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是一场诗意的修行,它的力量让一群热爱教育的教师聚在一起,共同成长。那么,应该如何点燃教师的成长热情,更好地引领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呢?教研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少数”,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研究、指导、服务功能,进一步突显组织、示范、引领作用”是教研员的必修课程。 走出课堂研讨,走进课堂上课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它打通了促进区域教师
- 编者按 -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文件提出,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关心、大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本刊聚焦
北京市怀柔区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引领,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发展。 1.行政、业务联动,一体化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怀柔区教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行动小组,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任组长,小教科、中教科从行政层面推动,区教科研中心德育室提供业务指导,行政、业务联动,进行顶层设计、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年度计划,自上
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实验小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了“以人为本—心辅为主—学科渗透—家庭咨询—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总体思路,以全面普及和个别辅导为基本途径。一手抓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使学校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快乐家园。 1.构建“三全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落实常规管理的精细化。 全员参与心理
2023年4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了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同时也提出,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生命意义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动机,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生命意义是人类长期探索的主题,早期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研究集中在生理和死亡态度等方面。弗兰克尔(1963)认为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管庄学校“从心入手”,以育人为本,通过以下策略打造多元开放立体交互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 1.构建多元开放立体交互式心育格局 心育格局全称是“心理健康教育格局”,是指教师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其心理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品质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先导,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年来,昌平区高位统筹、纵深推进,全力在思政一体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构建“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等方面干出新气象、取得新成果,认真思考、回答“强国建设 教育何为”这一重大命题。 1.坚持不懈“铸魂育人”,使教育领域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深入推进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在中小
[摘要]我国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也“与时俱进”且形势严峻。如何在新时代破题?这首先需要摸清师生“家底”,清楚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其次,需要转变观念,重新诠释和认识“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时代意蕴;最后,需要提高站位,在社会心理服务大框架下讨论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务,进而寻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
薛二勇,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优秀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在《教育研究》《求是》等CSSCI、SSCI索引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发表文
安海霞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教育集团校长,北京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先后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在核心期刊、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著有个人专著《智行者远——校长办学探索与成长》,主编教育教学类著作8部。 在数智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成式AI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首先是需要重新审视和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需求;其次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跟上知识
栏目主持 李刚刚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克服困难,开辟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然而,一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并未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场所避免沦为摆设?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校长:北京市第十九中学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形成了“三厅、六室”的格局。“三厅”是美德厅、智能厅、
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育·树’创新”党建品牌 “‘育·树’创新”党建品牌标识的设计,围绕以党建为引领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线,突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标识由红、黄、绿三色组成,红色贯通上下,向前向上,象征学校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把正方向,守正创新;黄色圆形似园丁围绕在学校党组织周边,象征教师们紧密团结在学校党组织周围,不畏艰辛、敢于创新、勇于奉献,挥洒汗水、培植幼苗;绿色似郁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 “先锋引领五彩课”党建品牌 “先锋引领五彩课”党建品牌整体标识外形选取校徽的一部分,双环中间上方为校名“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下方为学校的育人理念“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中间是五彩的飘带构成的一个五角星,寓意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坚持“五育”并举,积极践行“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育人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使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五角星的下方是一本翻开的课本,寓意学校
教育应该把“人”放在核心地位,尊重个人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找到人生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北京一零一中怀柔校区将“生态·智慧”的教育理念,延伸贯彻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把寄宿制学校打造成学生的生活场、思维场、情感场和生命场。基于此,学校通过尊重规律、唤醒目标、激发活力,逐渐形成自身育人治理模式。 1.尊重: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价值取向 开展能够突出能力素质和人格培养的学生活动,让每个生命的
