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期,传统的教育模式、师生关系、育人目标等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不断更新。虽然中小学生依然重视班主任的态度和意见,但是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之所以在意班主任是否“认可”自己,不再是因为班主任这一身份拥有“沟通联系”“奖惩评优”的权力,而是因为班主任自身具备的“情感共鸣”“团队引领”“创新实践”的能力。学生对班主任少了一份“畏惧”,取而代之的是“信任”“喜爱”和
【摘 要】面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常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而难以落实。脑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器官,而教育就是在塑造学生的大脑。从脑科学视角探索人类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可以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强调的综合学习:学习既是认知与非认知活动的综合,也需全脑综合协同。基于此,教师可通过建立学生与学习内容的积极情绪联系、多样化呈现学习内容以及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等方式,在实践中有
【摘 要】在AI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的背景下,中小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技术与自主学习深度融合带来三大新变化:学习节奏精准化、问题解决即时化和学习体验可视化。通过“AI侦察兵”“双师制”和“智能小管家”等模式,可以实现自主学习的个性化与精准化。同时,AI应用面临挑战,如工具依赖与思维惰化、数据采集与隐私伦理矛盾、算法偏见与教育公平悖论,需要建立包括人机协同分级干预、隐私分
【摘 要】 朱光潜提倡教师要在做人与治学两方面进行终身探究。做人与治学贯穿于教师的使命职责、角色担当和治学修炼过程中。教师的使命职责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公众心,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塑造具有独立创造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人。教师的角色担当是要做学生情感上的陪伴者、人格上的熏陶者、学业上的启发者和科研中的引路人。教师的治学修炼表现为,教师要做科学研究,要留学进修和终身提高。朱光潜的教师观蕴含理性精神和生
编者按: 班主任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班主任的角色和职责也在不断演变。班主任既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榜样,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学习导师、纪律管理员、“心理医生”,还要充当学生和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代言人”。这对班主任的胜任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班主
【摘 要】班主任是教学基层的“全能战士”,必须无所不能,但偏偏这一岗位往往由最缺少经验的青年教师担任,这便造成了班主任的工作胜任力不足的问题。班主任的工作重心在于班级管理,而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胜任力,关键不在于全面提升班主任各方面的能力,而是要让他们集中精力扮演好各种关系的协调员的角色。这需要班主任教师加强对优秀经验和先进理念的学习,并自觉将其转化到实践工作当中,积极主动地
【摘 要】 本文分析了班主任胜任力提升的两个本源性问题:一是明确学生发展与班主任个人发展的优先级,提倡班主任工作应将学生发展置于首位,构建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以规避功利导向等负面影响;二是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对班主任胜任力的基础性意义,以适配我国现行育人制度和学生基础诉求。文章从常人易忽视的角度切入,为提升班主任胜任力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推动班主任工作回归育人本位,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
【摘 要】 沟通力是班主任履职的核心能力。本文聚焦基础教育一线的真实教育场景,深入剖析班主任在与学生开展思想交流、与家长进行家校合作、与科任教师开展教学配合等环节中常遭遇的现实难题。借助具体鲜活的教育案例,搭配可应用的实践方法,系统梳理班主任提升协调沟通能力的可行路径,精准洞察各方需求,用真诚与智慧搭建信任桥梁,形成教育合力。 【关键词】班主任 协调沟通 班级管理 家校合作 师生互动 在班主任
【摘 要】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G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经验驱动的初中班级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精准育人的需求。本文基于初中班主任的实践经验,聚焦班会活动、学情分析、家校沟通及心理健康教育这四个具体的班主任工作内容,具体阐述如何通过GAI工具实现班级管理从经验驱动向GAI赋能的转型。实践表明,GAI能增强班主任对学情洞察的精准性、事务处理的效率、教育实践的创意,但GAI生成的
【摘 要】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视角出发,以中国古代教育智慧为镜鉴,深入剖析班主任胜任力提升面临的理念滞后、能力短板、沟通障碍等困境,提出以教育情怀为根基、专业能力为本、沟通协调为桥梁的进阶策略。通过史料佐证与现代案例结合的方式,明确“历史+现实”的培训学习和“实践—反思—迭代”的实施路径,并辅以可操作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班主任 胜任力 专业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班主任胜任力是班主任在
