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呢?我认为应该明确,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掌握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从最简单的技能学起,扎扎实实地下功夫。掌握语文这个工具也不能例外。同时,我国语文教学有悠久的传统,方块汉字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必须吸取我国传统的经验,按照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教学。 有人说:“为了加强基本训练,多给学生讲一些语文知识有什么不好呢?
【摘要】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基础又在于汉字。汉字一字一个音节,与汉语中的语素形成高度对应的关系,而语素是汉语最小的表意单位。由语素到词,由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语素居于最基础的地位,也就使得汉字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再加上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其形义关系非常密切,在汉语的发展和应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就使得汉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汉字的构形特点,充分发挥关键汉字的“字眼”作用,做到以字别字、以字解词、以字辨义、以字联义、以字析句、以字带篇,可以深化学生对汉字构形规律、汉字与汉语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整体提升语文教学的效度和质量。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运用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教材修订中重视语言知识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基础作用,以长期被语文教育实践反复检验的语言知识内容为主体,适当吸纳新知识,优化调整;以多种方式呈现语言知识,体现教材语言知识的结构化,注重语言知识在语文实践中的动态运用,突显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要】语言积累与梳理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要求,旨在改变以往死记硬背语言知识的学习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在运用中学习。落实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语言学习任务群,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探索语言文字运用规律,进而生成语感,提升自己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根据语文学科特质及课程标准的要求,“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语文学习中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针对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以语感为基础落实体系化的语言积累与梳理,以语理为支撑归纳结构化的语言规律与策略,以语用为目的实践情境化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进而推动本学习任务群扎实开展,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摘要】读者意识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厘清“读者”的内涵是讨论读者意识的前提。目前我国写作教学中强调的“读者”和传播学体系中狭义上的“读者”相近,均为唯实主义取向。唯实主义取向下的“读者”直接影响了写作教学的深度发展。审视我国写作教学发展的历史语境,受制于工具论和普及教育的时代诉求,读者意识难以满足核心素养时代需要的写作能力。
【摘要】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方式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依据安德森知识分类理论,《经典常谈》的教学内容应侧重梳理经典的基本知识、关联概念、结构图谱等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明晰《经典常谈》所独有的“述学体”“闲话风”“学术味”等程序性知识,习得选择性阅读、贯通性阅读、拓展性阅读等学术著作阅读的策略性知识,从而带领学生走进经典,建构整本书阅读方法,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若干史传类文本。相比于传统的史传文教学,“三新”背景下的史传文教学更突出思辨性和文化性,强调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作品,要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本文以《屈原列传》《苏武传》联读教学为例,以“传主—史家—读者”为思辨性阅读的三个维度,对历史人物形象及其文化意蕴和文化价值进行审视、考察、断言,以此探索史传文思辨性阅读的共性化策略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个性化路径。
【摘要】写作思维是隐藏在写作行为背后的思维运作机制,是操控写作行为的本质性力量。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不应聚焦于写作行为结果,而应将思维训练作为教学的核心。思维导向下的写作教学需要从多个维度系统实施:依据表里关系,厘清教学内容;依据思维可视原理,采取有效策略;依据思维发展需求,优化评价体系。
一、“我”的白鸽,“我”的世界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一起,走进一个美丽温馨的世界。来,读课文标题。 生(齐读):我的白鸽。 师:同学们阅读了这篇文章,说说这篇文章写到了几只白鸽。 生(齐):四只白鸽。 师:这四只白鸽是什么关系呢? 生(杂):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师:那这篇文章为什么不叫作《四只白鸽》或者《两代白鸽》,而是《我的白鸽》呢?(生思
肖培东老师的课看似松散闲淡,实则紧凑细密;看似轻盈缓慢,实则沉实快捷;看似绵软低回,实则刚正高扬;看似浅易显豁,实则由浅入深、别有洞天。他以文本为依托、以学习为中心、以成长为原则,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中不露痕迹地使用了许多技巧。 如果只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肖老师的课堂特色和教学艺术,那就是由浅入深。这种由浅入深的教学艺术是如何实现的呢?笔者认为,闪回、层进和入出,作为其精湛教学艺术的三个重要方面,共
【摘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咏雪》发现,两文看似无关,实则意脉相连,它们一起反映了汉末到东晋这段时期清晰的时风和家教变化:从胸怀天下到但求家族势力的延续,从教授经义到但求文义。这种变迁的背后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折射出汉代以经学思想为特征的价值观的坍塌和“文”的自觉等,深入探究其原因,对正确理解文章大有裨益。
【摘要】刘绍棠作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深受中国北方乡村文化的滋养,大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尤其关注北方乡村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变迁,因此也展现出对京东地区乡土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深厚情感。在《蒲柳人家》中,他透过质朴的笔触与细腻的叙述,将北方乡村的景致、人情与日常展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体验。本文由课文《蒲柳人家(节选)》入手,旨在通过探讨文中自然景观、日常生活、方言土语和观念习俗的多重表达,揭示文中对于乡土世界的构建,以期能够增进读者对乡土文学的理解,以及对其独特魅力的感悟。
【摘要】思辨性写作,即以理性分析与价值判断为指向的写作类型。高考思辨性作文命题,可根据命题的客观历史与思维训练的实际需要,分为事件类、现象类、隐喻类、断言类等。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事件类的分析,重点在于总体与要素的辨析;现象类的分析,重点则是共性规律与个性差异的辨析;隐喻类的分析,重点在于相通性与相异性的辨析;断言类的分析,重点则是合理性与适用性的辨析。写作中的思辨训练,可以事件类为基础,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开展。思辨性写作的分析路径,也适用于相应的阅读分析。
