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师要做好五项示范。一是朗读示范,熟读和定 调是前提;二是背诵示范,点燃学生背诵的动力,帮助学生找到背诵 的窍门;三是写字示范,一笔一画见真章,教师书写规范,学生才能 有样学样;四是作业示范,在“做一遍”的过程中找到学生的“困惑 点”;五是写作示范,教师不仅要展示写的结果,还要呈现写的过程。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背诵;作业;写作
摘要: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跨"要有根、有度、有融、有成。“有根”强调立足语文学科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教材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有度”注重内容选择与活动设计的适度原则,通过进阶性任务匹配学生认知水平;“有融”倡导学科内容与学习场域的深度融合,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多学科知识整合;“有成”主张“教一学一评”一致,通过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导向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成长状态,让跨学科学习有成效。
摘要:“话头"是提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质量的关键。从“话头”的核心内涵、开展形式和使用误区三个方面阐述如何精心设计与应用“话头”,让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加深刻、有活力。
摘要:结合PISA2022数学测评样题,为推理意识的培养探索一些可行的策略:一是基于推理内容的二重性,梳理并依托“推理线"整合教学内容;二是基于推理过程的循序性,通过结构化筑基和符号化助力,拆解问题、建模分析;三是基于推理方法的迁移性,通过创设相似情境、提供关联内容、开展深度对比等,强化对推理方法普适性和推理本质的理解。
摘要:结构不良问题因具有信息的隐晦性与冗余性、问题界定的模糊性、策略的复杂性等特点,而成为培育推理意识的有力载体,可以促进推理的自主性、精准性、逻辑性和灵活性。教学实践中,结构不良问题并不多见,除了自主设计,更需要立足教材有意识地加以挖掘:一是梳理教材中的结构不良问题,二是将良构问题改编为结构不良问题。
摘要:面向未来的教育,不仅需要理念的重塑、方式的重构,更需要对数智技术的重新定位和利用。江苏省徐州市中山外国语实验学校以“建一所通向未来的好学校”为目标,以信息化设施赋能场域建设,打造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以数智素养培育引领课程建设,构建面向未来的“乐创”课程体系;以技术工具支持教学过程,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以数字资源促进团队生长,成就面向未来的成长共同体。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江苏省徐州市新城实验学校通过构建“小麦宝”成长课程体系、探索“农业 + ,系列实践活动、创新劳动评价工具等实践举措,帮助学生感知、内化和提升劳动品格。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有“整体"意识,教师应把握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系统关联,通过整体性、结构化的教学,助力学生亲历学习过程,逐步完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整体规划教学任务,整体搭建学习支架,整体设计评价标准。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步产生勾连意识,形成结构化思维。
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也是教师应尽之责。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构建以思维为核心的阅读活动体系,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自觉追求。教师要充分发掘课文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思维培养的价值点,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中既有感性的体验,也有理性的分析,从而实现深度学习。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创设情境,搭建思维活动场域;二是利用图示,扩展思维可视化路径;三是通过质询,引领思维纵深发展。
摘要: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精神底色的沉淀。在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认识、认知走向认同,逐步建构革命人物形象。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在概念感知中了解人物的革命立场;二是在角色代入中体会人物的革命抉择;三是在具身模仿中领悟人物的革命精神。
摘要:学习盒子是一种以实体容器形式存在的交互型学习工具,内部整合文字、图片材料等多种资源,具有多样性、便捷性等特点。将学习盒子科学合理地运用到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发挥其“素材盒"“思维盒"评价盒"的作用,能够补给习作素材、突破习作难点、助力习作反思,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
摘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与目标,数学教材解读可以分为由粗到细的四个层面逐步推进。首先是知识脉络梳理,旨在熟悉教材中知识的分布位置和发展关系,整体把握教材内容。其次是教学内容分析,旨在了解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定清晰的知识范围;识别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构建初步的认知框架。再次是教学素材分析,包括剖析教材中的素材、融入教学辅助材料中的素材、吸收其他版本教材中的素材、搜集相关文献中的素材。最后是教学过程组织,需要理解并超越教材(编者)的教学思路。
摘要:“慢学久思"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索和内化知识,注重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思维能力的长期培养。“慢学久思”的实施策略包括:在真实情境中慢启思维、久思应用;在探究活动中慢享体验、久思合作;在巩固训练中慢练能力、久思迁移;在总结反思中慢品得失、久思改进。
摘要:在“三会"导向下,小学数学考试命题应该: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阅读力;突出数学本质,关注学生的思考力;丰富题目类型,关注学生的表达力。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素材,关注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关注思维的严谨性;突出知识之间联系,关注思维的条理性;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突出思维的深刻性;变换语言形式,关注多元表征能力;增加表达机会,充分关注思维外化能力。
摘要:问题驱动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用问题驱动学生发现理解知识、迁移应用知识、完成自主建构、完成社会建构。
摘要:小学英语词汇教学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依托主题语境,让词汇不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融入具有场景的交流需求之中;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认知,将自己代入特定角色用词汇;运用语义联想,拓展延伸至与之相关的词汇;构建思维导图,通过分支和连线将与之相关的各种概念、词汇联系起来,形成可视化的知识网络。
摘要:问题导学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不断发现、提出问题,理性分析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并作出准确判断,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无缝对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问题导学,通过课前的发现问题、采集问题,课上的突破问题、留存问题,课后的验证结论、延展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讲出来”,把观点“辩起来”,把结论“证出来”,有效地培养批判性思维。
摘要:“三学"课堂的核心要素是“自学(自主学习)”“合学(合作学习)"“展学(展示学习)”,其教学实施以学习单为载体,借助预习单、合作单、延学单,落实“自学"“合学"和“展学”。从身边的人物和事件入手,延展教学内容,是“三学"课堂推进的前提;评价贯穿课堂始终,走向教学评一体化,是“三学”课堂效度的保障。
摘要:大运河作为我国古代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对南北物资运输、文化交流起着巨大的作用。《数说中国大运河》一课,通过数学的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大运河的世界之最,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带来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中,必要的“述说”不可少。在此基础上,通过用统计图表比较、解决实际问题、计算实际数据等“数说”方式,带领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也是基本几何图形教学的起始内容。对此,要把“简单”的内容教出“厚度”,让学生充分经历认识图形的过程。具体地,可设计四个环节:从现实原型的观察操作中抽象线段的特征;从几何图形的分析提取中强化线段的本质;从原型与图形的运动变化中感悟线段的形成过程;从图形联系与实际运用中认识线段的价值。
摘要:图形的认识教学要选用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教学《认识多边形》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充分经历操作,深度地建构概念,在感悟中提升素养。具体教学思路为:以三角形为载体,熟悉探究平面图形的基本操作一一找、指、描;在此基础上,独立、变式、对比操作,深入探究多边形;然后通过围、摆、拼、折操作,“创造”多边形;最后创新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一些难以直接感知的较大的度量单位,可从度量的本质出发,充分利用“以小推大"的思想,帮助学生在度量单位的相互关系中,基于对小单位的感知,展开对大单位的想象,从而获得对大单位的形式化理解和实践性体悟,建立大单位量感。《认识公顷》一课的教学采用这样的策略,分为三个环节展开:创设情境,用小单位度量大的量,引出大单位公顷;阅读课本,由小单位推算大单位,形式化理解公顷有多大;走进生活,由小单位推想大单位,实践性体悟公顷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