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初读《诗经》,我就被古人唱述的萤火虫闪闪飞行之状所感染。每到夜幕降临,萤火虫总是与满月、草木结伴出现,似洒落人间的星,唯美悦目。 古人称萤火虫为夜光、景天、据火、宵烛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形容它是“满月里落下的银辉”。 我常回老家寻赏萤火虫,坐于萤光漫舞的竹林间,看它们忽明忽暗、时高时低,确信它们体内蕴蓄着五千年的文明之火。平均寿命仅5天的萤火虫,用短暂的绽放照耀了漫长
陪伴是再质朴不过的词语,却也是一份最长情的告白、最温暖的承诺、最美好的礼物。陪伴者可以是你身边的老物件,也可以是让我们觉得温暖的亲人、朋友。它是一种善意,就像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不离不弃,为她的无声世界打开了一扇天窗;就像广州市动物饲养员林兆铭一个人救助了300多只野生动物,支撑着“一个人的动物园”;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日复一日伴我们读书、成长,平凡而安稳。陪伴,于静默泰然中,带来一份踏实的力量,
【美文一】 一早我就对孩子说起昨夜的梦。梦里我是一个少女,甚至更小。我在老家六号院子里,父亲告诉我,他要去什么地方办事。我握着他的手不松开,他说:“放心,我去去就回。” 父亲走后,我发现水缸里没水,便取了扁担和水桶,准备去长江里挑水。这时我想起,父亲眼睛不好,万一摔了怎么办? 我整夜都在等父亲,想出门找回父亲。一会儿我看着院子大门外,有人走进院子,但不是父亲;一会儿我对着小窗看天暗下来,星星
【美文二】 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了解父亲。在所有植物中,树的记性最好,它把经历过的事全部记录在年轮里。20世纪80
【美文三】 去年夏天回老家时,我特意去姥爷家的那条街看看。那房子已经被卖掉10年,院墙和大门翻修一新。门口是平整的水泥路,和村里其余的房子没什么不同。我又绕到后街去,后窗还保留着当年的木头窗框,漆着淡蓝色油漆,墙根下的泥地上生着绿色青苔。我也曾经许多次从姥爷屋后那条街走过,正对着后窗的人家是我们家的远亲。门口种着猕猴桃,累累硕果吊在架子上,煞是好看。 姥爷家门前应该有一棵香椿树的,院门口堆着一
山与水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它们就像一位位满腹经纶的老师,暗含哲理,促使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师法自然,我们就可从山水中得到无穷的教益。 中华大地,遍布奇山秀水。徜徉其间,既可颐养性灵,陶冶情操,又能博闻历史,明晓人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山水之美,三分在景,七分在情。山水风物既给予人文滋养,同时也被人文反哺,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品悟山水,意味深长。
【美文一】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它沉沉稳稳地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纸镇。美丽凝重,并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 有时是在市声沸天、市尘弥地的台北街头,有时是在拥挤而又落寞的公共汽车站,有时是在异国旅舍中凭窗而望,有时是在扼腕奋臂、抚胸欲狂的大痛之际,我总会想起那座山。 或者在眼中,或者在胸中,是中国人,就从心里想要一座山。 孔子需要一座泰山,让他发现天下
【美文二】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吗?抑或水比山更辽阔?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嗷、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蝉嘶、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
【美文三】 华山是天下名山,我在西安住了十多年了,却还没有去过一次。 今年四月里,筹备了好些天,终于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去了。一到华阴,远远就看见华山了,矗立群山之上,半截在云里裹着,似露非露,像罩了一层神光灵气。趋着那个方向走去,越走越不见了华山,铁兽似的无名群山直铺了几里远的凉阴,树木一片一片的。偶尔从树林子里漫下一条河来,河里却没水,满是石头,大的如一间房的模样,小的也有瓮大的,盆大的,