【摘要】本文以2024年江苏省部分地区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题为例,探究素养立意下语文综合性学习题的命制策略。在考查形式、常见主题、关键能力等方面,分析命题者如何引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以期为语文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摘要】本文结合叶圣陶的人生经历,在综合分析他关于阅读教学的专门论述、编写的阅读教学教材及其阅读教学普及书籍和往来书信的基础上,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论述了叶圣陶的阅读教学思想。其阅读教学思想包括生成动力、实践逻辑、精神内涵三个部分。生成动力是对语文阅读教学发展问题的思虑,实践逻辑是在问题化解中形成具有实践特色的阅读教学思想,精神内涵是在阅读教学思想建构过程中所呈现的创新传承品质。
【摘要】“语文跨学科学习”是语文教育的传统。它是有边界的,即以语文学习目标为圆心、以课文内容为半径画出的“圆”;依据课文,不超出课文,目的在于更好地学习课文;不能上成非语文课。“跨学科学习”和“语文跨学科学习”不是一回事,不能混淆。要维护、坚守语文阵地,使之更加完备、科学,防止非语文学科的行为来稀释语文的浓度。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知识性读物类文本的占比并不大,它们常处于被忽视状态,对文本深层内涵的挖掘有所缺乏。本文认为,寻找关联点可以作为知识性读物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新路径,即从文类、内容和价值出发,构建文本的深度关联,挖掘文本的阅读价值,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体验性学习活动链”强调学生体验“亲历—反思—抽象—检验”的学习过程,符合课改倡导的自主学习理念。本文在分析当前高中语文阅读课堂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一线教学经验,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为例,尝试从“体验性学习活动链”这一新的学习方式出发,探寻将课程改革理念转化为教师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
【摘要】高中学生对于小说人物和主旨的理解往往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惯性思维,习惯对人物“贴标签”。如何突破这种惯性理解,让学生真正能够感知小说人物和主旨的深刻性是语文教师要攻克的难题。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课堂上有效运用“假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考讨论,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从而引发学生对小说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形成稳定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如何在这一阶段构建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语文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严华银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出版的《语文教育:原点与初心》一书,为这一问题的探索提供了路径。该书通过深刻剖析当前语文教育中的普遍问题和热点话题,从十个不同维度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诸多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语文教学已经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如何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方案,以及如何通过优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由黄丽玉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22 年出版的《初中语文教学知与行》一书,从“知”与“行”两个层面,展开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强调语文学科在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在语言运用、文化传承、思维发展、审美创造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成为焦点问题。海峡文艺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核心素养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一书,基于对高中语文教学发展现状与核心问题的剖析,不仅从理论上对核心素养作出了深度解读,还通过丰富的教学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指引下,语文教学逐步从“知识为本”向“素养为本”转型。大单元整体教学为实现这一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大单元整体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通过主题设计贯穿各个单元,旨在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深度学习能力。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22年出版的《深度学习理念下大单元教学(初中语文)》一书,正是立足于义务教育新课标,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对初中语文大单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的颁布实施,为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解析》一书正是由此出发,通过对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提出了多种创新且实用的教学策略。书中展示的丰富而翔实的教学案例,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教学范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鲜活的课堂反思与点评,帮助教师深刻把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一趋势也要求教育管理者在新形势下不断更新观念,优化管理策略,以应对来自社会、科技、经济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体系诚然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不仅包括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还涉及教育理念、管理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 年出版的《教育教学管理》一书,正是基于对我国教育发展现状、趋势的分析与把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融合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强调不同文化、不同学科、不同教育形式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由彭霞光、杨希洁、冯雅静等编著,华夏出版社2023 年出版的《融合教育学校教学与管理》一书,主要通过实际案例,全面介绍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实践方
文化负载词作为承载着各民族文化差异与特色的语言载体,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用以表现不同区域、民族或国家的语言风格或价值理念。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科学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帮助人们开展跨文化交流,成为现代翻译学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旨在以《废都》西译本为对象,分析其中的文化负载词西译策略,归纳出适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西译的一般规律。 《废都》是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