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重视文学科的语言教学任务文学教材不仅应该是向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也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工具。这是由文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需要决定的。从文学科的性质来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文学作品的语言质量如何,是这篇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志”。好的文学作品,必然具有充分地进行语言教学的可能性。从学生的需要来说,中学生还很缺乏语言训练,阅读作品的数量不多,阅读的能力低;至于运用语言的能
【摘要】当前,在“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评价即学习”已成为语文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评价即学习”的概念为研究对象,澄清其提出背景,分析其核心特征,并着重阐述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浅层学”到“深度学”。
【摘要】评价维度将复杂的评价对象分解为不同方面,为教学评价提供具体的观察点,若干维度形成完整结构,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厘清评价维度的内涵,梳理评价维度的分类方法,了解不同类型评价维度的价值功能与应用场景,是合理设置评价维度的认知基础。据此,语文教学评价维度的设计应聚焦学习目标、体现典型性,结构完整、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具备动态调整评价维度的意识。
【摘要】核心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引发了对单一标准化评价模式的深刻反思,转而重视对多元评价的探索。所谓“多元评价”是以对学习行为的实践过程、表征类型和环境机制的复杂性认识为基础而衍生出的评价理念。其内在包含“目的多维”“方式多样”“主体多元”等基本要素,以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状况和动态过程、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根本追求。在应用价值层面,多元评价重在激励学生主动投身于语文评价活动,成为自我学习和评价的主体,为持续学习、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效率和专业能力。
【摘要】核心知识的提炼与转化是开展项目化学习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在科幻小说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尤其重要。基于美国教育家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观,在“理解的课程”层面,提炼科幻小说的核心知识需要经历三步:一是解读课程标准,明确总体方向;二是借鉴专家观点,明晰文体特征;三是聚焦文体特征,形成认知图谱。在“运作的课程”层面,教师将所提炼的核心知识转化为学生经验也要经历三步:一是设置游戏情境,激发核心知识学习的兴趣;二是设计系列任务,落实核心知识的理解;三是组织成果分享,评价对核心知识的理解。而评估核心知识的实际转化效果,则需要从“经验的课程”层面,搜集学生的成果表现并作出科学评断。
【摘要】意象分析是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很多教师对意象的分析有着过度简化的倾向。意象强调具体的“象”与个性化的“意”之间的融合,因此意象在作品中的个性化意义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的比较分析,具体探讨在中学古诗词教学中个性化意象的解读路径和注意事项。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将写作融入单元学习任务,要想提高写作教学的效能,亟须开发可迁移的写作知识。开发可迁移的写作知识的原理是:提供丰富的相关事实性和程序性知识,引导学生从中提炼可迁移的概念性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写作主题知识、写作情境知识、写作过程知识。
【编者按】宁鸿彬老师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是与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同处一代的语文教学改革先锋。他的很多教学课例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教学的范例和语文教研的对象。宁老师的这堂《蚊子和狮子》教学实录,授课时间虽然距今三十年有余,但对当下的语文教学依然具有启发意义和研习价值,甚至还有新鲜感。 时间:1990年秋 学校:北京八十中学 班级:初中一年级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今天讲《伊索寓言》
寓言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些充满想象的故事和入情入理的寓意总会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教学寓言时,应该如何抓住寓言的文体特点,启发学生读懂寓言获得启迪呢?宁鸿彬老师执教的《蚊子和狮子》一课,给人启示颇多,令人不由为其“举重若轻”的“巧妙设计”赞叹不已。 一、巧妙的教学设计从“头”开始 这节课,宁老师借助“扩展性复述”这一创造性复述让学生从故事中“进进出出”,语文味十足。课堂上,宁老师
【摘要】思辨性阅读的提出,意在回归文本深度解读,其中的关键在于对真、善、美关系的正确认识。哲学、美学、文艺学、语言学等领域对此已经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学术基础。思辨性阅读需要对作品中的真、善、美作出系统性的分析。这种分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作学术上的廓清,二是在文本上作具体分析验证和发展。
【摘要】《我的白鸽》是陈忠实基于真实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而创作的“小说化”散文。文本围绕“白鸽”建构了心理、地理和伦理三重表意空间,融“诗性”和“思性”于一体,既有对原乡现实景观、历史景观的本真描绘,又有对心理隐痛、心理寂寞的真实表达,还有对生命伦理关系的深刻观照。从空间书写的维度出发,对文本的空间形式进行解码,方能深入挖掘其审美意蕴。
【摘要】在《赤壁赋》教学中,“洞箫客”这一形象的价值往往会被忽略,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真切体认“香草美人”这一手法的多元意义,也无法感知“主客问答”这一“赋体”核心特征的独特作用,最终影响了深刻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本文借助“洞箫客”这一特定形象,对上述内容加以阐释,以期学生能够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角度,体认“香草美人”这一文化传统,并能洞悉苏轼对“主客问答”这一手法的创造性应用。
【摘要】在基础教育领域的综合类课程的发展过程中,其“跨学科”属性是被逐渐明确和确立下来的。语文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都可以视为综合实践活动以“跨学科”为连接点在语文课程内部的体现。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学习活动”体现了上述课程发展趋势,转换吸收了原教材的“综合性学习”,考虑了“日常语言表达”对教师行为的影响,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属性,突显了“专题”的课程意义、实践价值和“活动”这一学习方式的特点。
【摘要】“题型创新”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配套”,高考命题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配套”,于是,“题型创新”不仅是广大师生追寻指挥棒导向、应对高考的关注重点,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承担着落实“教考衔接、学测一致”课标理念的职能。题型创新表面上呈现无套路、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其实质则是回归语文读写和学科素养应有的样态。因应策略则是教、学、评三方面的一致性。
【摘要】文章以初中统编语文教材文言文中的称谓语为例,讨论古代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文化内涵。首先,对古代称谓语的称谓习惯和称谓方法进行阐述;其次,对古代称谓语的选用和称谓心理进行分析;最后,对古代称谓语背后的称谓文化进行挖掘。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文化的过程。《苏武传》中人物对话使用的称谓语因时间而变,因地点而变,因对象而变,且都别有深意,有时称“汝”,有时称“字”,有时称爵位,有时却又完全不用称谓,既展现了史家笔法和语言之美,又成功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学生对诗人的精神、情感、价值观等共情不深、共鸣不足,导致古诗词的育人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对此,坚持“人诗互见、诗史相鉴,因诗识人、由人感诗”的认知立场,采取因声求气、知人论世、析言明象、参照比读、究本穷源等教学策略,整体设计古诗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于人、世、言、意的融合学习,建立文化自信,谙熟语言运用,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审美形塑。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选李白诗歌六首,呈现出体裁多样、意蕴丰富、由易到难编排等特征。本文以李白诗歌为例,阐发古诗词教学的“人诗互见、明象得意”之道。
