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对教育数字化进行专章部署。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
摘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举措。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文章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对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进行解构,发现利益冲突与目标差异,协同不足与信息壁垒,环境制约与规则局限,文化差异与认知偏差是导致市域产教联合体联而不合的重要原因。为实现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深度共融,需要重构市域产教联合体运行机制,即构建多元平等的决策协商机制、设计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搭建透明公正的风险分担机制、完善高效协同的提效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将有助于解决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中联而不合的问题,推动其向深度共融、共同治理的方向发展。
摘要: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种新型制度设计与产教融合组织形态,也是破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合而不融"“融而不深"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具有多重意义:优化教育链,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激活人才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升级产业链,加快产业生态变革;赋能创新链,驱动协同创新发展。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需从四方面着手:完善制度体系,推动高效治理;健全运行机制,保障实体化运作;建设协同生态,促进共同发展;立足区域特色,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
摘要: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要路径。但受组织异质性、联系机制和制度约束等因素影响,校企协同育人存在“融而不深”“跨而不实"等问题。文章在梳理相关问题与对策后发现,稳固联结各参与主体是深度融合的关键。作为制度创新,技能大赛在联结产教多方主体、强化合作关系、保障合作执行及提升技能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驱动作用。基于此,提出四条深化路径:以竞赛为媒介推动产教双链对接,以赛项为桥梁夯实校企合作关系,以备赛为契机激发产教互动活力,以成果转化为导向促进产教资源共享,旨在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高职校企合作面临利益冲突、信息不对称与供需错位等严峻挑战,严重阻碍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为破解困局,文章提出三大策略:构建新能源产业导向的利益共同体,破解校企利益冲突难题;依托云教育平台构建信息交互体系,缓解校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基于新材料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建设,解决供需错位问题。通过上述举措,能够为培育适应未来工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有效路径。
摘要: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在内容主体、方式方法、成果评价上具有显著的类型特色。深化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凸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通过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依托。还应树立类型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工作理念,创新科教融汇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多维共进的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全生态,以科教融汇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
摘要:科教融汇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在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院校开展跨专业组织育人工作,需突破固有认知,实现三个转变:育人主体从单一转向“政校企”多元协同,育人目标从单纯提升职业技能走向培育科学创新思维,育人制度从竞争合作迈向协同共生。然而,当前职业院校跨专业组织育人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育人主体职责不清、育人目标定位偏差及育人制度与环境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须从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多元育人主体职责;融入科创思维,构建多维育人目标体系;围绕协同共生理念,健全育人支撑体系。
摘要:科教融汇是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化趋势的客观需要,为优化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机遇。在科教融汇的视域下,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既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更是纵深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要以资源整合为核心,以平台搭建为抓手,以软硬件建设为支柱,加速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亟须加快搭建“四梁八柱”,构筑产教科"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提高"三农"领域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科技赋能人才培养,探索构建“以科促教"“科教相长"的良性生态;推进评价制度改革,切实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科教融汇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及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章从天津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入手,阐述来华留学生政策发展完善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分析来华留学生政策实施的现实困境与成因,明确在政策制定、招生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培养、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革新方向和提升方案。
摘要:文章以教育强国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民生保障力和社会协同力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德技并修的价值意蕴,构建职业院校德技并修四位一体育人模型,并进一步解读模型中育人目标、育人主体、育人环体、育人介体四大动态要素的互动机理。基于此,从明确育人目标的正确方向、深化育人主体的互动合作、优化育人介体的内容与育人方式、增强育人环体的调控效应四个方面提出运行策略,为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摘要:新科技革命作为重塑高职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持续重构着高职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场变革加速知识技术更新迭代,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要求,革新教学资源形态,深化产教融合,凸显技术创新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与管理体系、教师能力与角色、教学资源建设、产教融合模式、社会功能拓展等方面,为高职教育带来新要求与新挑战。对此,高职教育需系统制定应对策略,包括确立动态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创新全时空、智能化教学与管理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养,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共同体,构建全纳化、终身化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摘要:构建“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满足学生专业成长和高质量就业的需要,是响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该模式面临着制度设计不足、院校层面办学难以形成合力,以及学校执行机制不健全等挑战。为此,文章提出完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的激励机制、优化学校层面的联动执行机制等策略,旨在推动"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化是指以制度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制定、实施和修改标准,以保证课程的统一性和适用性,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美国消防与应急服务高等教育项目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化体系,统一了应急救援类职业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不同院校、不同地区和不同性质机构之间的互惠互通,便利了应急救援类职业从业者的教育资源获取,促进了美国应急救援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应急救援行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在课程标准化体系的设计、实施和保障等方面,美国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摘要:民众学校是面向民众开展宣传和教育的“学校式"社教机构。在进行文化知识普及的同时,上海民众学校亦重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基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问题、近代职业教育的探索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生计教育实践。上海民众学校经历创生与拓展、停办与恢复及接管与改造等阶段,面向普通民众,选取贴近现实职业需求的教育内容,采用灵活与科学的教学策略,开设具有职业体验的课余活动,旨在推动民众职业观念转变,为民众谋求职业、适应社会生活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