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读《边城》,离不开对小说创作者沈从文的了解。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后家道中落,于1917年投身军旅,进入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队。此后的军旅生活中,他阅尽西南贫苦地区的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深知从军难以解决中国的本质问题,于是毅然离开军队远赴北京学习新知识。1924年,沈从文的作品开始在《晨报》《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崭露头角。1933年,沈从文的人生发生了两件大事,一则与张兆和结为婚姻,二则与杨振声
秋色渐浓,秋意渐晚,多少与秋相关的词句都带着一股凉意,而北国的秋少了一分南方的艳色多了一分淡然。半生飘摇的郁达夫带着满腔愁绪见到了与他灵魂相连的这片土地,初秋的北平与多年前阔别时一般矗立无恙,这也勾起了他的相思之意。他怀念那乡音,那故都凉意下伴随着的静美,这座城的故人终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救赎。 一、郁达夫悲秋之情背后的时代与个人因素 一别十余年,郁达夫再次踏上了归乡之旅。他内心的情愫是复
《刘姥姥进大观园》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四十回,是《红楼梦》中最具感染力的内容之一,历来备受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当前,关于教材选文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讲解和解读版本众多,相关见地亦不计其数,但围绕“红学”视角研究的居多。笔者以为,该篇选文现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篇目,在解读上应根据课标要求,从初中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教材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由此,可见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次继续被选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进一步说明其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于这样经典的课文,探究故事中的悲剧源头,也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普遍关注的话题。从全文来看,《孔雀东南飞》从刘兰芝被遣开端,以焦仲卿“自挂东南枝”、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结束,两人遭遇令人同情,结局令人伤悲。多数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造成焦仲卿、刘兰芝悲剧的因素涉及家庭、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
辛弃疾在南宋歌舞升平的盛世迷梦下,用自己的一身英雄气撞开了一片对立于世的诗词天地。在他一生的身世浮沉中,有挑灯看剑的沙场豪情,也有北望长安的悲凉追忆。词作所饱含的感情,更深化了稼轩词的内涵底蕴。南归北望,入世出世,他的矛盾心理也共同构筑了他的精神世界。 一、晨钟暮鼓之声,为救苍生之志 南宋虽自始至终都展露出一种迟暮的疲态,但无论是陆游、岳飞、辛弃疾亦或是此后的文天祥,在面对国仇家恨之时所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其地位举足轻重,但现状却着实令人堪忧。许多老师没有系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无论什么样的课文,什么样的文体就直接套用“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四段模式,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阶段侧重画面感的儿童化阅读到初中阶段正是要扩展自己阅读视野的时候了,老师应该更多地授之以渔,采用多种阅读教学形式,使阅读教学有法可依。
古诗作为古典文化的精粹,无论是美的感受还是传递先贤智慧来看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古诗不仅是先贤的智慧结晶,更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重要组成与文化表征。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诗歌尤其古诗,既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古代智者的怀念。尤其是在小学启蒙时期,将诗歌中的境与情通过多方面的解读,用比喻与联想以及背后的故事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打开领会美的大门。所以对于小学的诗歌启蒙教育尤其要注重诗句背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在于结构的精巧、逻辑的精密和语言的造诣,更在于文章中的内蕴与表达的思想感情。虚妄的主题、缺乏情感的文字难以支撑起宏大的叙事内容。因此,作为学生写作的起始阶段中最为重要的体裁——记叙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写作态度,避免矫揉造作、弄虚作假。但目前,初中生的写作中缺乏这种“由情而发”的写作精神,文章内容如高屋建瓴,情感“假大空”,语言浮华无实。谈及报效祖国,便是“美队式”的
在基础学段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究的问题。陈旧的写作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缺乏写作热情,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应试作文技巧的教学,却忽略了写作最基础的交流功能。构建交际语境写作课堂对写作教学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写作教学效果。 一、开展交际语境写作的意义 首先,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动机。动机是行为的先导,而兴趣是动机的重要成因,在
习作单元的设立是统编教材的创新之举,但由于“新”,因此一线教师在实践操作中存在一些偏差,例如在教学中孤立地使用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等板块内容,仅限于根据教材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教,缺乏各板块间的联系;教师以经验主义教学,停留于常规阅读课的教学模式中,而忽视了习作方法的具体指导;学生在习作单元的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只是配合老师亦步亦趋地学,因此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缺少,表达固化,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具体表现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认知与养成。序列化系统化培养是指教师在统筹规划写作教学的思想培育目标和写作能力培养目标指导下,系统地开展有目标、有内容、有过程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方案。 一、序列化系统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高考的考核内容,所占分数权重很大,所以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视作文。但现实情况
“任务情境”指带有真实写作任务的情境。“过程化写作教学”是指一种旨在管理学生的写作行为,把既定的写作知识技能落实到可分解的若干训练步骤的写作教学活动。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郑桂华指出,“写作教学的思路必须改变。就是要将作文教学过程具体化,通过作文教学过程指导给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据此提出两条设计思路,一种是按“学生写作过程”设计作文教学,另一种是按“教师指导过程”设计分项训练的作文教学。[1]
大家都清楚,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成绩,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由于小学生接触的事物有限,大脑储藏的生活表象少,想象能力、认识能力都很薄弱,每每布置作文学生大都会有畏难情绪,感到无事可叙,或有叙无章,或有章无采,因而学生缺乏动笔激情,出现了作文能力低下的状况。要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多加鼓励。要善于抓住契机,创设情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更加重视语文习作教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助力学生自主习作。但是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对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表达能力、资源储备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不会写作文,或者无法很好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基于这类情况,教师应当转变传统习作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利用好课程资源,巧用课文,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助力习作,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明确教