“整校推进”是指学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通过行政手段,以学校作为主体来有效推动校本科研项目开展的方式。这是学校实现学科育人的重要组织方式,是学校围绕一个课题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进。它关注几乎所有的学科、教师和学生,借助科研项目的“整”来凝聚独立学科的“分”,形成学校治理的“合力”,提升学校的整体治理能力。 “整校推进”的舵手是学校整体的行政管理,它既是有效沟通专家和教师的轴心,又是制定课题整体目标、
在“润泽教育”文化指引下,北京市密云区第五中学从“唤醒、助力、赋能”三重路径出发,协同各方力量,不断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1.唤醒:提升价值引领力 首先,以课标为依据,更新育人理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新课程方案的实施,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应努力实现“五个转变”,即从“师本”向“生本”转变,从课程教学到课程育人转变,从教学指挥者到学习引导者转变,从单学科向跨学科转变,从学校教育到家校社协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以深化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为主线,通过项目式学习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学校结合实际,在校本研修、调查研究、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1.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校本研修模式 学校立足“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校本研修文化,构建起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以项目式学习任务驱动为方式,以改进为目的,以需求为
针对当前一些中小学校自评意识淡薄、策略方法不科学、结果运用不合理等问题,笔者结合丰台区实践,谈谈应该如何引导学校开展自评,助力学校提升治理水平和办学质量。除了健全学校自评体系,加强自评制度和组织建设,以及自评机制和程序建设外,学校还要精准把握两类自评:一是区域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的综合督导或专项督导所要求的学校自评,也称为外部督导下的学校自评;二是学校内部基于学校发展需要开展的自评,也称为内部自主下的
刘秀清,正高级教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主持十余项国家和市、区级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工作室遵循“引领、辐射、合作、共进”的基本原则,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科研为助推,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专家引领、搭建平台、规范管理、多元评价、以点带面等多维策略助力教师成长,致力于打造一支有魄力、有干劲、有锐气、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切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工作室
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学生们在学习了《太阳》《松鼠》两篇课文之后,又阅读了两篇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已经了解了什么是说明文,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说明方法。本节习作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 1.学习任务一:结合生活与教材,确定主题 选择事物,细致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要鼓励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并做好资料搜集。课前布置预习任务:选择生活中最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学生在第二学段的要求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学生学习了前面两课的内容后,对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要从不同角度观察、连续细致地观察。 1.学习任务一:积极探索,学习观察 环节一:小组讨论蟋蟀修建住宅的时间。引导学生发现住宅的修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
东城区紧扣时代特点,贴近学生实际,立足区位优势,积极推进区校联动、家校社共育,努力实现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层层深入、有机衔接的目标,以期完善纵向衔接、横向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德育要素融通一体、学段衔接一体、家校社协同一体的东城德育工作新格局,实现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升、德育课程进一步丰富、德育工作特色进一步彰显、育人能力进一步提高、红色底蕴进一步深化的工作效果,探索形成具有东城
丰富的红色资源是东城区最鲜明的底色,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我们开展了系列探索。 1.实施的原则 一是协同育人,立足学生,注重学段衔接。加强不同学段的融会贯通和有机衔接,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确定各学段融合红色教育的要求以及学习内容、载体形式,使红色教育贯穿始终。低中年段重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感,激发学生对党的光辉历史的学习意愿和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发现教育”内核,统整优质教育资源,以结构性思维与共同体理念反思并重构家校社共育工作,探究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与育人策略,立体化实现学生、家长、学校的共同成长。 1.协同与合作,奠定家校社共同体之基 一方面,学校围绕育人核心,抓住协同关键,做好机制保障,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成立家长教师协会,建立家校社联席会议制度
本期主持人:程京岑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教师 北京市第33届“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获得者 在班级劳动教育中,很多班主任发现这样一些现象:看到地上有垃圾,有的学生嫌脏不愿捡起来,有的认为不是自己扔的选择视而不见;有的学生愿意主动承担班级劳动,但操作中却不得法;有的认为劳动形式简单重复,更愿意体验高阶思维含量高的劳动等。这些现象困扰着学生,也困扰着教师。本期,我们邀请四位班主任,谈谈增强学生
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安排好劳动岗位,监督学生完成就可以了。这样的劳动教育简单枯燥,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于是,我在班级开展了人人争当“劳动智慧星”,为班级“智慧劳动锦囊袋”作贡献的活动,弱化学生“被劳动”“被教育”的意识,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自主劳动的意识,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体。 探究型劳动。学生自主选择班级劳动岗位,试用期
作为一名班主任,怎样把劳动教育和班级工作相结合,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要让劳动在学生的身边真实发生。 邀请劳动模范进校园,让学生爱劳动。在普通劳动岗位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除了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善于琢磨劳动的方法之外,他们都有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现在的学生所欠缺的。于是,我们邀请劳动模范走进校园,讲述他们的故事。今年的开学典礼,我们邀请北京
作为“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相较于师长,更容易受同伴的影响;相较于简单重复的劳动,更愿意体验有更多高阶思维含量的活动。那么,班主任如何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落实劳动教育呢? 首先,营造班级劳动氛围,激发学生劳动意识。减少教师说教,让班级氛围影响人,让学生榜样带动人。在班级期中、期末班会表彰时,给学生设立“最美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可以适时渗透劳动观念,建立劳动教育的学习场、体验场、实践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设计劳动班本课,构建劳动素养目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分类设置班级劳动育人目标和课程,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班本课,构建劳动教育的“学习场”。基于班级学生主动劳动意愿不强、服务意识淡薄的情况,确定班级分层分类的劳动教育素养目标:初一是劳动启蒙入门阶段,主题是劳动与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程。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要发挥主导作用,携手家庭、社会,构建起学生教育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同频共振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健全导师制。导师制不仅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思想、心理、情绪等方面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和指导,这是关注并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家庭作为人生启蒙第一站,是扣好孩子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家长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能够有效推动家校共育水平。鉴于此,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家校共育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价值,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以下,将针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赋能家校共育提出实施策略。 1.开展家校共育调研,保障项目化管理针
