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因为比赛,我们聚集在一起。学生们始终达不到我的期望,挫败的我自顾弹琴,任由声音“自由发挥”。“石老师……我觉得这样唱不对。”梓岚怯怯地举起手。 这是我接手学校合唱团的第三个月。看着周末赶来的孩子们站姿松散,唱不成调,我满心焦虑。我固执地用旧有经验引导学生,可是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黯淡,排练的气氛也变得愈加沉闷。 “我们唱得不准,和声不好……像完成任务,不像唱歌。”梓岚的话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基石。然而,当一些教师想要阅读时,常面临着选书困难、没有时间阅读和缺少阅读方法等问题。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专业阅读,也在重构教师专业阅读的全过程,为教师的专业阅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转机。 一、AI助力精准选书 读书很重要,但读什么书更重要。在传统的教师阅读中,教师挑选书籍往往依靠个人经验,或询问身边的同事友人,或借助网络书单
作为国内大模型的典型代表,DeepSeek的有效应用离不开使用者对AI互动技巧的掌握,本文以DeepSeek(R1)为例,总结作者在使用DeepSeek中积累的经验,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高效提问技巧 1.构造高质量提示语 对大模型的提问只有具体、清晰,大模型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提示语构造已经形成专门的领域——提示工程,并发展出多种提示构造方式,如COSTAR框架(情境、输出格式、要求和约束
闲来无事,读起麦家的《人生海海》来,其中一段关于虫豸的描写引起了我的注意—— 每到夏天,村子像剥了壳的馊粽子,黏糊糊又臭烘烘的,人总忙叨叨的,各路虫豸也总不安生:苍蝇、蚊子、蟋蟀、萤火虫、壁虎、蚂蟥、蚂蚁、蜻蜓、蚂蚱、蜈蚣、毒蛇、蜥蜴、毛毛虫,四面八方冒出来,寻死觅活扎进人堆,加到我们生活里,给我们添乱、生事、生病,等着冬天来收拾。 当时的乡间生活一下子就复活了,那时的虫豸之多也略见一斑。这勾
我的故乡多山,山上多油桐树。每当油桐花开时,这场盛大的花事,蔚为壮观。虽然我离开老家已多年,但故乡油桐花开时云蒸霞蔚一般的盛况,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上初中时,我们的母校位于一座高山脚下。这所乡村中学很小,除了一排教室和一个四合院外,便没有其他校舍了。教室是一溜儿土坯瓦房,乃平房,前面有一道走廊,总共才五间教室。四合院供教师和学生居住,也是土坯瓦房,两层高。上面住学生,是大寝室,睡通铺,席
清晨,校园的石榴花又开了。火焰般的花朵,星星点点缀满枝头,宛如红宝石镶嵌在碧绿的天幕下。我驻足于教学楼前那两棵高大的石榴树下——它们是建校时种下的,十五载光阴流转,如今已是亭亭如盖,枝繁叶茂。仰首凝望着那盛开的花朵,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在石榴树荫下上演的教育故事,历历在目。 三年前,我所带的班级教室就在石榴树旁。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身影常与这两棵石榴树交织在一起。它见证着四季流转,也见证着生命的
因“一封信”而结缘 2012年,对我来说,是终生难忘的一年。 春节前,几位家长投诉我,认为我的教育理念不当,关于社会问题和人性阴暗的课堂讲述对学生成长不利。学校便对我进行约谈。 当时我在教育教学上投入很大,但还是坚持阅读写作。一是自我充电的需要,二是对教育意义的发现,三是帮助学生读书——因为学生忙,没多少时间阅读,我便想把自己变成一个资源。 虽然我不敢像福建的陈日亮老师那样说“我即语文”,
某日,市民热线转来一份居民投诉处理函。心中惴惴不安,打开一看,居然是噪音扰民投诉,竟然还是广播操、眼保健操音量太大! 看到投诉,我的第一反应是投诉者太过矫情,无理取闹。 学校地处老城区,占地面积有限,连围墙都紧挨着居民房,学校的芒果树经常“翻墙而出”。学生常常戏称,每逢上午11点,闻着对面居民房飘来的炒菜香味,恨不得一节课45分钟变成5分钟。在这样有限的空间里,你投诉音量太大,不是“鸡蛋里挑骨
新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在学校办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中小学校做好宣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越来越强。但时至今日,热热闹闹做宣传的背后,“为何做宣传”“宣传什么”“宣传效果如何”等实际问题仍然困扰不少中小学校。 一、存在问题:为宣传而宣传 江苏省特级教师沙华中曾撰文疾呼:“校长,请认认真真地审视一下自己学校的宣传报道,因为,这关乎学校的品质。”“被看见”,是学生成长的一种需要,对学校发展而言亦是
“你的撇甩得像鼻涕似的。”“都不用对比原帖,一看就知道你没有仔细去琢磨字里的空间关系。”书法老师的毛笔随着点评落下,一竖拉直歪扭的笔画,三横收紧松散的中宫,不多时,每个字的败笔都被他尽数挑出。他抬眼见我抿着嘴唇不说话,补了一句:“今天的话说得有点狠啊,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我淡笑一声,接过改得分辨不出本来面目的习字纸,心想,这点批评,不值一提。 的确,比起曾经扎在心里的沙砾,书法老师的话实在算不
自《师道》(人文)发表拙文《警惕“大概念”把语文课改引向歧途》(载2024年第6期)并推出多篇争鸣文章后,“大概念”及其派生出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等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近年来,这方面的讨论一直未曾间断,尤其是大单元教学,已成为教学刊物热议的话题。但时至今日,大单元教学究竟怎样实施,没有人能给出明确的答案。而一线教师对大单元教学多持观望甚至排斥的态度,积极践行者较少。笔者认为,这不能简单地
