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理念,用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2025 年春季开学,修订版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投入使用。在教学时,教师应认真解读教材,深入领会编者的意图;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教材文本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心理,采取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师可从 “联结生活场景,丰富学习素材”“遵循理趣相融,提升学习成效”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经验的要求。语言经验是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内在素养。教学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浪花》一课时,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遵循儿童学习心理规律,从目标设定、活动支持和图卡评价三个维度实施教学,引导学生在趣味阅读中主动建构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语言水平,厚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 [关键词]语言经验;趣味阅读;进阶 [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姓氏歌》时,教师努力体现“在文化中学语文”这一核心理念:蒙学导入,以文化氛围唤醒学生的识字欲望;凸显字理,以文化底蕴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勾连故事,以文化积淀丰盈文本的识字内容;反复诵读,以文化韵味让学生体会识字乐趣。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使
[摘 要]口语交际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语言活动,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和情境性的特点,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在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请你帮个忙”的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再现生活情境、聚焦图片情境、勾连故事情境、拓展生活情境等策略,唤起学生的交际意愿,引导学生深化交际体验、习得交际方法、形成交际能力,从而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口语交际;多情境创设;交际
[摘 要]“表达与交流”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四大语言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要认真解读语文新课标精神,全面梳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之间的关系;同时,以“表达与交流”为核心,构建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价值,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表达与交流
[摘 要]目前,在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中,一些教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应将其放在中高年级进行。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阶段。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问引思、探究促思、展学画思等策略,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以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灵活性等。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情感,而
[摘 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新课标提出的重要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以单元整体为视角,设计、实施学习任务群。首先,要用解构的思维强化对学习任务群本质的理解,回归学习的“原点”;其次,用变构的思维重组教学单元内容,聚焦学习的“圆点”;最后,用建构的思维挖掘学习任务群的实践价值,延展学习的“远点”。这样,使学习任务群具有整体化、结构化、情境化、实践化的特点
[摘 要]文学阅读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多元化审美体验。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新课标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学阅读教学。在文本解读中,要精准遴选适合的内容;在任务规划中,要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在学程设置中,既要关注多维资源,又要聚焦单篇文本,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样教学,能推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的高效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 要]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创造力,还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形式固化,忽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和理解。为此,教师应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理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提供探究资源和工具、展示生成性学习成果。这些策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育人价值。经典深邃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与诗意,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然而,古诗词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在教学中容易被窄化。教师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言语、情感和思想“三位一体”环境下自我生长,在活跃生命元素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浸言、润情、融思,将古诗词的意蕴内化为自身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以文育人;言语情境;情
[摘 要]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文学体验情境是对其细化的结果之一。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思考文学体验情境的学习与应用要求,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在阅读体验中开展多重对话,在移情体验中关注阅读感受,在厘清关系中进行互文阅读,以探索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路径,让学生流连在文学的独特境界中,获得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学体验情境;基本特质;情境创
[摘 要]关于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指出,要打通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壁垒,引导学生立足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边界。部分教师并没有把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和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针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依托其他学科知识设计学习活动,聚焦学习问题的解决,立足学习成果的
[摘 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德育内容作为学科教学人文性的一部分,蕴含在小学语文教材丰富的文本表达与编写中。教师应依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和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挖掘语文学科德育要素,在梳理教材中明确德育渗透内容,在研究学生中找准德育渗透抓手,在关注学段中体现德育渗透进阶,在“双线”融合中展现德育渗透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达成德育渗透目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育人
