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数的运算”内容的修编注意凸显算理与算法的探索过程,整体把握运算内容的结构,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如一年级下册中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其修编要点在于:逐步抽象地揭示算理;结合图式表达算法的推理过程;化新为旧,理清运算之间的关系;逐步渗透运算中的基本规律。
摘要:寓言是一种以短小故事表达深刻道理的文体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与文化密码。从文化解码的视角开启寓言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文化内涵、文化逻辑、文化基因三个维度。据此提出解码路径,包括创设文化溯源类情境任务、组织文化参与类解读活动、开展文化创造类语言实践、关联文化启迪类现实问题。
摘要:学习进阶理论以其清晰的认知发展逻辑与层级化目标设定,为教材编排与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构建“知识一技能一认知”三维五层进阶体系,系统呈现教材的层级性结构。据此分析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在“语言 + 文化”双维融合的知识进阶、从孤立训练到技能实践的技能进阶与从低阶记忆到高阶思维的认知进阶的设计逻辑,并提出基于进阶视角的教学建议。
摘要:站在素养旨归和立德树人的高度审视结构化教学,将“整体建构·简教深学·启思生慧”学科育人模式精炼为“简教深学"育人主张。作为“简教深学”杠杆支点的大观念统整,可以大致划分出大观念统整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学习和素养目标等表现类型。以大观念统整撬动“简教深学”的具体策略包括:贯通体系,提炼转换;动态关联,整体建构;主体能动,内化生成;扩展应用,走向自为。
摘要:理想的小幼衔接不是单方面的适应,而是一种相互配合、双向互补的过程,同时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学校依靠与幼儿园“一墙之隔”的地缘优势,实现物理空间无缝对接、课程体系同构共融。衔接策略是:以游戏驱动,让身心在场。游戏指环境、课程和评价游戏化,既注重游戏的内容一目标的双重性、过程的生成性、主体的参与性,也观照游戏设计从“玩"到“学”的梯度,同步推进身心适应与知识衔接。
摘要:小幼衔接阶段的身心适应有三个维度,即心理适应维度,涉及情绪稳定性与自我效能感;行为适应维度,涉及课堂常规与任务执行能力;社会适应维度,涉及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能力。这个阶段开展的身心适应游戏活动,应当实现与环境重塑的嵌入式整合,与课堂常规的渐进式对接,与社会交往的引导性发展,通过开发适应性发展评估工具、建设个别化支持策略库、使用感觉统合游戏包等进行评估。
摘要:小幼衔接阶段的语文游戏活动设计遵循“双向融合"原则,即纵向衔接幼儿园游戏经验,横向对接统编语文教材内容。这些游戏活动将“语文”寓于“游戏”中,让知识、趣味和成长三者和谐相融,以语文为核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教材为根基,旨在抵达素养目标。游戏活动的评价,结合追踪式观察记录的过程性评价、分层性任务测评的表现性评价和可视化成长档案的发展性评价同步推进。
摘要:小幼衔接阶段的数学游戏活动设计立足儿童发展特点,聚焦“内容对接”与“经验过渡”的双重目标。一方面,紧扣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衔接点,系统梳理“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应用”等核心内容;另一方面,通过主题化的游戏活动,如“数字王国”“几何探险”等,搭建由课堂到家庭、由操作到思维的多层次学习路径。教学组织融合“玩中学、做中悟、问中思、创中长”四类策略,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评价机制由过程性、成果性、发展性与多元主体四类构成,注重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和综合反馈,体现“以评促学、评教一体”的理念,有效支持学生从游戏化经验向系统化学习的自然过渡。
摘要:如何将革命文化深度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受精神洗礼,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以《军神》一课教学为依托,在课堂教学、校内活动、校外研学中全程渗透革命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入,在校内活动中达成革命文化的生动演绎,在校外研学中展开革命文化的实地探寻。
摘要: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不是表面的完成应答。在课堂上,教师要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现象,构筑“真实”的学习场,引导他们经历真实的思考、获得真实的感悟,在学习中真正实现精神的生长。具体来说,可以从三点出发:基于真实学情,找到实际起点;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内在兴趣;依托真实活动,搭建实践支架。
摘要:小学语文中、低年级的衔接教学需遵循螺旋上升、情境融合原则,在字词句衔接教学中筑牢语言基础,在阅读衔接教学中培养思维深度,在口语交际衔接教学和写话与习作衔接教学中提升表达与创造力,让学生在“挑战与支持并存”的学习环境中,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综合运用”的衔接过渡,为语文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摘要:一道区域性小学数学学业质量调研抽测题的检测结果表明,学生欠缺整体思维,不会从整体入手,跳过运算对象即基本量,直接利用运算结果即生成量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其中的一个关键是选编超越基本量的题目,即直接给出生成量并且不需要求出基本量也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题目具体可以分为三类:基本量确定但是“不会算”,基本量确定但是“很难算”,基本量不确定从而“无法算”。
摘要:写实记录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一种尝试。有效实施写实记录,首先要明确写实记录的内容与载体。写实记录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习得轨迹、过程方法体验经历、情感态度发展印记等。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化纸质记录单,直观呈现趣味性记录,构建差异化过程性评价;通过结构化成长档案袋,全面呈现进阶式记录,构建系统化过程性评价;通过数字化记录平台,智能呈现动态化记录,构建协同化过程性评价。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小学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文化交融,拓宽学生对民歌文化的认知;实施课程综合,增进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利用技术加持,赋能学生对器乐文化的体验;开展艺术实践,激发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热爱。从文化理解入手,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能够引领学生实现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全面发展。
摘要:对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关于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发现“起承转合”这种结构技巧也适用于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起”于生活,以真实问题锚定学习起点;“承”接多元,以学科融合打通学习脉络;“转”向活动,以挑战性任务深化学习体验;“合”成素养,以发展性评价赋能学习价值。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所选的诗文和人物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久远。基于此,提炼出“英雄"这一意象,在这一意象统领下,设计“论诗词‘英雄'”“话革命‘英雄'"“绘身边‘英雄'"三个任务,让家国情怀具象化。
摘要:文言文教学亟须突破“古文今译"范式的桎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道理,并在创意表达中实现语言建构与文化认同。《书戴嵩画牛》一文将生动的故事与深刻的哲理浓缩在精练的语言中。这为学生发挥想象、展开创意表达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学时可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疏通文言意涵,帮助学生读懂文章;展开创意表达实践,让学生在角色演绎、故事创编、辩证讨论中实现创意表达。
摘要:“数据分类"是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一个主题,主要是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确定分类标准,依据分类标准确定事物,形成不同的类别。因此,《数据分类(一)》第1课时的教学,教师要厘清数据分类的内涵,帮助学生通过对接生活经验,感知分类需求;借助符号表征分类,实现初步抽象;运用对比分类标准,深化数学理解。
摘要:通过“意外”生成的“真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连除的算理,发现计算的本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借助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促进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从而,让学生发现运算结果的一致性,提升对计算精准的需求。在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中,实现从疑惑到洞见的飞跃,真正理解计算算理,感悟运算意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