“醒”是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复苏;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更是一种成长。 请以“唤醒”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 【文题解析】 “唤醒”是一个有魔法的词,它意味着枯树开花的绝妙生机,枯木逢春的柳暗花明。 世间万物,都是被唤醒的。清风唤醒山岭,鸟鸣唤醒村庄。晨起,缓缓睁开眼睛,世界就在你眼中。
【名家下水文二】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黎明即起,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微微光亮,拿木梳梳理好短发,用发夹夹好,精神利落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在勤劳的农家是没有一个闲人的,只要不生病就不会停下手中的活。八十多岁的桂鑫爷爷大清早就在庭院里编竹筛竹箩、扎竹扫把、削竹筷子,他能把一根竹子变出许多物件;快九十岁的白秀奶奶天一亮就坐在门口,在干瘦的腿上搓麻绳;在天刚破晓的寒气里,男人扛锄赶牛往田野走去,女人穿
【名家下水文三】 梁实秋在他的文章中曾提到,有一次病愈出院,“陡见日丽中天,阳光普照”,又见尘世熙攘,热热闹闹的凡间景象,忍不住欢呼:“好一个艳丽盛装的世界!”梁公定是受够了医院的单调无味。这让我想起了居里夫人的一句话:“不要等日子过去了,才想到它们的可爱之处。” 真正通透豁达的人,总能在庸常的日子里悟出处世的道道儿,不管是哲人还是普通百姓。 我记得,儿时的我爱哭,早晨醒来便觉着满肚子委屈,
【学生佳作示范一】 世界上有一种生命,它的每一次死亡,都是为了归来。 ——题记 破茧重生 也不知浑浑噩噩地在黑暗中过了多久,我终于醒来。而望见的第一眼世界,是无边的黑暗和孤独。待我柔软的身体有了知觉,我的第一个希望是从这片黑暗里出去,尽管我并不知晓外面是什么样子。我开始费力地扭动身体,企图从哪里找到缺口。然而一切都是徒劳,于是我开始改变策略,用自己并不锋利的牙齿咬破这层囚笼。但它极其坚韧,
【学生佳作示范二】 曲终人散,旧梦难寻,蓦然回首,终愿归处,灯火阑珊。 ——题记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既然迈上了生活的船,何不坚定地追寻心中的诗和远方?忘却凡庸小城,决心去魂牵梦萦的大都市,找寻梦之所在。 循着梦,直抵“魔都”。梦中渴望的繁华喧嚣,霎时涌现于我眼前,青春的骚动于此得到释放。俗话说“花花世界迷人眼”,更醉人心,难以言语的感受皆溢于言表,全然忘却了那个熟悉的小城,在梦中麻醉
那日,在青瓷展览中心参观。祭瓶、执壶、粉盒、碗碟,琳琅满目。徒手勾勒的一枝莲一羽鹤,春林一般起伏的云龙纹、鹦鹉纹,都栖息在青瓷上。 有一件唤作“美人醉”的瓶尊,从橱窗里捧出来,供我细细品赏。单纯而均匀的蓝绿色,如春水初生,漾出清净淡远的意境。撇口细颈,颈部中央略微收缩,颈部向下敞成圆杏形,整个器具,呈现流畅的旗袍造型。生命的最初,它不过是一块拙朴的瓷土,历经练泥修坯、打孔切边,再晾干生坯,然后接
敲门与敲窗,同样是敲,力道不同,区别很大。门可以随便敲,窗户不能随便敲。“笃笃,笃笃”,敲门是呼唤,可以很轻,也可以很重,还可以拍打。敲门多是有人带事情来,熟人、生人,好事、坏事,一切皆有可能。“铛,铛”,敲窗是耳语,是私下里敲给特定之人听的,是特别熟悉的人之间特殊的交流方式,往往怀有不可外泄的目的。 敲门是烟火日子的一个动静,敲窗是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小时候,如果窗外冒出一根小树枝,鬼鬼祟祟敲
较之同时代的文学大师,沈从文的笔下很少流露出愤怒的呐喊,因为生养他的湘西故土没有太多的狂风暴雨,只有渡河时的月白风清、岸上炊烟的袅袅娜娜。他的生命哲学里贯穿着一种“水”的精神:水是柔和的,自然存在,默默流淌;水是坚韧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遇到平川,遇到礁石,水都是从容的。沈从文的人品与文品亦如此,因着自己内心的热爱,他一生执着于对生命的尊重。 【经典摘抄】 瑰丽 沅州上游不远有个白燕溪,小
昨夜落了大雨,晨起,空气清凉。树丛中传来几声鸟鸣。去早市闲逛,买了几斤樱桃和毛豆角。心中默念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首词,红与绿是点睛之笔,时光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樱桃一点点红了,芭蕉层层转深碧。一转眼,到了盛夏时节。 在早市遇见十几岁的女孩卖荷花,一桶清水中养着许多荷花与莲蓬。我将一捧荷花和翠绿的莲蓬抱在怀里,无限荷香染暑衣。回家来,将那些荷花和莲蓬插在透亮的玻璃瓶中。于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一句,便道尽了“我”心中的情与思。正如那阕词,诗意盎然,回味悠长。 早市上,樱桃、毛豆角与荷花,都自带着一种最天然、最原始的香气。在这之前,它们未曾来过人间,但仅仅这一遭,就留下了花香与清风,留下了翠荷鲜碧的好颜色,留下了一盘诗句。而后,化作恬淡安然、岁月静好的诗情画意,化作那永远珍藏在心灵柔软的角落,与血脉相连的爱。 作家李娟定是一个有情之人。一捧荷花,翠绿的莲蓬,
