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有继承性的。文言和现代语,有差异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差异的一面,我们容易觉察得到;相通的一面,我们常常觉察不到,因为既是相通的,无论是词汇或者语法,我们就把它当作现代语看待了。事实上,拿一些现代白话著作来检查一下,古今相通的东西总有很多,除此而外,我们还能清楚地感觉到是文言成分的东西也会时常碰见。当然,“文言”是个笼统的字眼,其中有些跟现代语的距离的确很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里所说的“
(摘要讨论语文跨学科学习边界划分应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国家正式课程文件为基本依据,兼顾学校课程实施的现实条件。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总课时量、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特质,以及支持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条件性课程资源等,是跨学科学习活动划界的基本维度。但是,作为语文课程有机组成部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边界划分是相对的,若要通过边界划分将各学习任务群截然分开,既无可能,也没必要。
【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主张学科立场,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学科立场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主要源于对综合性学习的因袭,在认识上是因重语文而轻教学所致。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将语文跨学科学习自觉置于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视域之下,从语文“诗意的栖居”中走出来,全面吸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果,并在认识上重新澄明,在实践样态上自觉夯实,在保障上系统规划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学科立场。
【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最大的特点是跨而有界、主次有别,以语文学科为“体”,以其他学科为"用”。它作为撬动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杠杆,需要以语文学科实践为支点,以“教学做合一”和“教学评一致”为原则。本文基于此设计了“四环节八步骤”实施程序,即主题确定环节(体察生活情境、确定学习主题),计划制订环节(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活动流程),问题解决环节(执行规划方案、即时校准调整),总结反思环节(反思复盘活动、形成学习闭环),并阐释了语文跨学科学习设计主题选择、目标确定和评价工具开发的策略。
【摘要通过对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24年度转载论文的统计与分析,初中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语文课程变革的学理审思、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语文教学范式的转型、写作教学的审思与实践、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的理解与使用、语文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语文思维的多元培育等方面。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研究重点方向为:重大主题教育内容分析与实施、语文新课标关键概念及内容解读、修订版统编语文教材的使用、语文课程内容建设、数智时代语文教与学的转变、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及科学化研究等。
【摘要语文阅读教育应高度重视建构良性阅读生活,将培养积极阅读者、“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作为重要目标。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以显性、可检测的阅读能力培养为重点,忽略学生阅读生活的建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亟须转变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勾连日常阅读,有效落实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以阅读方法优化阅读行为,引导学生建构良性阅读生活,做积极阅读者。
摘要文言文学习分为基础语义理解、必要内容(主题思想)理解、修辞阅读(文学性含义的体验)三个层次。文言语法知识是基础语义理解的重要学习内容。其中,文言虚词是文言语法知识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文言虚词,不能仅停留在语法知识学习(基础语义层面)上,还应延伸到修辞阅读中。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设计突出了“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体现了课标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新修订的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可以采用"以写促读"的逆向设计:首先围绕核心概念布置写作任务,共同评析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接着引导学生围绕阅读的核心任务学习组文,将阅读策略转化为写作策略;然后通过设计贴近生活的观察任务,来实现写作、升格动物作文的目标;最后整合动态评价机制与自我调节策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和发展动力。
【摘要】部分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不重视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缺少高阶思维能力的训练活动和教学评价,导致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围绕整本书阅读教学高阶思维评价的三个维度展开阐述,帮助教师厘清高阶思维教学评价的内涵。
【摘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我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也是百年语文教材中的经典选篇。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是一种独立物表的政治理想。该文之所以传唱千古,固然因其崇高的“忧乐观”,但更离不开对“忧乐观”的完美表达:独特语言使其口耳相传,深邃内容使其超越前贤,完美圆融使其意境悠远。
【摘要】《风景谈》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重点描绘了茅盾眼中的延安“风景”。在茅盾笔下,文本呈现出三重反差:优美诗意与荒凉贫瘠的反差、风景描绘与人物议论的反差、物欲之人与精神偶像的反差。在多重反差中,茅盾表达了自己的创作意图。
【摘要】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专题学习活动”在原教材"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上,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的原则,主要在丰富主题教育元素,优化序列、结构,提高活动设计水平三方面进行了修订,以落实新课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精神,突显“专题”的教育意义,开掘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价值。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值与占比稳中有升,试题文本呈现出文体样式趋于多样化、内容聚焦文化自信、题材多源于生活的基本特征,试题测评注重思维过程、鉴赏评价的考查,试题任务趋于综合化与情境化。面向未来,高考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应重视文本类型的丰富性,增强试题文本的信度,从而更好地提高命题质量,更高效地发挥选拔人才、引导基础语文教育的作用。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它要求语文试题命制既要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查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202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语文试卷的优点、创新点、存在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对命题策略与方法的探究中,为中考语文命题提供有益思考。
