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数字化时代,青少年面临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变化,校外教育需要强化育人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资源融合方式,加强校内外协同;准确把握数字化时代的青少年特征,创设智慧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数字化时代的校外教育具有独特价值:激发兴趣,更新知识,提供更广阔的的教育场域;促进行动,培养志趣,构建校外教育新生态。数字化时代的校外教育发展路径:一是创新校外教育融合方式,构建跨界教育有机整体;二是建立
摘 要:休闲娱乐是中国儿童校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中国儿童中心联合首都师范大学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儿童校外生活状况调查。基于调查数据,本研究发现:(1)儿童线下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超七成的儿童参与了线下休闲娱乐活动,参与比例最高的是体育锻炼和去公共场所(小区、公园等)玩,参与时长较长的是休息、社会交往和观看表演;(2)儿童线上休闲娱
摘 要: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亟须解决以下问题: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定位不准确,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不够多元,社会教育管理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失调,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整合不足。为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
摘 要:模拟联合国是一项致力于促进青年国际理解的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中国,自此,模拟联合国相关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中国三类组织主体发挥优势竞相主办模联,推动模联从初步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多元发展阶段。目前,中国模联主要有高校学术性模联、个人非营利性模联和组织商业性模联三大类型,优劣各异。模联活动的讨论主题、会议规则和具体环节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分析并总结模联活动的教育价值,培养尊重
摘 要: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外部环境和参与主体已发生了新变化,少先队组织应主动适应社会,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模式,构建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因此,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究新时代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参与主体的组织利益驱动、个体情感驱动构成了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内在驱动力,资源条件、文化氛围和政策环境形成了少先队社会化工作的外部驱动力。 关键词:少先队社会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四个方面。促进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增强家长心理资本,以获得感为取向促进农村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同;加强队伍建设,以主题培训为抓手提高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优
摘 要:红色旅游资源具有思想引领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情境体验功能,对赋能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具有独特优势。目前,青少年在精神素养的关键维度中呈现出理想信念较为薄弱、价值追求趋于庸俗和行为取向处于低位、存在道德缺失现象的问题。基于以上问题及归因分析,构建红色旅游资源赋能青少年精神素养提升路径。第一,以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价值强化青少年政治认同。第二,以红色旅游资源的体验式深度游激发青少年价值认同。第三
摘 要: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将“文化能力与互动表达”“职业能力与创业精神”“社会参与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视为贯通全部学科的公民素养。这些素养目标不仅被列为芬兰学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基础,也成为芬兰校外艺术教育的行业宗旨与价值追求。聚焦芬兰艺术教育的音乐学科,通过呈现于韦斯屈莱市公共教育机构“音乐园地”的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案例,分析芬兰校外音乐教育培育公民素养的实践经验,即构建良好音乐环境丰富公民文化
摘 要:在现代科学教育中,交互式计算机模拟与实操性实验是两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已有研究未能充分阐释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也未能对二者进行充分的比较。本文将二者作为科学教育的学习工具,在不同的学习地点(研究Ⅰ:学校;研究Ⅱ:科学中心的学生实验室)的学生间,从学科知识成绩、情境兴趣发展和认知负荷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学习地点在哪,使用计算机模拟的学生比进行实操性实验的学生认知负荷更高,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