“为何陶渊明辛勤耕耘,田中却依旧‘草盛豆苗稀’?” 那天,这个问题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一番讨论后,开始发言。 “肯定是草的生命力太旺盛,夺走了豆苗的阳光和养分。”一名男生首先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不对,草再茂盛,也有办法清除。”他的话音刚落,就有人反驳。 “谁说的?你没听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吗?”男生坚持己见,据理力争。 “
二十四节气周而复始,我们的班级生活也日复一日。在节气的轮回里,教育该如何与自然相拥?当早春的荠菜被孩子们握在手心,当稻花香里飘出丰收的欢歌,当梧桐的年轮在观察本上生长,我们一起穿行在节气的时空里,生动诠释着:最好的课堂从来不在四方课桌间,而在与万物对话的每个瞬间。四季的交替中,我们的每一次观察、每一场实践,都让课本上的文字化作触手可及的生命体验。 花开有期 早春的清晨,教室窗台上几株带着泥土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改善生活条件,大量农民夫妻选择了进城务工。但出于种种原因,他们往往无法携子女同往,只能将子女交由祖辈或他人照管。于是,农村开始出现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国家整体教育的进步,需要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关爱,在日常生活、学业及心理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如春雨一般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和谐友爱、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熏陶作用,从而切实加强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一个班级内在精神和外在形象的综合表现。班级文化一般包括班级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方面。这四个
近几年,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案例不在少数,且有蔓延趋势。众多临床实践表明,不少成人心理问题的病因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在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其直接、具象的思维能力逐渐提升,而抽象理解力仍相对较弱。而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勤奋的“自卑阶段”(6—12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多种文化技能,可能面临持续性的学习挫败体验,这种累积性
高考作文一向是热度极高的社会话题。今年,全国一卷的作文题同样被热议一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道题立
在某次校长培训课堂上,我们引入了团队学习的理念及工具,引领校长们识别、分析自己学校的管理难题,分组进行智慧共创,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法。课堂讨论热烈,集体归纳出了难题的解决路径以及团队学习的可行流程,效果不错。但课后有一位校长提出,“老师,这课上得太麻烦了,讨论来讨论去的,直接找个专家给我们讲讲到底该如何解决就得了!”如同当头棒喝,这句话促使我此后持续反思,并逐步找到了根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一 走出中等师范校门的我,被分配到陇中一公社所在地的初级中学任教,校长征询新入职教师的学业特长后,决定让我代初一语文。 20世纪80年代初,那所公社初中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学历普遍偏低,老师们任教“主科”之外都兼代“副科”,一门两门不等,由学校统一安排。我先后教过语文、英语两门主科及历史、地理、生物和体育等副科。 同时,我还被“格外重用”,兼任学校后勤管理和学区团总支书记的工作。 中等师范
一 学习力培养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在新时代,不仅仅体现为学习能力,还体现在学习效果。对于教师学习力问题的理解,不应该沉溺于一套套形而上大论,而是要专注于可操、有效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适合“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教师已经是知识相对完备人士,人工智能时代,新知识的获得自然不在话下,因而学习力的进阶要着眼于知识的“深化”和“自得”,并有助于个体修行。 学习力必然首先是学习问题。有一点长久以来
近来,我和姚文晗合写的《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教学目标制订的困境与出路》在《课程·教材·教法》第8期刊出。同时,我读到“程门问学”公众号转载的王兆鹏先生的《在唐师身边问学的日子》(《华中学术》2016年第4期)。他回忆自己跟随唐圭璋先生求学的经历让我想起2007-2010年在北师大跟随郑国民先生读博时相似的情景。看来我在指导我的学生时也采用老一辈学者传承下来的师徒制是科学的。 二十多年前,我在杨启亮
