指向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目标的最高追求[1]。初中是
在初中学段,课堂作为学生成长和汲取知识的主阵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中得到展现与发展,不仅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中应尽的追求与义务,也是其它学科教师的责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与提升不能仅仅由语文教师来完成,只有每一位学科教师行动起来,全方位、多学科出发,才能让我们的“母语”得到不断提升。 一、学生语文素养养成应立足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现代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承担着开启学生审美鉴赏和艺术感知的责任。现代诗歌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具有旋律感和音乐美,同时具有独特的意象和意境营造,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著名现代诗人艾青的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为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指引学生会鉴赏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以此诗为教学蓝本,进行文本的解析和意象的解构,希望给学生鉴赏诗歌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文本解
在强调素质教育和自主教育的背景下,拓展阅读的概念得到了关注和认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征等作为设计阅读教学方案的依据,构建起由课内拓展到课外的外延式阅读教学模式,以此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深度阅读的能力。而为了达成拓展阅读教学的目标,教师既要认清低年级小学生的真实学情,也要对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的形式、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鼓励向阅读文本的纵深处和横断处探索。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