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创新组织形式,指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将各种和语文素养生成、发展、提升有关的人文主题和学习资源组合在一起,设置各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写作和鉴赏、交流和表达中体验环境,完成任务,提升能力。语文课程改革设立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各种学习任务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和写作有关的主
每次上作文评点课时,常常会有学生范读自己的作文,读着读着就哽咽着读不下去了。看着他们泛红的眼圈或是低头流泪的样子,我也有很深的感触。 我们常常讨论,什么样的作文课才算是成功的作文课?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好文章?我不敢说我的作文课是成功的,但我想说,能让自己流泪,能让听众情不自禁鼓掌的文章,一定是好文章。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文采俱佳的好文章呢? 一、先改变观念,肯花时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的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言文字运用是检测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最佳途径,它不仅检测一个人的思想境界的高低,也检测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优劣。检测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写作。以前,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常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现在,高考作文的情境化趋向越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看图写话作为写作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要的帮助。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看图写话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不突出。鉴于此,作为老师应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以生为本,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思维导图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构建写作思维,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迅速地普及和广泛的应用,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信息技术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就以教育领域来说,信息技术的不断涌入,不仅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也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要想将这样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优质的教学服务,并非那么简单,需要老师对信息技术予以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借助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这一字道尽离人心中若秋般落寞的情绪,在游子心中家是心灵的港湾,是对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感怀。在将士心中,乡愁是故国的眷恋,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哀伤。乡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男女老少与国家区域,亦没有文化、民族、区域的界限。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本质,从古至今衍生发展的家国之情本质上便是乡愁之情,是被离散的现实或眼前的景色所扣动的心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指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美文中有钟离毓秀的自然造化之美,也有歌咏山水篇章的审美与心灵之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山美、水美的景色之美的教学,还要加强对文学审美和思想情怀的文美的引导。 山水小品文是古文山水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可咏物,可言志,可抒情,而且体裁灵活多变,可谓是文学的大熔炉。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山水美文,自面世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以语言文字的感受和品味为起点,在丰富的审美体验中培养审美感悟能力。学者罗森布兰提出:“理解性阅读,指的是读者的阅读目的是获取信息,强调认知能力的发展与运用,以及可量化的知识学习。审美性阅读则指阅读过程中读者因文本而产生的情意和感受,是很个人化的,讲究质感的。”审美性阅读十分适合用于文学鉴赏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大家掌握各种鉴赏作品的方
《祝福》是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作品,创作于1927年,真实而深刻还原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未被完全摧毁,底层人民仍然受到封建礼教以及宗法观念之束缚。这一时期的鲁迅从辛亥革命成功的狂喜中转入对革命的失望以及怀疑,从他将小说集命名为《彷徨》就可以看出鲁迅当时的内心世界。 在《祝福》中,“祥林嫂”“我”以及“鲁镇”
在信息繁杂的时代,面对各种各样的文本信息,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有效的解读,感受文本的魅力,挖掘文本的价值。也正因为如此,一线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文本分析与解读能力。对于高中语文学科来讲,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策略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即让学生在面对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文本时能做到高质量的梳理信息,充分挖掘其内涵,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强审美能力等目的。做为
谈及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诗词歌赋,总会想到唐诗宋词。无论是从体裁上来看,还是从时代上来看,诗词总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文脉的载体。在感受古诗词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这些作品也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作品去感悟作者是如何知人论世的,然后再跳出作者的视角,形成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观点,应当是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知人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七言长篇歌行,常常被后来人赞誉为“孤篇压全唐”,概因张若虚流传至今的诗篇唯有两首,这篇《春江花月夜》以写景、抒情、说理三方面的高意境、高成就,几乎力压全唐诗人。然而,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常常有学生对此说法表示不解:盛唐诗人群星璀璨,论想象之雄奇有李白,论情调深远有杜甫,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王维……在这些诗作大家的面前,张若虚仅凭《春江花月夜》一篇,如何当此美誉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重点是因为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且仍有上升趋势;难点是因为古典诗歌产生和传唱的年代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巨大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代沟给中学生阅读、朗诵、欣赏古典诗歌带来了诸多问题。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亲自通过诗歌触碰到了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感动。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走不进去