【摘 要】“真实性在场”是课标对思想政治课提出的要求,启发了“以‘真课’育‘真人’”教学主张的形成。追本溯源,该主张来自从“表演式课堂”到“真实性价值”追问的思想觉醒,来自从“真实性素材”到“本真性育人”探索的实践突破,来自从“寻根性实践”到“系统性模式”建构的内涵澄明,来自从“自主化探索”到“群体性演绎”升华推广的理论丰盈。这一主张形成的过程,是“真课”打造的过程,也是对“真人”逐步培养的过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思想政治课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这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指明了新方向,凸显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常存在以下问题:课时教学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难以建立逻辑关联;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激发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思想政治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将思想政治课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真实的价值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徐霞老师的《以“真课”育“真人”—从“我的课堂故事”到“我的教学主张”》与朱秋红老师的《真实问题驱动下高中思想政治“真课”的构建—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
【摘 要】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技术作为实践的重要保障,深度嵌入劳动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直接体验中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新劳动教育背景下,技术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劳动中的技能淬炼,更要关注技术对于发展学生劳动素养的积极作用。针对当前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观念异化、应用弱化、价值窄化等问题,从目标引导、过程指导、评价督导等方面构建策略,可以发挥技术的独特育
【摘 要】针对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发言人数随着学段升高而逐渐降低的现象,四川省成都市金沙小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深挖走课工具的功能,研发金银话筒。通过搭建具象化的“倾听—表达—思辨”认知支架,重构课堂话语权分配机制,打造民主、开放、和谐的良好课堂生态。该工具有效促进师生关系从“权威—服从”向“平等—共创”转型,推动课堂生态从“重知识传输”向“重思维发展”转变。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摘 要】 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堂普遍存在的“活动形式化”与“思维浅表化”困境,我们深入探索了指向学科高阶思维发展的活动型课堂构建路径,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感悟—明理—导行”三阶思维发展模型的核心构建策略。首先,以贴近生活的低起点话题或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感悟)。其次,将情境素材转化为深度情境活动与任务,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价值辨析(明理)。最后,设计迁移应用类活动,引
【摘 要】安徽省合肥市依托智慧课堂建设,积极围绕核心素养探索教学与评价创新,突出强调教、学、评的三维整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破解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偏离、评价实施模糊、教学评分离等问题,实现三者逻辑统一,助力教师开展针对性的创新教学实践,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和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高效课堂 设计策略 实施流程 “教—学—评”一致性的高效课堂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强调学科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育人为本。实现学科育人功能,需要超越传统孤立教学的逻辑,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本文在分析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所在的基础上,介绍了自然单元整合型、内容整合型两种单元整体教学的类型,并详细探讨了“聚点”“穿线”“布面”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借鉴。 【关键词】单元整体教学 小学数学 价值 类型 实践路
【摘 要】“研究型”教师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能力,能够主动学习和更新知识结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并积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促进学生成长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成为“研究型”教师,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深化的需求。本文深入探讨“研究型”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系统阐述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分析
【摘 要】校本研修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关键路径。针对当下校本研修仍存在“形式化输入—浅层化接收—象征性输出”的无意义闭环现象,本文借鉴意义建构理论,结合教师研修需求,从研修目标、内容处理、过程设计及评价导向四个维度的意义化,探讨如何通过激活教师认知加工机制,实现从“知识传递”到“智慧生成”的研修转型,为提升校本研修的实效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意义建构 校本研修 设计与实施 随着基础教育改
【摘 要】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教育叙事作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实践经验,从感知与内化、反思与转化、生成与外化三个维度,深入探究教育叙事促进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路径,旨在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实践性知识 教育叙事 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不仅影响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幼儿园课程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课程建设成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园所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本质由“学科知识”到“经验活动”的变化,促使课程样态由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也对幼儿园教师的课程素养提出新的挑战。教师以叙事者的身份,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对于园本课程实践过程的理解、反思与改变,促使各种教育经验转化为具有现实意义或可操作的方法,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重构经验,
