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并得到普遍重视。在教育领域,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发展成为必然路径。文章首先从理论研究的视角,梳理了教育信息化治理的提出以及在智能时代的新发展;其次,从整体上审视和把握教育信息化治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摘 要] 基础理论研究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命脉、是学科之基。然而,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和当前主流教育实证研究范式下,我国教育技术学对本土化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关注度还远不够。基础理论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根本,建构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体系尤为重要。当前,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很大原因是缺少方法论指导。基于此,文章从方法论的层面探讨如何开展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框架,首先,
[摘 要] 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导致教育时间发生了结构性改变,造成了教育时间范式从单向线性教育时间向原子化教育时间的转移,从而使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呈现出“即时”的原子化特征。原子化的教育时间在为学生带来学习便利的同时,却因其不是统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完整性的本真时间而无法为学生生命的整全持存提供支撑,从而给学生的生命存在造成了诸多生存隐忧:在缺乏时间性的教育时间中,学生成了过度学习
[摘 要]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正成为乡村教育振兴和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命题。然而,多元服务供给主体间协同困难、服务供需总量与结构失衡、服务供给方式待优化、服务监督与治理体系不健全等阻碍了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目标的实现。对此,文章以协同学和“服务金三角”模型为理论支持,梳理了乡村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提出了数字环境中乡村教育服务G-4C协同模式:有序联动
[摘 要] 推进教育数字化需要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支撑,教育数字化政策的量化评估结果可为教育数字化政策的废、改、立提供必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2018—2023年中央及地方层面出台的100项教育数字化政策,采用文本挖掘和PMC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出由政策性质、政策时效及政策措施等1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并结合PMC指数、曲面图和雷达图有针对性地选取7份政策文本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估分析。结果表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质生产力,既是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为职业教育数字化指明的新方向。为了厘清职业教育数字化与新质生产力的辩证关系,服务保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应当追溯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历史发展,明确其未来之势,围绕数字化职业能力的生成,重塑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的路径。职业教育数字化发端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正在转向职业教育数智化。在既往生产力发展模式下,职业教育数字
[摘 要] 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当下主流的学习方式。线索是数字化学习材料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影响数字化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研究对于线索在引导学生注意力、降低认知负荷和提高学习结果方面的成效和理路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为进一步探寻线索促进数字化学习的机理及适用场景,研究运用元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数字化学习材料中线索设计与应用的实证研究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化学习材料中加入线索,对注意
[摘 要] 大模型为学习者提供跨模态的学习资源,同时也为创新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引入了逆向工程教学思维,分析了其在流程与机理上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相契互补性,并基于自主开发的逆向工程编程学习平台,开展了探索性编程教学实验。通过LDA主题词抽取和人机协作感知因子分析,研究挖掘出该模式下人机协作五类行为和情感取向。此外,问卷结果显示学习者在此教学模式下表现出较高的感知偶然性、人机
[摘 要]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了六条逻辑主线,强调课程内容的逻辑关联。当前,以大概念为“锚点”开展单元整体教学已成为学界共识,然而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仍一定程度上存在单元间“断层”、内容间“断链”及素养培养“断裂”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文章探讨了数据作为逻辑主线,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具有多重价值,包括基础支撑性、关联依附性及连贯融通性等。提倡建立“数据贯通思维”,
[摘 要]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业已成为影响劳动教育的重要因素。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既对劳动教育产生了较强的创造效应,也造成一定的冲击效应。人工智能通过升华教育理念、更迭教育形态、优化教育环境、提升教育效能,保障与增益了劳动教育的高度、深度、宽度、效度,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升级与发展。然而,人工智能也潜藏着一定的隐忧,或将使劳动教育陷入价值目标失衡、劳动主体失落、劳动情感失却、教
[摘 要] 大规模语言模型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层变革。研究基于人—技关系理论,聚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辅助场景,构建包含知识、逻辑和应用能力三大维度15项任务的能力框架,及包含2,990道题项的测试数据集,以ChatGPT、Qwen-72B-Chat和Qwen-14B-Chat为样本模型进行写作辅助能力测评。研究发现:大模型在人文社会学科学位论文写作辅助场景下表现出较好的知识型
[摘 要]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深陷人才培养囹圄,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区分度差、体系设置庞杂、教学水平低下,致使学生既无较高理论水平,也不擅长使用工具,“硬”不行,“软”也不行,“理”更不行,毫无专业优势,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背离社会和学科需求。为解决人才培养诘难,必须关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效能,必须回归教育技术学的人才本原,以明晰培养什么人。教育技术学专业鲜明的工具性特征
[摘 要] 教师在线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优质的在线异步协作学习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线培训效果,但非实时性等特点使得在线异步协作学习面临挑战。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的视角,构建了面向在线异步协作场景的社会比较性反馈机制,包括在线学习活动模块、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块和社会比较模块,为教师学习者提供行为、认知、交互、情感四个维度的社会比较性反馈,并通过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机制的有效性。结果表明,
[摘 要] 激发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是提升乡村学校科学教育质量的关键。针对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群体呈现出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文章采用混合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学校科学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模型并进行相应的验证。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15位乡村学校科学教师的生命叙事进行分析,提炼影响其专业发展动力的要素;其次,设计与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的测量工具;
[摘 要]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未来教育发展与变革的关键。美国通过制定并调整教育技术政策以培养具有技术素养的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文章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构建了包括政策主题、政策目标与政策内容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运用政策文献量化分析法对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技术规划办公室于1996—2024年发布的7份关于教育技术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性文件进行整体分析,研究结论如下:在政策主题维度,
[摘 要]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远程国际中文教学规模日益扩大,但截至目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已有研究证实,“双师”型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未聚焦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无法为远程中文教师提供必要指导。鉴于此,文章借鉴活动系统交互三角模型理论重塑了“双师”型混合同步教学模式,并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半结构性访谈对该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 “双师”型混合同步教学模式能够取得积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