[摘 要]语文新课标确定了语文课程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使得大单元整体教学成了流行话题。但大单元教学并不是一味求“大”,而是要在“大”的统整下,借助“小”的分解与细化,从目标定位、情境设置与任务规划等不同的维度,形成统整与分解的交融聚合。教师需要提炼单元宏观概念,确定分层细微目标;依托单元主题资源,创设统整分支情境;解构语文教材特点,规划统整分流任务,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统整;分
[摘 要]抒情性作品多见于散文和诗歌,一类是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一类则是借助鲜活的意象传递情感。语文教学一直都将朗读作为理解文本语言、体悟内在情感、积累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朗读过程中的声音作为文本情感表达的另一种独特载体,理应成为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和体悟程度的衡量标准之一。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下对朗读的局限性认知,通过准确定位情感类型、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合理设置统整问题,充分发挥朗读
[摘 要]语文新课标倡导让学生依据阅读目标和兴趣挑选恰当的图书,并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整本书。教师可以通过项目化学习来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聚焦核心知识,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搭建进阶式任务支架,助推整本书阅读进程;优化项目化学习评价,提升整本书阅读实效。在项目化学习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能够纵深推进整本书阅读。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特点,展现出鲜明的结构性特征。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从基本的学科知识出发,通过确立学科逻辑,在单元资源梳理中明确结构定位;遵循“教”之逻辑,在凸显学科逻辑中构建过程结构;契合“学”之逻辑,在凸显过程结构中形成认知结构。这样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结构化过程,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以至运用,形成结构化认知。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精读课文;认知结构;写作知识
[摘 要]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聚合思维水平的高低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聚合思维,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好的抓手。在教材单元基础上开展项目化学习,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运用聚合思维方式探究单元核心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大情境任务下有条理地自主探究,最终理解核心概念,提高聚合思维品质,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大概念;聚合思维;核心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设置了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大主题。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推荐阅读书目《中国民间故事》为例,教师立足课标、依据教材、基于学情确定学习主题、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设计任务活动,依托四种课型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并构建表现性评价体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摘 要]当前单篇教学存在零碎化的问题,于是单元整体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应运而生。以《女娲补天》为例,教师遵循单元整体视域下单篇教学的设计原则,即瞻前顾后、要素聚焦、评价导航,依照单元整体视域下单篇教学的实践路径:先构建教学框架,形成协同效应,再聚焦具体文本,落实素养目标,最后开展任务驱动,提升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能力。 [关键词]表达能力;单元整体
[摘 要]在习作教学中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在高阶思维中品尝到表达的乐趣。在习作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以终为始设定目标,即“写什么”;合理设计学习过程,即“如何写”;收集证据评估学习,即“写得怎样”。 [关键词]习作教学;“教—学—评”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遵循“学习目标统整—评价设计统整—教学活动统整”的实践路径,使得教、学、评形成合力,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提升习作能力。首先,统整学习目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通过纵横联系,把握习作单元的教学重点;以成果为导向,定位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其次,统整评价设计,形成持续性评价任务。通过系统思考,设计习作单元的评价标准;坚持以终为始,设计习作单元的课时评价。最后,统整教学活
[摘 要]习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以图促写是一种基于儿童思维的跨学科习作教学方式。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画的形式选择素材、构思情节、导写细节、互动评价,可以促进学生言意的真正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以图促写;习作教学;言意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
[摘 要]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探讨习作教学策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议题。教师可以通过统整单元教学目标明确学习方向,通过整合语文学习要素构建任务体系,通过搭建学习任务支架驱动习作实践,通过规范习作评价体系提高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习作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习作单元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习作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统整教材定目标、任务驱动激兴趣、搭建支架习方法、有序训练用方法、评价导航促提升等“五环”出发,不断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习作教学成效。 [关键词]习作单元;学习支架;“教—学—评”一致性;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摘 要]语文新课标确定了习作的交际性本质,但由于学生的原始经验无法支撑其完成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的优质习作,他们对习作有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将习作支架这一教学工具,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助力学生表达思维的形成。基于此,教师可以通过在真实情境运用中搭建匹配支架、在彰显交际目的中搭建向导支架、在衍生交际情境中搭建范例支架等策略,彰显支架的育人效能,提升教师指导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
[摘 要]在语境中识字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提升学生识字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资源与课外资源,带领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使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等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用好文本语境、关注生成语境、探寻文化语境、丰富主体语境、回归真实语境等方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让识字变得好玩、有趣,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切实提升学生的识字实效。 [关键词]小
[摘 要]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并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然而,在教学中仍有许多忽视“梳理与探究”活动开展的现象。基于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推进中、在任务规划中、在亲历过程中、在思维驱动中、在成果转化中落实“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核心素养;问题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