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细化的社会。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是分工,工厂、机关、学校、医院也是分工,分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微观上,分工体现在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比如张三做教师、李四做医生、王五做工人,不同的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宏观上,分工体现在不同的部门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这些职能也是相互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比如教育部门负责培养人,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卫生部门
特约主持人:庄西真(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职教通讯杂志社社长) 主持人按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国”一词出现了25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的“强国”是各个方面都强的“强国”,包括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农业强国、海洋强国、金融强国等。每一次在报刊上看到“强国”二字、每一次在广播电视上听到“强国”二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些表述与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重大政策既一脉相承,又在细微处体现了发展创新。当然,从理论上说清楚产教融合的内涵,说清楚产教融合新形态的“新”究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多样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这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的重大政策举措。 一、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 (一)推动县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以县城为重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2022年,《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确立了“一体两翼五重点”的战略部署,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该文件除了聚焦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以外,还提出要对接国家发展战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了优化技能人才政策环境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如何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生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队伍,成为县域治理面临的重要课题。江苏省溧阳市(以下简称“溧阳市”)持续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建强技能人才队伍,为县域高质
摘 要:技能型社会建设驱动乡村社会现代转型,内含技能驱动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人本逻辑、社会逻辑以及城乡关系逻辑。在实践框架与具体方式上,通过促进乡村社会连接方式现代转型、生产组织方式现代升级以及引导乡村生活方式重塑,技能型社会建设为乡村社会现代转型提供了结构性力量。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果经由乡村振兴战略等具体行动转换为乡村现代转型动力,需要嵌入适应乡村社会情境的技能型社会建设政府机制、衔接以农民需求
摘 要: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是一种以质量为内核的内外部协同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培养目标从单一技能到复合能力、培养内容从点状碎片到整体融合、培养过程从跨界合作到跨界重构、培养评价从形式评价到实质评价。从价值逻辑角度来看,“现实的人”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基点,“主体衔接”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动力,“制度标准”是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规范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具有伴生与耦合的现实逻辑。基于2012—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的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化及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偏低且存在一定的反复性,总体呈“东高西低”的格局;在区域差异方面,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率不断下降,区域间差异贡献率
摘 要:省域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中观表征与实施关键。增强省域职业教育适应性需以“一体两翼”目标为逻辑起点,以院校专业建设为逻辑主线,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逻辑终点。根据“三维递进”“供需均衡”的理论模型,开发研究工具对上海市18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从外部适应、内外协调、内部适应三个维度剖析省域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现状,提出要构建省域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度增加职业本科招生规模;统筹搭建省域产
摘 要:以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孤残儿童护理员赛项高职学生组为例,对来自全国十省市20位参赛选手的理论知识赛项成绩进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主要存在工作过程知识不足和创造性偏弱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化”,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校企深度合作的形式待创新,评价标准脱离实践,生源质量较弱。提出:高职要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完善师资培训,落
摘 要: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推进以及教育评价机制体制的改革,如何评价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激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成为了新的难题。通过构建相关理论模型,选取典型案例和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教师对科技政策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政策的供需匹配度以及科研环境,教师个体的感知价值在科技政策的供需匹配之间起到调节作用,科研经验和科研环境是影响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基
摘 要:继续教育与培训是欧盟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提高欧盟公民的教育水平、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多源流理论对探究政策的创建过程和内在机理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为解读欧盟继续教育与培训政策的设置提供了较为契合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人员自由流动受阻、结构性失业频发、社会融合受限、生育率降低与老龄化加快、经济转型陷入困境等问题得到欧盟政策制定者的重点关注,构成了欧盟继续教育与培训政策出台的
摘 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理念可为“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提供方向指引。为此,有必要分析“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形成逻辑;从制定指导性实施意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制(修)订课程标准四个环节,构建起“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的基本框架;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法的创新、循证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