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式变革不是最近才出现的话题。纵观教育史上发生的重大转型,都伴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从2001年课改启动到2022年版课标的颁布,中国基础教育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认知论的三重跃迁一一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从机械训练到具身认知、从学科割据到跨界融通。其中,学习方式的变革正是实现这三重跃迁的动力。当我们站在人工智能掀起的技术风暴中回望,可以发现那些关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早期构想,正以超乎预期的速
【[摘要】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一种特色制度,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研组织者针对常态教研实践中存在的“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体性不够、实证性不足、创造性不强”等问题,开发了研讨前置单、课堂观察量表两类研修工具,并探索相应的应用步骤。这样的实践能够驱动基于实证的教研实践范式的转型,提升教研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小学科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以评价量表为研究载体,以增程式设计为创新突破口,以学力增值为终极目标,系统构建了定向式量表、诊断式量表、协商式量表。实践证明,这三种评价量表能够“推动学习目标进阶,助学习动力增值;发展语言能力,助学习能力增值;拓宽发展空间,助学习效果增值”。
【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学业质量内涵,将素养立意作为命题的首要原则。命题者应以核心素养为命题方向,以学习目标为命题起点,逆向设计试题,细化学业质量,升级测评框架,实施差别化评价。测评重点从关注做题能力转变为关注做人做事的能力,从检验解题能力转变为检验问题解决能力,从忽视情境创设转变为重视真实情境的构建,从聚焦具体的知识点转变为聚焦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命题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完成从“做题”向"成人”的跨越,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版PEP《英语》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编写依据,强化了英语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了通过英语学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要求。如何探寻其中的育人价值与实现路径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以新版PEP《英语》三年级下册Unit5Old toys和Unit 6Numbers in life为例,教师应依托教材、课堂和评价,挖掘育人价值,内化育人理念,提升育人实效。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的引领下,教师通过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及其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价值体现,探寻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融入思政课的策略。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10课《清新空气是个宝》为例,教师找准依据、厘清要求、明确目标、优化过程、关注评价,将中国式现代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
【摘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重视表现性评价。表现性任务作为表现性评价的载体,为劳动项目的整体实施指明了方向。以浙教版《劳动》四年级上册“校园标识牌我设计”项目为例,教师需要通过“立足素养,设计表现性任务;聚焦目标,落实表现性任务;贯穿全程,开展表现性评价”等策略,全面培养学生的劳动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S-CMA指的是将歌谣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成果在英语教学中加以应用。应用S-CMA教学模式时,教师应以进阶式任务、情境式互动、角色化体验和选择性合作生成歌谣,连通理解与表达、语言与文化、文本与生活、模仿与创作,让学生在充满趣味与意义的课堂中开展学习。
【摘要】科学建模在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科学建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心智模型进阶的四个层级:无模型、非科学模型、科学瑕疵模型、科学模型。每个阶段的科学思维发展情况不同。基于此,教师构建了基于心智模型进阶的探究式建模教学模式。该模式包含模型的引入与建构、验证与修正、分析与深化、应用与拓展四个部分,各部分均与心智模型的进阶紧密联系。
【摘要】数字工程素养是数字工程人才必备的素养,指的是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工程实践,通过系统性观察、分析、批判、创新、迭代来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小学建立了培育学生数字工程素养的支持系统,以跨学科学习作为载体,通过“确定跨学科学习主题,设立跨学科学习目标,设计跨学科学习内容,评价跨学科学习实效”等方式开展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
【摘要】心理安全感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是学生投入学习的关键因素。为了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性,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心理安全感。具体而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需求,营造安全的学习氛围;创设积极的环境,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依托多样的评价,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
【摘要】馆校共建是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学校和区域应充分发挥场馆资源的价值,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具体而言,在馆校共建的过程中,应通过资源开发、活动实践、研学创新、课程建构等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开展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本质与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遵循。“人人一平米”劳动倡导学生立足身边的小微空间,坚持开展力所能及的日常劳动实践。学校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浙江省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为依据,充分结合实际,以“自立一平米”“责任一平米”“奉献一平米”三种形态,为学生提供了日常劳动实践的载体和内容。学生通过“人人认领一平米”"人人坚持一平米”“人人展示一平米”参与劳动实践,逐渐形成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内化崇尚劳动的观念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摘要】在教育研究领域,英国小学教育的模式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从宏观视角上看,众多文献聚焦英国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影响;从微观视角上看,多项研究关注具体的教学方法与实践。然而,从躬身入局、亲身体验的视角开展的研究相对稀缺。研究者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微观实践视角出发,围绕授课方式、课程设置、课程作业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发现英国小学教育具有两大特点:重视学习者体验;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综合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联。我国的基础教育可借鉴相关经验,提升教育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摘要】针对幼儿园场馆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使用适度留白的策略,以时间留白、环境留白、材料留白、评价留白等方式为幼儿展示自身能力提供空间,给予幼儿协商的权利与机会,鼓励幼儿参与场馆环境的布置,提升幼儿的游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