- 编者按 -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3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2024年秋季学期,与新课标配套的新教材即将投入使用。这些都在影响和改变着一线课堂教学,也推动着“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北京市各学科教研员与一线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期,我们邀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道德
“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意义,懂得人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生命的意义要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行动去发现和探索,在积极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幸福人生,提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教学中,选取生动鲜明的典型人物案例,通过感悟思考与学习榜样,启发学生理解观点,结合自身实践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据此,本课以“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文化自信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1.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落实文化自信 第一,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识字过程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是作文写作能力提升的基础。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是“双减”“双新”背景下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需求。北京市昌平区兴寿学校依托以师友互助为基础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明确定位、沉浸情境、灵活组合、突破核心、优化展示、激发潜力等方式,探寻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路径。 1.创设合作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理
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实现语文课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对话式的课堂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路径。 1.鼓励学生坚持己见,让思维活跃起来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将过去那种“答案标准化”的僵化模式改为“答案多元化”的弹性模式,以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允许多种观点并存
对于语文统编教材的教学,教师应将语文要素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贯穿于整个单元的教学。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笔者认为,教师要重视课后练习题,以课后练习题为支架,寻找一条合理路径。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 1.合理定位,减缓坡度,让学生融入情境愿讲述 教师要依据单元要素确定课时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愿意讲述。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借助图片讲述课文内容,有一定的
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中心小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探索开发了“阅读+”系列课程,尝试内外融合、读行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综合素养。 “阅读+吟诵”。晨读、午诵、暮吟,专时专用,科学搭配,让诵读贯穿学生一日校园学习全流程。早上,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迎来一天学习的开始;午后,在温暖的诗词诵读中提振学习状态;傍晚,在课文回读中巩固当日学习要点。每节语文课伊始,学生用端正的站姿、
为贯彻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教师可以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行为,及时发现和反思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积极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本文针对动手实践、讨论交流、课堂提问三种教学流程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策略。 1.变课堂表演为依学定教 新课程倡导动手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直接让学生说明理由,或是转为以验证为目的操作,引发动手实践的需求。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师关注育人目的,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鼓励学生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从而实现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思维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水平,是衡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以人教版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愚公移山”为例,通过创设英语课堂情境,延伸话题的深度和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是重点和难点。如何将学生对语言知识被动的“听和记”转化为主动的“思和学”是教师们亟需思考与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一节高中英语词汇课为例,探究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路径。 本节课的语篇材料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文本语篇选自上外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Unit 2 Reading B: What I Learned from a Trip to Tanzania,讲述了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始终重视科技教育,通过特色课程、特色活动让学生体验科技探究过程,感受科技创新与实践,启迪更多智慧与创意。 1.特色课程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科技学习内容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依托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课程等,建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多元,课程设计丰富。 学校的科技类校本课程分为两类:学科拓展类校本课程和社会实践类主题校本课程。课程建设过程中,学校不断引进优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笔者尝试利用科幻著作创设项目情境,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科幻著作中的化学相关内容,并探究相关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下面,谈谈如何利用科幻著作设计项目式学习。 例如,小说《沙丘》中的关于蒸馏服的内容涉及了过滤、热交换、材料、蒸发、盐分沉淀、渗透等化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中的描述,