对话,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个体或方面基于平等展开的交流,在初中语文阅读中展开对话式教学是对新课改要求的深入贯彻与落实,打破了传统灌输式、被动接受式、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多元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引导赏析文本语言艺术、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和动态发展,能够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社戏》是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属于小说体裁,以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讲述
【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2019)第二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开篇,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要求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其中,第四课通过三篇人物通讯,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位杰出劳动者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道理,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劳动精神。因此,本课的教学采用“前置阅读”“课前任务”“情境创设”和“合
《不求甚解》是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议论文,也是马南邨先生针对大众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杂文。杂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虽然已经学过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但是要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依然具有挑战性。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滋有味”,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我大胆地将思维导图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中。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活动,积极展示,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教学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短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描述着祖国的壮阔山河,体现了作者浓厚的文学气息及思想沉淀,具有较强的抒情性。但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丰富的情感体验,思想价值观尚未成熟,因此初中语文诗词鉴赏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学习兴趣比较低,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在初中开展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丰
韩愈的《师说》是继《劝学》之后,高中文言文谈论教育的篇目,又加之是论说类文言文,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如何对该篇文章进行教学设计,成为许多高中语文老师思考的课题。笔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以及其它优秀的案例,对本课进行了“低起点”教学设计。本着先言后文的理念,对《师说》进行后现代主义解构式的教程设计及课程安排。 一、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教学理念 教学是一项科学的事情,需要科学的理念和
语文课向来有“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说,“三怕”归结起来其实最怕的就是第一怕——“怕文言文”。“文言文”如何教学向来是教师学生都挠头的,是采用“填鸭式”教师讲学生记,还是放任学生自己查字典自己写翻译的方式?这两种笔者均不赞同,借助《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笔者探索如何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文言文。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学
《五柳先生传》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介绍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三国志·诸葛亮传》有言:“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说的是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朱子读书法》有言:“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而”,说明朱熹喜欢“熟读精思”的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习惯。课本剧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满足学生喜欢表演的需求,可以很好地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投入到活动中,深刻感知文本内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学者可以组织大家积极编演课本剧,构筑语文智慧课堂。 一、个性解读,编撰创意剧本 在学生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大家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
近年来,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变化,我们的教育也在教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与课程的改革。国内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情境教学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积极革新教学方法,转变过往枯燥、单一、乏味的教学过程。通过将特定情境引入教学课堂替代相对呆板的传统教学氛围,可调动学生兴趣。当前,情境教学法已获得教师的普遍认可且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由于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其性格活泼好动,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情境教学法带来的积极向上、健康阳光
社会交往技能是人和人之间交流互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个人成长、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完成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尤其是在特殊学校里面,由于智障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通常存在社交沟通障碍。因此,在智障学生语文课堂中运用社交情境剧作为突破口,实践发现,可以有效提升实效性。 一、情境剧教学的价值:融合与育人 (一)育人性 社交情境剧之所以具有育人的功能,在于其包含的各种元素
我国古诗词教学具有特殊性,单纯的课堂知识点提问会增加课堂的枯燥与无聊,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如何找到恰当合适的提问技巧与方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思考的重点。基于以上原因,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歌《行路难(其一)》为文本案例,结合教学经验和思考,根据诗歌内容及特点,来探索创新古诗词课堂提问与理答技巧和方式。 一、课前预习式提问——化静为动 课前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打通整个教学活
微课将声音、图片、图像结合在一起,运用媒体优势,生动地呈现各种学习资料。同时,它也具有微型学习资源分点化、问题模块化的特点,能将各种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以此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构筑高品质的课堂,教师就要适当地设计微课程,让学生能进行翻转课堂的自主学习,让学习变得更为个性化。 一、精致选择,科学取舍 高效的语文课堂必须是精细化设计的课堂,教学者要根据学