老同事聚会,师傅聊起他又“回来上课”了,就在离家不远的补习学校。他从教几十年,一直扎根在自己的高中母校。我打趣道:“扎根母校三十多年,临退休反倒‘折腾’得更欢了!”这种“折腾”并非闲不住的瞎忙,而是他刻在骨子里的教育惯性——总想着把课上得更活,把学生教得更透。学校撤并后,他先到离家近的成教中心;后来赶上离岗退养政策,闲不住的他又毅然南下,辗转苏州、镇江、常州等地的私立学校,甚至远赴马来西亚教授华侨
“老师,我想转班。” 小夏没由来的一句话让我一下子愣住了。学科分班是三个月以前的事情了,调整学科班的时间早已经过去,我没想到临近期末了,小夏竟然还冒出这样的念头。 “你是觉得大文班不适合自己吗?可调整班级的期限早就已经到了,这个时候调整恐怕很困难。”我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转班的困难,希望能够让小夏意识到这个想法的不切实际,好安安心心地准备考试。 “老师,我听说高二开学还有一次转班的机会。”小夏坚
以下我所写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故事。只是一个从教者的寻常岁月,一段在我生命中被反复咀嚼的漫长时光。只因它充满我的职初记忆,萦绕在我许许多多的梦里,忘却不了,难以忘却,于是记在这里。是为《愚师记》。 多年以后,当“大鲨鱼”在灯下一遍遍翻阅那些年的来信,她仍然相信回忆是美好的,回忆中的细节更是令人动容的;她相信记忆是可以化为力量的——即便是痛感。 第一场雨:不说再见,是最好的告别 在我从教的第一
母亲种的第一批树是柳树。这是一种在江汉平原随处可见的树,易成活、长得快。那时,我家刚搬到村东的那片荒地,挨着江堤,靠近河渠,鲜有人迹。谁都不看好,总有人说三道四。 那些“经验之谈”阻止不了母亲。找地方建房子是大事,母亲是深思熟虑过的。农闲时,她把长江边上的碎石头一担又一担地挑回来,和着泥沙,把河渠旁边的小路扩宽了两尺。既方便自己出入,也方便他人。过往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母亲整日在地里干活
小时候,家中院子里有一棵黄皮树。每年三四月开花,满树飘香,仿佛点缀了白色的小雪一般。这棵树种在菜园里。记得那时,阿公老爱在树下种菜,我跟在他后面学着浇水,种下的向日葵和苦瓜纷纷长起来。 我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是他们最小的孙女。毫无疑问,成了他们的掌上明珠。阿公晚年将所有的慈爱都给了我。这个一生都在供销社兢兢业业的“黄掌柜”,也常常拿我没办法。 那时,常有乞讨的人到家里要饭,阿公总是满怀善心地拿
“思考虽然缓慢、费力且充满不确定性,但当我们感受到学习新事物带来的愉悦时,才会真正喜欢思考。”丹尼尔·T.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中的这一洞见,揭示了教育中最深刻的悖论:人类天生好奇,但大脑却本能地回避思考。这部融合认知科学与教育实践的经典之作,为破解学习动力困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广东梅州市梅江区教师发展中心 钟元阳) 书中开篇便抛出一个令人震撼的观点:大脑并非生来为思考服务,其真正
《阅读不息》是日本音乐家坂本龙一谈个人阅读的作品。书中每篇文章都选谈一本他近期读的书,文风比较随意,一般只讨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读起来颇为轻松,但不乏美妙的意味。每篇文章后面都分别附上书封、内容介绍和作者简介,这一部分中,关于作者的研究内容的梳理虽较为简洁,但是看得出措辞的用心,对作者生平与其思想要点的照应也多有留意。每一份“读后感+简介”后皆附上一张现代摄影,无论具象或是抽象,都展现出他被美感
“出片”变得压倒一切后,它能以其完成随时宣告尚在进行的事件终结,也可以喻示美好生活的诞生或永存。比如旅游,一旦拍到符合朋友圈“发表”条件的照片,剩下的就是埋头修图,美景在侧亦可全然不顾;而手中正逐渐变得精致的美照,包括构图和色泽在内的每一个图片元素都要仔细考究,因为主人将要借之向世界宣告自己幸福的遭遇或独特的品味。于是油光锃亮的,作为社交最新的硬通货,这张或若干张代表其生活最高水准的照片,终于被展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北宋]欧阳修《夏日学书论》 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故里谚云:“撅得窖子。”罗浮颖老取
《树萱录》云:“杜工部诗,世传骨气高峭,如爽鹘摩霄,骏马绝地。”又唐人谓李贺文体,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又《摭言》载赵牧效李长吉歌诗,自谓蹙金结绣而无痕迹。 ——[宋]吴聿《观林诗话》 杜子美云:“钟鼎山林各天性。”天性之所欲,夫岂可强也哉!白乐天前有《读史诗》云:“马迁下蚕室,嵇康就囹圄。当彼戮辱时,奋飞无翅羽。商山有黄绮,颕川有巢许。何不从之游,超然离网罟。”后又有《咏史诗》云:“秦磨利刀
一、教育为“连续性”铸就坚实的文脉根基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诸多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原生文明。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是全球历史的尺度、世界文明的刻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文明“长期的历史连续性”最能提供“文明特有本质的最后解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一种罕见的、不间断的发展态势。以恩格斯的历史合力理论为指引,可以将中华文明所展现出的显著连续性视为多元力量交互影响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