项目式学习以任务为驱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围绕着一个综合性主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与组内其他学生的沟通与合作,有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为此,笔者以“驱虫防蚊大作战”为例,探索将项目式学习理念融入到小学科学研学实践课程中的具体实践策略。 1.项目实施阶段 为保证学生关注真实生活环境中的学校问题,并尝试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笔者细化项目的实施阶段,深化各个阶段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们经历
北京市怀柔区北房中学秉承学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育工作理念,正确认识美育内涵,准确把握美育工作方向,探索美育有效途径,努力实现“‘五育’并举,以美育人,以美促德”的育人目标。 一是创设“尚美”校园环境。学校努力创建“菁园”环境,让一树一草皆成景,一墙一角皆育人。深邃的碧空下,凉亭长廊,错落有致;“莲花瀑布”,飞珠溅玉;“腾飞园”“梦翼园”“创新园”“修竹园”“慎思园”“笃行园”,移步换景;
北京市密云区滨河学校以“教-学-评”一体化为引领,构建以儿童为本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推进过程中,关注“三性”:一是一致性,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对师生的评共同指向同一目标。二是融合性,评价融入教与学的过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三是互促性。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原则 “三个基于”构建以儿童为本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一是基于校情、学情构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二是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小
北京小学长阳分校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以学友型课堂建设为抓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发展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内驱力,促进学生逐步从自律、自主到自主发展。 学友型课堂以“尊重包容,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悦动共享”为基本特征。“学友”并不单指学生之间的“学友”关系,同时还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友”关系。学友型课堂坚持生命教育,是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成长、释放师生生命激情的课堂;坚持互动分享,是在教师指导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双减”政策的推出,为馆校合作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平台。近年来,安庆市迎江区教育体育局携手安庆市博物院、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通过馆校联动构建“大美育”体系。 1.构建馆校美育大课堂 博物馆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又能为学校的学科融合提供研究场域。迎江区教育体育局与安庆市博物馆签署了美育共建合作协议,共同研发美育课程。藏品即知识,场馆即学堂,美育
北京市大兴区第五小学在“自然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五育”并举,以学生发展为本,秉持全面统筹、全面覆盖、自愿参与的原则,精准施策,充分发挥学校特色和优势,统筹家长、社会资源,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以“我和爸爸妈妈同上一堂课”为例。 1.科学调研,精准定位 为进一步有效落实课后服务工作,学校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以学校目前已有的资源很难满足学
教育是海淀的“金名片”,是海淀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淀教育需要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以支撑海淀教育高位、可持续发展。2021年7月,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启动了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成为海淀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性举措,提升优秀种子教师素养项目也成为海淀区“十四五”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大专项之一。首届优秀种子教师覆盖全区60所幼儿园、73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是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关键支撑。随着海淀教育的发展,优秀教师数量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而优秀教师的成长又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海淀区选择部分中青年教师作为“种子”,加速助推他们的专业发展,这成为海淀区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海淀区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2021年7月,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启动了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
如何培养优秀教师,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培养一批优秀教师后备力量”是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的重要目标,在近3年的实践探索中,工作站构建了优秀教师“四力”培养模型。 1.优秀教师素养和养成路径 工作站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作为理想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综合目前研究者对教育家型教师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阐述,工作站从教育信念、教育理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学习理念和发展诉求
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作为海淀区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重要载体,以学习共同体为主要组织形式。工作站建立了优秀种子教师发展共同体,它是以负责人为主导,同一学段、不同学校教师为主体,专家、导师为辅助的基层学习组织,主要任务定位是学习与反思,通过提供情感支持、促进资源共享、实现自我教育,达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工作站的学习共同体是为了促进海淀区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构建的
为创新种子教师培养方式,探索促进教师发展的实践路径,丰富教师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北京市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确定了“双导师负责制”的常规管理制度,采用了跨学校、跨区域的“一对多”“多对一”的培养模式。 1.“双导师负责制”的架构与特点 “双导师负责制”旨在通过“理论导师+种子教师+实践导师”的培养模式,为种子教师提供一个专业的学习环境。工作站有一位理论导师和一位实践导师
2021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出台了《关于成立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的决定》,旨在进一步扩大海淀区优秀教师队伍,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壮大优秀教师队伍后备力量,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笔者作为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小学4组研修共同体负责人,在实践推进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培养优秀种子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框架,包括以下四个具体实施策略。 1.明确目标,点亮
2021年,我加入了海淀区优秀种子教师工作站(以下简称“工作站”),3年时间里,我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成长。 1.拥抱挑战,抓住机遇 在进入工作站之前,我已经有了倦怠感和疲惫感。加入工作站让我的职业生涯出现了新的机遇。工作站布置的第一个作业就是写“三年专业发展规划书”,这促使我不得不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这时,我才意识到已过而立之年的自己与前辈教师甚至是同辈教师之间的差距。于是,我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