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强调多方参与和合作,这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公平发展、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构建具有积极意义。当下,由于校外科学教育主体之间的协同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校外科学教育存在学习资源可利用性低、学习内容缺乏统整、学习机会不均等、主体间协同紧密程度较低等问题。基于学习生态系统理论搭建的校外科学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框架,从四个方面为建构校外科学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提供了可行路径:加大学习资源的宣传力度;细
摘 要:科学家精神对青少年的成长、社会的发展及科技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拥有开展科学教育的实物与空间基础,凝聚着科学家的榜样力量和精神空间,在传播科学家精神方面具备优势。然而,博物馆也面临科学家资料梳理不到位、传播形式不丰富、影响力不足、科学教育未能充分体现科学家精神等问题。因此,探索科学家精神传播的路径尤为重要,博物馆应深入挖掘藏品和馆史中的相关素材,并以科学家的工作为背景创设情境,引导
摘 要:通过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构建科技教育的社会氛围、改变学习方式以及激发教师探索新型科技教育方式,校外科技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青少年提供了多样化的科技活动、深度学习的实践体验。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等单位的实践表明,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教育资源,可有效支持“双减”政策的落地,从而促进教育公平。科技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全要素协同,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实践、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之间相互配合;加强
摘 要:随着教育变革不断深入,教育数字化战略为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提供了新的动能,“双减”背景下,借助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课后服务提供支持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结合人工智能的智能化、数字化,能有效促进课后服务的数据化、创新化和现代化。然而,作为服务模式的创新,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校外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必须遵循基本的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目前,校外教育借助人工智能赋能
摘 要:在社会变迁与家庭流变过程中,乡校出现了越来越多所谓的“不可教者”,这些学生在心理、行为及社交等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负面表现,这一问题应引起广泛重视。从这些学生的成长历程与发展中的“校家社”环境结构两个视角来分析,乡校“不可教者”的生成亦存在一些共性原因,这些学生在社会化成长的关键阶段因校家社管教偏差或缺位而落入“成长陷阱”之中。为了让更多乡校“不可教者”变得“可教”,需要建立以乡校为主导,家
摘 要:基于中国儿童中心、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23年3—6月在全国东、中、西部11省12市开展的“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利用二元逻辑回归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青少年参与场馆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场馆学习受到青少年的喜爱,然而青少年场馆学习的参与率较低;来自较高等级城市、居住地为城区、学业表现较好、参与学校课
校外实践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少先队教育肩负着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的艰巨任务。红色文创产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易让少年儿童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人文价值。如何把红色文创产品更好地融入少先队教育,发挥其铸魂育人作用,除了需要准确把握红色文创产品融入少先队教育的价值、现状,还需打破红色文创产品融入少先队教育的传统方式壁垒,
摘 要:儿童媒介素养教育是核心素养教育的黏合剂,提升儿童媒介素养,是夯实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创造性戏剧作为一种即兴、非表演性且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想象、扮演与反思真实生活经验的活动。由于二者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内容上存在相似性,要素上有其对应性,共同指向提高沟通技巧、增强同理心、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学习媒介语言、社会化过程的培养等价值,为创造性戏剧在儿童媒介素养教
编者按: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儿童和妇联工作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妇联所属校外教育阵地高质量发展,4月11日至12日,2024年全国妇联系统儿童活动中心工作会召开。会议总结交流妇联系统儿童中心建设发展的新进展新成效,研究部署未来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任务。儿童活动中心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团结广大儿童工作者做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儿童权益的守护人、儿童未来
华 静 肖乐琪 吴碧宇 陈 斌 王 璨 译 摘 要:校外科学学习环境丰富了许多国家的课堂教学。已有大量研究探讨了校外学习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校外学习环境促进兴趣养成的能力。由于这些研究中运用了不同的兴趣理论,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该研究领域的综述。因此,本文在全面系统回顾国际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兴趣理论在校外学习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此外,本文还得出了关于在校外科学学习环境中促进情境兴趣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