【摘要】本文围绕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寓言四则》,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需求,探讨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寓言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路径与策略。通过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则寓言的文本探究、情境模拟、语言实践,逐步实现寓言文本的德育价值的解码、迁移和内化。
【摘要为发掘《雷雨》在高中戏剧阅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特别是其在培养学生情感共鸣与批判思维方面的作用,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激烈的情感冲突、独特的自然现象以及丰富的主题意蕴,并提出高中戏剧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戏剧作品,进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特的思维能力。
【摘要】《敬业与乐业》虽然是梁启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一篇演讲词,却也体现出了超越时空的教学价值。本文旨在通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充分挖掘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使其成为学生语言建构、思维深化、文化理解和价值反思的生长点,从而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
我在本专栏第一期文章中提出“教师要围绕教学读书”的观点。围绕教学的书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本期我先来谈谈“直接类”的书,下一期谈“间接类"的书。直接的书有两类:解读课文的书和课例集,也包括单篇文章及课例。 “课文解读”与“文本解读”不完全相同。课文是文本的一部分,是特殊文本。“课文解读”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而“文本解读”则超越这个目的,含有非教学成分。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单篇课文体
【摘要现代汉语量词词典不仅需要详细描写量词的基本句法表现,还需要精准阐释量词的义位选择及其组合方式。《汉语量词详解与溯源词典》在共时层面基于不同义项构建了一个量词用法描写框架,强调义项切分与用法的层次性和学习性;在历时层面明确了量词语义演变的源流和脉络,提供了新的释义角度和方法;同时通过综合分析近义量词与名词/动词的选择、搭配,揭示了量词教学与研究中的常见偏误。该词典为融媒时代量词学习词典的多模态呈现和语义演变图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语文学科作为核心基础学科,其课程教学改革始终是教育发展的重点与难点。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不断迭代,引领着语文教学更加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突出学科育人功能,也推动教学方式与评价机制实现新的突破与创新。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应该看到,诸多一线教师逐渐迷失在变革中,找不到教学的方向。因此,对于教学改革本质的梳理和对教学创新路径的指导迫在眉睫。科学出版社于202
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同时,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也进一步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树人”目标体系,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优化学习任务设计,构建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路径。
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其价值不仅在于突破传统碎片化阅读的局限,也标志着语文教育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深层转向。这一转向源于对传统教学范式的双重反思:其一,对碎片化阅读的批判—割裂的文本解读消解了经典作品的整体性与文化意蕴;其二,对功利化教学的扬弃—以应试为导向的训练模式异化了阅读的本质价值。而当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片面化导读”“应试化训练”“单一化评价”等问题,并没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四大维度也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价值坐标。在此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从理论概念转化为教学实践,成为学界与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 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以“生命课堂”为基点,构建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范式,为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提供了
——评《“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革新—的探索与实践》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无疑是一个高频且重要的关键词。它引领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探索与实践。由和合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革新——的探索与实践》一书不仅是对市西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全面总结,更为广大高中学校在“双新”背景下推进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市西中学作为老牌的重点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这一背景下,阅读和写作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途径,重要性日益凸显。阅读理解能力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数字化时代,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提升个人素质的
“美国梦”作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内涵和外延在历史上不断演变。幽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教授的《美国梦视域下幽默小说的历史书写》一书,从美国梦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幽默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发展及其与历史的互动。 作者在书中指出,美国梦是美国幽默小说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幽默小说通过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美国梦的变迁过程。在殖民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叙事,后现代的人文学界群星璀璨。但文化和社会的潜在危机并未解除,世界的动荡与分裂仍在加剧;人类对共同体的呼唤此起彼伏,但寻求共同意志的共同体与寻求独异性的个体之间的对峙愈发强烈。以保罗·维利里奥、阿兰·巴迪欧、让一吕克·南希和雅克·朗西埃为首的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后现代以来共同体何以可能”的问题,建构各自的审美政治理论,从感觉的角度问诊时代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