近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强调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倡导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改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师本课堂情况严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阅读教学过早地为考试而服务,学生学习缺乏学科核心素养严重,教学中指向中考试题解题训练的情况还一定程度存在。这导致学生的学科素养无法提升,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教师要充分认识到
文本参读是指教师为强化对文本的理解、拓展学生阅读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搜集、甄别相关参读材料并在课堂中呈现出来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文本参读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适合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利用该方法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不断丰富课本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升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文本参读的可行性 中学语文的文本选读类型基本是以诗
朗读是一种能力,是提升中学语文阅读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统编七年级语文上册开篇提到的重要阅读方法,足见朗读之重要。自然,随之而来的默读和速读,也是七年级学生需掌握的重要阅读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速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笔者通过近一年的统编七年级语文教学,探究七年级阅读方法,认为阅读是有阶层的,七年级上册以朗读、
中国古典诗词追求真实自然、和谐完美及感性善良,在形式上遵循规律性和创造性,内容上包涵自然万物、天文地理、社会万状及人生百态,凸出作者的纯粹情感及理性思索。这些都体现了古人对生命意识的探寻。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商周先民的生命意识及美好的人生追求。对生与死的叩问,人生历程的探寻,生命价值的追溯将古人们的心智唤醒,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命思考。但现如今的高中语文教
随着教学改革发展,学生培育目标也正经历着变化,从过去的知识教育到如今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深度变革。研学旅行课程教学活动是通过生活化、休闲化、体验化的教学来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在研学课程中以我国“元曲”为主内容,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和文艺形式,“元曲”融入研学课程中,让学生走进元曲的艺术世界,通过收集元曲艺术图文资料,探究元曲文学艺术研究,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实现
网络技术及人工智能的发展,加之 COVID-19的爆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种种原因促使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受到更广泛的关注,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与趋势。 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用在线教育基本解决“在家待学”这一难题,但疫情防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当前教育亟须探索“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构建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将是今后教育面临的新态势。在此背景下,笔者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策略。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以获取即时信息为主要目的,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地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感悟能力,所以学生的自主阅读缺乏深度理解和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整本书阅读的活动,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然而,由于整本书阅读常常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很难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新要求。多读书具体在字数上有何要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显然,仅仅靠一篇一篇的教,学生一学期无非也就是学习二、三十篇课文。这个量和课标要求的阅读量相比,简直是天上地下。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说:“强化课外阅读呀!”事实上,我们老师也许的的确确也布置了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积极语用,用读写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亮点,将其转化为提升学生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突破点。不同的文体语用特点不一样,所以教师要结合文体的特点选择挖掘相应的读写结合点,这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提升创作水平。 一、写人类,关注描写方法 写人类的记叙文一般比较注重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心理等,常常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展现人物的细腻变化,同时还会叙述该人物的生平,突出其思想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样,他们就能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将读书(阅读)与作文(写作)放在了一起进行讨论,可以说是现代读写结合教育理论的雏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阅读和写作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认识大多基于简单的生活经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写作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一点教师和学生都有
群文阅读指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师生通过探讨,选择一个或多个彼此之间有联系的议题,然后以此议题为线索,选择若干作品展开主题探究活动,最终形成共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群文阅读的活动,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对比分析。教师可以围绕各种不同的写作技法和阅读要点设计群文阅读的主题,让学生逐个突破,提升阅读综合能力。 一、从故事情节入手,开展群文阅读 小说的特
如何鼓励个性化理解,维持阅读乐趣,促进表达与交流呢?笔者以“读写绘”活动,引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个性化的理解梳理和语言积累,促进阅读内容的内化,最后引导阅读内化后的诗性表达。 一、创新思维导图,助力阅读的个性化梳理与积累 思维导图是一个帮助学生梳理复杂思路,再现复杂阅读过程的工具;而对于老师来说,需要检验学生是否已经阅读,需要把控学生阅读的进度与深度,而思维导图就是一个了解学生阅读过程
“2017年版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作品,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有效运用语言文字。散文在语文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也是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文体。散文借助对情、景、事、理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与诗歌、小说等文体在情感表达上有很大的差别。散文作品更加注重表现相对客观的世界,在抒情上更注重真实、客观。初中生由于阅读经验和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标(2011年版)》中提出:“注重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之间密切关系,有效建构语言和提升思维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的两大核心素养。语言和思维两者是互文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文字的品味为基础,细读文本,逐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线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有效处理“文本细读”与“思维提升”两者之间的关系,致使出现了以下的