【摘 要】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幼小衔接是该问题的高发阶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中防止小学化的立法条目为切入点,结合实践案例,从课程重构、协同机制、教师发展三个维度,分析依法破解衔接断层、杜绝知识超前灌输的有效路径。研究表明,以“儿童本位”为核心,通过游戏化课程设计、家园校协同共育、跨学段专业研修等方式,能够构建符合法律精神的衔接生态,实现幼儿从学前到小学的自然过
【摘 要】幼儿深度学习是一种有效提升幼儿学习质量和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项目式学习是实现幼儿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之一。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立足幼儿生活经验,生成指向幼儿经验增长的驱动性问题;匹配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有意义的项目活动;回归幼儿主体的学习本真,激发幼儿大胆探索的热情;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把握作用,支持幼儿的学习走向深度。 【关键词】幼儿深度学习 项目式学习 支持策略 深度学习相较于
跨学科教学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1]跨学科教学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深入探讨其价值、问题与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初中数学教育的
数智时代,随着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为3~5年,传统教育模式的固有局限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而言,学科细分导致了知识的割裂,与此同时,校际、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更是呈现“金字塔”式分化,只有少数教师具备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学的能力。此外,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诊断与反馈,导致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教育亟须进行三
道德心理学家莱斯特等人将道德修养敏感性界定为,道德修养敏感性“承担着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是对情境中道德元素的察觉以及对各种可能行为如何影响当事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1]。具体到幼儿园场景中,幼儿教师师德修养敏感性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的道德、情感、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和成长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2]。这种敏感性体现在教师能够敏锐地察觉幼儿的内心世界、情感变化以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重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落地要遵循系统观念,即不能零散推进,而应从发展理念、资源供给、教育应用等多方面整体布局、系统推动。 2021年9月,深圳市云端学校作为深圳市教育局直属的实体学校正式成立,并依托数字化资源,与全市其他入驻学校组成云端学校共同体。面对深圳特区适龄学生上学压力大、特区内教育资源不均衡、校间差距显著等现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奠基性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创新路径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基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从目标聚焦、分层支架、嵌入评价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本文以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Unit 5 Old toys Part A 中的Let’ s talk对
1981年报上公布,姜以宏被任命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副校长,当时是比较年轻的重点大学的校领导。姜以宏,江苏南菁中学49届毕业生,不就是我的同学吗?比我低一级,但在中学时没有太多交往,直到1982年南菁中学建校百年校庆时我们见了面。非常巧的是,1984年我国与苏联关系稍有松动,教育部组织了一个高等教育代表团访苏。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谢韬为团长、姜以宏为副团长,团员有时任教育部政策研
随着“双减”政策深入推进与高考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中小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与职业焦虑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指导的协同需求加速显现。笔者有幸赴澳大利亚进行为期20天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研修,通过聆听专题报告与实地访学,系统了解澳大利亚心理健康与生涯教育的协同机制与支持体系,强化本土改革的路径认知。作为协同治理与课程嵌入机制相对成熟的代表,澳大利亚在此方面的众多经验能为我们构建系统化、多元化
最近研读北京师范大学丁道勇与华东师范大学黄向阳合译的《教育的语言》一书,笔者不禁思考:这本由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所著的经典,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在笔者看来,作者本人在前言中的界定或可作为一个恰当的切入点。谢弗勒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本书旨在“用哲学的方法分析教育的语言,以澄清教育思想和教育论证的一般特征。”[1]前言1这也奠定了全书鲜明的分析教育哲学风格—逻辑缜密、概念清晰、语言质朴却直指根本,体现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