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升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是指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及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科技创新、技术咨询和培训的综合能力。但是,当前职业教育科技支撑力仍面临科教融汇育人不够、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科研对接产业不足、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科研管理体系不健全和科研创新氛围不浓等现实困境。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强化科教融汇育人,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新生态;优化科研工作定位,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化产学研创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发教师科研意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管理体系,营造科研创新氛围等策略,进一步提升其科技支撑力。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现代化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教育部以部省协同推进的形式,与相关省份共同探索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经验、新范式,不断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丰富了职业教育的新内涵、指引了职业教育的新方向。面向教育强国建设要求,可以结合各省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路径,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把握科教融汇发展方向、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统筹多元主体管理机制、打造职教出海品牌特色,推动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摘要]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教育强国的实现需要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从经济、政策及社会三大维度深入剖析,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与教育强国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依据国家文件释义,中职教育赋能教育强国的应然状态是人才培养质量契合产业所需、实训条件同频产业发展、专业建设匹配产业布局,其核心要义在于不断提升中职教育适应性。通过系统性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革新中职教育实训条件、调整中职专业布局,以满足教育强国的发展需求。
[摘要]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应对技术变革的技能供给创新;服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人力资本均衡发展;助推全面振兴战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底层逻辑。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现实隐忧有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错位,新型人才培养的供给失衡;师资队伍与技术创新割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能力断层;产教融合与区域创新脱钩,协同育人机制的生态缺失。据此,提出应对策略: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与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精准对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创新能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共同体,重构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育人转型是智能时代教育范式的新趋势。从职教政策的牵引力、教育转型的传导力、数字技术的支撑力等维度可以明晰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育人转型的动力。围绕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育人转型存在的教学目标与定位偏移、制度与标准欠缺、教师育人使命遮蔽、个性化发展趋势异化等现实风险,提出以下防范策略:意识之维,坚守技术向善育人初心;制度之维,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与标准化体系;素养之维,重塑教师育人使命;伦理之维,审慎规范智能算法,以期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育人转型这一时代命题提供可行方向。
[摘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旨在提高办学质量以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基于当前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状,构建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协同治理基本框架,该框架包括数据共享与互通、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利益协调与共赢、决策支持与智能服务等多个要素。在实践路径方面,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完善数据共享与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建立利益协调与共赢机制,并提升决策支持和智能服务水平。基本框架的构建与实践路径的明确,有助于提升数字化赋能实效,打破组织壁垒,深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高效运作。
[摘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路径。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的时代指针,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职业教育院校应“以时代需求为逻辑起点,为职业教育发展培根铸魂;以职业教育办学特质为逻辑支点,为职业教育发展提质增效;以人才培养为逻辑旨归,为职业教育发展聚力赋能”,遵循“素养与技能并重”的行动路向,通过凝聚思想共识,提升队伍效能,构建实践高地等措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摘要]深化教材治理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关键环节。以职业教育教材治理现代化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教材治理体现国家意志,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质和育人为本的丰富内涵。在职业教育教材治理中,涉及国家统筹与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分权赋能与灵活调整的治理结构、动态评估和监督反馈的治理机制,以及价值引领与职教特色治理实践等要素。要提升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教材的治理能力,在治理实践中应注重价值引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优化协同保障,构建系统化的教材治理体系;深化职普融通,推动教材治理的一体化发展;深化技术支撑,提升教材治理的数字化水平;增强治理能力,推动教材治理的国际化进程。
[摘要]数字教材作为教育数字化和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其建设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教育数字化对教材建设的新要求,可以从内容、呈现及应用等方面丰富对数字教材的内涵认识。针对当前建设标准不一、普及应用程度不高等实际问题,提出数字教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策略,并依托具体实践梳理出建设路径,旨在通过教材形态变革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摘要]中国特色学徒制是整合职业院校与企业、教师(师傅)与学生(徒弟)、学习与工作等互动关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师生互动的融洽程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基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中国特色学徒制下师生互动不畅的可能成因进行根源分析,可以厘清师生互动背后的运行机制,理性看待师生互动的多维形式。结合安全阀制度,建议增强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性、落实师生保障机制、优化师生共识建设以及完善师生情感联结,从而助力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实施奠定基础。
[摘要]适性评价由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实施,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诊断,更注重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共同提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适性评价的实施路径为: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精准择取评价指标;以实现适性扬才为指针,持续优化评价内容与方法;以确保全面客观为准则,高效推进多元主体共评;构筑数字化平台,立体化描绘学生数字画像。
[摘要]教育家精神对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显著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它能够引导教师追求价值,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教学质量;营造积极的教育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当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师德师风有待强化以及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议强化理念引领,坚定教师的育人使命;加强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教师团队的协同发展。
[摘要]黄炎培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职业教育,并将职业教育定位于服务国家建设,这与教育强国有内在一致性。他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持续改革与创新性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征程中,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话语体系、设计与国情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心理思想,为引导人们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充盈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在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文化润心”策略,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程的学理探析,构建融合知识体系和数字资源库,创新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模式,优化校园心理文化环境以及重构心理干预理念和文化育心网络,以达到涵养学生心理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新时代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