暴富送孙何入史馆 [宋]王禹偁 孟郊常贫苦,忽吟不贫句。 为喜玉川子,书船归洛浦。 乃知君子心,所乐在稽古。 汉公得高科,不足唯坟素。 二年佐棠阴,眼黑怕文簿。 跃身入三馆,烂目阅四库。 孟贫昔不贫,孙贫今暴富。 暴富亦须防,文高被人妬。 【古意】 读书人对精神财富的珍视 古之君子者,以读书为乐。“暴富”者何也?非谓金钱之猛增,而谓知识之骤集。王禹偁同孙何一样,都是爱书之人
阅读训练一 吴起吮疽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①赢粮②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③者,起为吮④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⑤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⑥,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⑦哭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①裹:携带。②赢粮:余粮。③病疽:害着恶性的毒疮。④吮:用嘴吸。⑤然:
余秋雨,他曾走过国内外无数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这样颇为传奇的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写作。他热爱那些充满智慧与文化底蕴的地方,又有自己的深厚写作功底作为支撑,所以他的游记作品,往往呈现出文明与文化的厚重感,蕴含深刻的哲理意味。 余秋雨的游记散文,善于挖掘山水景观中的历史文化,并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描写景物,同时通过集中简短的手法安排人物,描写故事。而他具有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又可以
一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白天看了些什么,还是记不大清。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
二 风在紧起来,寒光浸到皮肤,抱肩打个噤。抬头看月,反比上山时小了许多。 头脑受不得挑逗,不由得由无尽的距离滑到无尽的时日,乱七八糟地想这山的远年履历。好像霍去病是在这里狠狠打过一仗的,打得挺苦,《汉书》讲这位大将军时提到过这座山。记得还很吝啬地用了一“鏖”字,叫人去眼瞪瞪地傻想那场仗的酷烈。 本应该让满脸平和的张骞、玄奘多来走走,然而我估摸,他们没上山。又没有一条好路,也没什么好景,他们的
总想穿过那段无瑕的时光,去珍惜所有的美好与温暖。 ——题记 犹记那年,时光的阔袖抚绿又一季的枯枝。阳光从密密匝匝的绿叶中洒下,照亮了外公家的疏疏篱落,在石桌上顽皮地踩下一个个光斑。 那时的外公两鬓还未斑白,皱纹才刚刚爬上他的眼角,身体硬朗,精神抖擞。我呢,还是个才上小学的稚嫩孩童,总扎着两个羊角辫儿,盘着腿坐在门前的石阶上,听外公说从前的故事。听,刘备三顾茅庐,只为请那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孙悟
万家灯火点燃,街上车水马龙,天边晚霞已落,几粒星子嵌在黑天鹅绒般的天空上,到处皆是人间烟火气息。 你欣赏过城市的风景吗?你爱那片蓝天碧草或夕阳西下的温柔吗?这个城市从白天到夜晚,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愿望、前途而奋斗,可又有多少人愿意停下脚步看看沿途的风景呢? 清晨,天色朦胧时,一层梅子色晕染在天际,月亮和太阳难得地同现天边,空气散发着蔓越莓般微涩而酸的气息。山色与天空几乎融为一体,远方未散
当阳光穿过指尖的缝隙,肆意倾洒在书卷上,微风徐徐吹过,将书卷轻轻翻动,复又合上——似在追忆往昔,往事重提。 泛黄的纸页上,不知承载着谁的成长故事。手握书页,我仿佛看见—— 一个留长辫子的小男孩在花园中奔跑、玩闹。一会儿把墙边的何首乌拔出来,一会儿跳上井栏——好不快乐!画面一转,小男孩背着斜挎包,离开了小院子,去哪里?哦,原来是去读书。我想,这欢乐的小院子,他应当不会再回来了吧。 光阴的相机拍
