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提质增效、由高向强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破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双减”改革给校外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校外教育作为大教育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有实践性强、开放性强、包容性强、黏合性强等特点,对教育生态重构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应重新审视校外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形成广泛共识,在教育大格局中推动校外教育的新发展:坚持以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
摘 要:对生命之美的省思与追寻有助于涵养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意义建构。人是凝结生命之美的存在,生命与美的内在联系体现为:生命是美的言说对象,美是生命的永恒追求。基于美的视角去理解生命,生命展现着独特之美——个体生命存在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和谐之美——彰显生命的整全性、协同性和包容性,超越之美——通过自主创造对自身现有生存境遇的超越。理想的教育应渗透对美的追寻,在对生命之理性构思和诗意遐
摘 要:“双减”政策实行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长,然而学生每天仍有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校外度过。因此,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校外学习对其素质提升、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年3—6月,中国儿童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东、中、西部11省12市开展了“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本文
摘 要:劳动实践作为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双减”政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23年,中国儿童中心专门成立课题组,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东、中、西部11省12市开展了“双减”背景下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结果发现:小学各年级儿童的劳动实践活动参与率均高于初中各年级儿童,总体呈现倒
摘 要: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政治启蒙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也是提升少年儿童政治素养的首要环节。当前,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相关要求落实不够到位,课程资源相对匮乏,教育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基于此,今后应加强对少年儿童政治启蒙教育的
摘 要:校外学习空间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大学生视角,通过主题绘画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引导学生回溯成长过程中在校外空间的体验和经历,建构儿童校外学习空间的三大特征:有限与无限的分界,个体与公共区域共存,自然与社会要素共构。这些特征均有内在张力,正是因为这些张力的存在,儿童校外学习空间才成为一种充满活力且多元的环境,为个体能动性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儿童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更
摘 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婚姻家庭案件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对2020年至2022年1382个涉未成年人的婚姻家庭二审案件展开实证研究。样本呈现以下特征:约有56.8%的离婚案件含有未成年子女问题;共涉1649名未成年人,平均年龄约为8.0周岁,女性未成年人略多。司法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未有效听取未成年人的真实意见;抚养费范围过窄、数额普遍较低;忽略未成年人对探望的情感需求以及相关权利;认定“不利于未
摘 要:儿童的道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开展,其中公益活动能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使儿童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家校社德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能极大地丰富学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资源。公益活动策划缺乏创新、忽视德育评价、活动参与各方对公益活动的价值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导致公益活动的德育价值难以充分发挥。需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益活动团队的专业素质、增强区域间公益机构人员交流、建立信息化
摘 要:传统的美术课程学业评价侧重对静态知识和技巧的评价,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记录和准确描述,因而缺乏严谨性和全面性。从基于证据的美术单元课程学业评价理念出发,设计与单元课程相匹配的学业评价的内容、框架和原则,并按照预期结果、设计证据、采集证据、分析证据和使用证据五个环节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准确、持续、全面的学生学业评价反映单元目标中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实现单元课程“教—学—评”的一致性。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校外舞蹈教育必须积极应对新形势。校外舞蹈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对全球优秀经验的批判性借鉴。美国在全球舞蹈教育领域的卓越发展,源于其相对成熟的理念与机制:开发跨学科舞蹈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舞蹈教师资格认证加强人才培养,由相关舞蹈教育机构、协会等发挥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发展。这为我国“双减”背景下校外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重视跨学科舞蹈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