课后习题主要分布在每篇课文的后面,综合了文本知识、主题情感、文化内涵等等方面的练习。而在能力培养范畴,课后习题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内容上看,相对于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而言,关于阅读能力的内容更为丰富。阅读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认知能力。阅读的过程包括接受、记忆、理解、运用及评价,而这一过程也是一个人思维不断建构与创造的过程。因此,重视课后习题对阅读能力的影响有着重要性意义。实际上,“
就实践情况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还未全面掌握文言文知识,加之其它原因,高中生无法充分融入文言文学习课堂。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育主管单位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更全面、更严格的标准,这也要求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基于此,围绕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有效性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破传统,创新教材运用方式 文言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综合素养提升,而文言文
中国革命传统是中国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立德树人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起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学习、认识、理解中国革命传统能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并置在一起,足以见出新课标对革命文化的重视程度。并且,新课标设置的“课程内容”——学
叙事学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叙事作品、叙述方法、叙述结构等问题。小说属于叙事文学,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基于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小说的叙事角度,分析其是否运用了转换视角的创作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探究小说的叙述语言,看看词句、段落中是否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是否能对解读小说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基于叙事学视域展开小说解读能让学生找到全新的解析角度,进而提升小说解读的效率。
自新冠病毒在全球爆发以来,在病毒源头尚未查清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端指责,认为中国是病毒的发源地,一时间,“中国背锅”“西方甩锅”成为了网络上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背锅”“甩锅”也随之成为了网络热词。笔者曾于2021年10月9日在人民网上搜索发现,“背锅”的使用语料为1031条,“甩锅”的使用语料达到了3752条,可见,二者已经成为我们当前语言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可另一方面,“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灵活运用激励性语言,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取得超出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不仅可有效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真正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弦”。 一、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语言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语文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缺少持续性和灵活性,所应用激励性语言呈现单一性,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和感受到激励的真诚。例如,教师在激励学生时通常都会重复
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基础工具性和思想教育性的统一。运用统编语文教材,把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作为德育教育的核心,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点,在课堂上予以有机融入,适时渗透,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激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根据学习内容对学生适时加强诚信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 一、认识语文育人功能,有机融入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教
教师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是衡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当前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具备优秀的信息化能力,否则必然难以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信息技术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积极转变观念,强化自身信息化能力。教师要积极利用
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家庭这一基本单位是否稳固,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进一步发展。在当前多元价值渗透与影响下,家庭这一基本单位逐步呈现出了不稳固的趋势,以未成年教育为引导,通过亲情教学来改善不良亲情关系,引导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进行亲情教学的整合与价值解读。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学的价值 之所以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是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结晶,是文明演变所形成的反映民族特质与风貌的文化,是民族观念形式、思想文化的体现。一个民族的发展如果缺少了文化的渗透也便失去了灵魂。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场所,语文教学作为提升品德修养、升华精神的主要学科,应当在教学中渗透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助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坚定自身理想信念,规划人生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在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是最常见的,学生偏向于议论文写作,但是写好议论文却不简单。议论文是思维的闪光,一篇好的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架构、布局、收尾都闪烁着思维的光芒,体现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但现实中学生议论文写作还停留于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上,缺乏对论证的演绎推理,没有体现出思维的光彩与力量。 而“读者意识”可以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这一弊病,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更有逻辑,更具思维与灵魂。
初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内容庞杂的基础学科。对于毕业班而言,最后一学期的教学既要完成九下的新课教学内容,又要拉动学生三年语文学习这个“面”,系统地梳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提高语文复习效率的目的。但因时间有限,复习时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突出重点。基于这样的复习现状与目的,我们在中考复习时既要吃透统编教材的知识内容、精准把握考点,又要能根据考点将教学资源进行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