不妨在飞逝的日子里,为展笑春花作片刻停留。 ——题记 又是莺歌燕舞的三月,湖滨的月季开了个漫山遍野。虽艳丽,但齐齐地垂压在枝头,也不乏端庄之美。 然而在我还是孩童时,从不曾静下心观赏月季。我更喜欢桃花,一到初春,它们总是抢先急匆匆地开了。 祖母会做刺绣。儿时,她也乐得教我这手艺。然而,我总是着急要绣花,毫不在意绣面。渐渐长大,这急躁的性格也未改变,哪怕月季在后山疏疏密密地开了,我也不愿多作
水汽朦朦胧胧,弥漫在苏州。这一年的黄梅雨季似乎格外漫长。 放暑假以来半月有余,阳光始终懒洋洋的,任凭雨水嬉戏奔走。人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里闲下来时,总会陷入思想放空的境地。于是,沉闷的雨天和不怎么欢快的我碰面,一起被拉进互联网的桎梏中去。一条条喧嚣的娱乐视频流过,挑起一时的愉悦,然而欢笑声消失后,精神世界又会陷入更深的孤独无措。又是一条视频划过,那是我记忆深处的一条古街——平江路。记忆里,它总伴
我的语文老师经常鼓励我认真写作。 语文老师有一次对我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是有‘米’的啊!你经历的那些事情就是你写作最佳的素材。”她教会了我写作首先要学会观察。过去,我经历过很多事,却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那是缘于我没有仔细观察。自那以后,我便处处留心,写作也有了一点点起色。 妈妈经常和我进行亲子阅读,我们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作家作品。在这种交流中,我又学会了思考与感悟人生。爸爸呢,他总是
我的姥爷是个奇怪的人。 我们一家三口和姥姥、姥爷住在一起,姥姥是个亲切爱笑的人,姥爷却不然。他的嘴总是紧紧地抿着,似乎天生如此。每天除了吃饭时间,我几乎看不见他。他的房门紧关着,不怎么对外开放——就像他的内心一样。 他不太说话,有时一天也不说一句,似乎声音被他那巴掌大的、廉价的、日夜响个不停的收音机取代了。他就是那样沉默着,孤独着,像旷野中一匹失意的老马。只有说起他的母亲时,他才滔滔不绝,哑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似微尘。时光的长河漫漫,我不过是其中渺小的一点,然而穿过时间,唯有隐藏于老旧物件中的她的光辉,像漫过山岭的阳光,将我包裹进温柔与暖意之中。 那日摆弄起外婆留下的梳妆匣子,轻启的一瞬,金色的阳光斜斜地照过来,于是空气中弥漫的细小尘埃,就和光线中飘散的木屑一同飞扬起来,在暖光照射下无处遁形,于一方小天地中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我轻轻捧起里面断了齿的木梳,齿上缠有祖孙二
闲时翻动相册,我偶然寻得一张照片。那四四方方的小格子塞得满满的,是黄皮肤的我与一众非洲黑皮肤男孩儿吃惊而激动的笑脸,却再也塞不下扑面而来的如火热情。 风起长林,光影斑驳。我向窗外望去——当年南非的天空恰如今朝般晴朗可喜。 那年,我八岁。暑假出游,行至南非好望角畔的桌山。当饱览了山顶刀劈斧凿般的绝美景观,准备打道回府时,我们偶遇一群外出考察的小学生。他们吵嚷着,笑闹着,睁大了乌溜溜的双眼,打量着
小草分泌出梦的细胞,努力地长出血肉。 ——题记 我是一棵草,一棵普通的小草。长在缝隙里,随风飘摇,不知晓什么是梦和远方。 晚风拂过,带动我身姿摇曳,夕阳西下,鸟鸣阵阵,我舒展身体,尽情享受着这为数不多的温暖。我生长于一个荒芜平原上的碎石缝中,这里土地贫瘠、降水稀少,连灿烂的阳光都是不敢奢求的。我枯黄矮小,但依然坚强地活了下来,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现状后,我便安享“草生”。然而,没有追求的生活有
我家院里有棵树,树上有个鸟巢,巢里有只鸟儿,探头探脑地,时不时扑棱着翅膀,像在等待展翅搏击长空的时机。树蓊蓊郁郁的,静立着,粗壮的树枝托起了鸟儿的家。 夏天的夜晚是燥热的。草丛中每一阵蝉鸣、蝈蝈的叫声都在撩拨着我的心弦,而我被母亲“囚禁”在这牢笼般的房间里,仿佛吸进的每一缕空气都是苦的,呼出的空气也都在为我无声地呐喊。最终,我还是按捺不住自己爱好漫游天际的心,偷偷想:“反正我作业也写完了,偷溜出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耳边回响着诗人们的吟咏,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轮明月。同时,也浮现出家的影子。 在夜幕笼罩大地时,奶奶总会抱怨这一天过得如此快,厌烦夜晚的寂静无声。我却欢喜地跑上楼顶,观赏清雅端庄的月亮。皎洁的月光像“夜的钢琴曲”,唯美又宁静。 月亮只有一个,可每晚的月亮却大有不同。当我跑上阳台,抬头望着仿佛会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