【摘要】科普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说明文类型。作为一种独特的语文教学资源,科普说明文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指向学科育人的科普说明文教学,通过任务驱动的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得以统一。
【摘要】基于悲剧视角进行《祝福》教学设计,能增强学生与文本人物的共情力,能引导学生在悲剧带给读者特有的震撼、悲悯、理性、净化等一系列审美体验中有效地建构自我。学生在从聚焦悲剧人物价值之美、抗争之烈到探究悲剧成因和主题深意的过程中,由对悲剧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的沉思,契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认识过程。
【摘要】《散步》主旨“亲情说”的问题在于,它是建立在大众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完全忽略了具体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在解读这篇作品时,如果能在深入了解作者基础上,从作品的“表现自我”“真实”“真诚”等散文属性出发,推敲语言文字,体味作者情感,那么就会发现,它真正要传达的思想,是一代中年人面对父母逐渐衰老时所表现出的内心压力与牵挂、对生命盛衰规则的思考以及由此生发的家庭责任感。
《语文建设》编辑部的老师让我谈谈教师读书问题,并做一个系列。我非常感谢对我的这份信任!教师读书是个重要话题,我虽然读了一些书,但总觉得力不胜任,比起那些令人敬仰的“读书种子”,我读书数量可怜得很;即便在语文教育这个领域,我也深知自己读书很不够。因此,我的这个“系列”也仅限于“围绕教学读书”这个角度展开。我征求过几位语文老师的意见,他们对我选这个角度是认可的。谈读书可以海阔天空地谈,我没有那个资格;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逐步深化,德育的价值受到高度关注。在此背景下,新时代的教育不再囿于传授知识,而更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对其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语文学科因其独特的人文性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成为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由郑巍、曹怿岚共同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年出版的《德润课堂—— 语文学科德育课堂教学实录》一书,聚焦语文课堂德育的具体实施,生动呈现了一线优秀教师如何在语文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全面推行和不断优化,推动着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不仅是教材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多元性和系统性,教师不仅要进行深入的教材研读,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课堂的创新。由宋胜杰主编、现代出版社2020 年出版的《统编教材改了什么? 课怎么上?(初中语文)》一书,从教材改革的角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探索的方向和思路。该书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这一学习要求旨在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高阶能力,对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挑战。课标修订组核心成员吴欣歆老师借由《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初中语文)》一书,为一线教师应对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该书不仅提供了具有前沿性、系统性和国际化的理论引领,也给出了具有原创性、经典性和示范性的实践指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求以学习任务群为学习内容组织架构,以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主张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基于这一理念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也侧重通过学习单元加强不同学习内容的整合与关联,体现出文化思想与学习策略并重,兼顾规定性与选择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更高追求,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基本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复旦大学出版社2020 年出版的《
深入研究和探索新时代的人才教育,不仅对提高整体教育水平具有现实意义,更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深远影响。由叶延武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年出版的《我即教育众胥人才:教育家文化的生成之道》一书,提出“我即教育,众胥人才”的理念,旨在将每个人的教育主体意识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倡导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环境中脱颖而出。 笔者在开展2022 年石河子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在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指引,以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创新教育为理念,推动语文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提质增效。由彭晓萍、李佩玲、张蓉著,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4 年出版的《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一书,结合中职文化课的功能定位,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如何开展。 全书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文化作为其中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精神动力。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将传统国学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道德观念和审美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塑造健全人格。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国学文化传承方面尚有一定的不足。一方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对国学文化的涵盖不够全面,导致学生对国学文化的了
新时代的学校教育管理不仅需要应对日益复杂的教学需求和学习环境,还需在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创新教育模式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吉林出版集团2023 年出版的《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一书,通过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案例分析,详细探讨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功能和创新模式,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应了新时代学校教育管理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该书从以下四个关键方面为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教育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