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之一。“和”是和谐、和平、祥和;“合”是聚合、合作、融合。 “和”与“合”二字连用,最早见于《管子》:“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意思是说,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结。 随着儒释道三教的圆融并存,和合作为一种文化在天台山生根、发芽,由此天台山也成为和合文化的发祥地。 本期视点以在浙江天台举行的20
和合作为一种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最为本质的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解决自我存在、社会发展等问题时所具有的圆融通达的智慧。由此,中华文明在豁达开放、兼容并蓄的胸襟之下,生生不息,传承至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和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被广泛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和合:独特的文化形态 所有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经过不断冲刷沉淀的,有一些因子是必然被抛弃的,或者是
和合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代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近几年来,各地都在重新梳理、研究和合文化,以此来更好地弘扬、传播和合精神,服务社会。 在浙江台州,《台州市“和合圣地”建设行动纲要》将和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到2030年,和合文化将根植于台州,与城市深入融合,其传播力、影响力将更加广泛深远,让台州真正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标志地、传播地、示范地,成为享誉中外的“和合圣地”。 和合
一位非洲友人曾经说过,和合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在非洲不少地方广为流传,弘扬光大。而把和合文化带到非洲的正是一个师范类的高校——浙江师范大学。 浙师大于1996年开始与非洲结缘,二十六年的深厚情谊,见证了和合文化在非洲的开花结果。如今,浙师大由于深耕非洲研究,已逐渐成为中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学术高地、非洲事务咨询的重要智库、涉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对非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三大平台推动中
又是一年的丰收之季,2022年和合文化全球论坛再次来到天台,这次大会主题是“和合文化与促进共同发展”。 所谓的和,指的是和平、和谐等概念;合,指的则是合作、联合之意。倡导和合文化的中外学者认为,将“和”与“合”两个单独的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独创的。学者们还认为,中华文明能持续发展五千年,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华文化的强大凝聚力、亲和力,而这些“力”都集中体现在和合文化上。和合文化
千年古港,遇见“海丝”。 9月28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重大考古发现在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公布。考古专家称,该遗址规模大、遗迹全、年代清晰、内涵丰富,是城市、港口、航道三位一体的完整体系,堪称海上丝绸之路的绝佳阐释,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重要节点。 一时间,温州沸腾,大家仿佛看到了千年前温州北埠的繁荣景象,以及温州人由此出发闯世界的场景。千年古港遗址,也揭开了海上丝
早晨起来推开窗,一阵桂香扑面而来。那便是杭州又到满城桂花飘香时。只可惜,今年的桂花季似乎转瞬即逝了。 桂花又名木樨、岩桂,系木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桂花在杭州已经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了,早在南宋时期,满觉陇已经种植大片桂花,形成了一定规模。《咸淳临安志》载:“桂,满觉陇独盛。”满觉陇的桂花可能与桂花作为杭州很多美食的配料有关,比如桂花糕、桂花酒、糖桂花,蜜汁藕片上撒的桂花,等等。 桂花是杭州的市
人物名片 全山石,中国著名油画家,2019年获第三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等。 秋日的杭城,天朗气清,钱塘江畔的全山石艺术中心格外热闹。当天,全山石老先生亲自策划的马玉如、高友林油画作品展开幕,给这个秋天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 这是难得一见的一场油画作品展,中国几代油画名家都来了。马玉如、高友林两位中国美院的老教授,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坚持油画民族化创作,却一直很低调,从不参加展览,是全老对油画
从目前已有的相关资料中考证,马可 · 波罗是元代时候来到中国,也来到了杭州。当时他与父亲和叔叔一起前往中国,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后与元朝的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在中国游历17年,到过许多城市,包括杭州。 马可 · 波罗是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最伟大旅行家,他究竟有没有来过中国、到过杭州?对这个曾在国际学术舞台上一直存有争议的话题,鲍志成根据自己30多年来长期苦心孤诣的研究,以严谨科学、考证有据
《水浒传》对杭宣古道独松关及古驿道上的独松岭有一段描述:“卢先锋自从去取独松关,那关两边,都是高山,只中间一条路。山上盖着关所,关边有一株大树,可高数十丈,望得诸处皆见。下面尽是丛丛杂杂松树——收入得董平、张清、周通三人尸骸,葬于关上。” 这段描写,涉及一场惨烈的独松关之战。说来话长,此处暂不展开,简单说,独松关守将是吴升、蒋印、卫亨。刚开始时南军连日下关交战,蒋印被林冲蛇矛刺伤,吴升不敢下关交
2022年的金秋,杭州,一个“看见敦煌”的展览吸引了很多人专程前来观看。人们感叹,能在千里之外的杭州看到如此精彩的敦煌艺术,是一种惊喜和意外。 这背后,蕴含着一位73岁老人大半生的心血、智慧和才华,也浓缩了他们这一代学人的坚守、奉献、责任、理想,甚至还有青春。 他就是谢成水,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从心灵的感应到二十年的践行 谢成水的话并不多,但一聊起敦煌却是兴奋的,他的双眼能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十六,金华磐安县玉山古茶场总是人声鼎沸,迎大旗、大凉伞、叠罗汉、亭阁花灯等各种民间艺术节目轮番登场。当地茶农从四面八方赶来,以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喜庆“春社”和“秋社”的到来。其中,最壮观、最震撼的当数迎大旗,“以竹为竿,下益以木,以绸为旗,方可十丈许,画以人物龙虎,其大者升之百余人”,这是整个庙会活动的代表项目。我曾多次观赏迎大旗的恢宏场景,粗大的旗杆、庞大的旗手队伍,以及
“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从它的城市名中就可以看出,义乌有着‘义’和‘孝’的精神。虽然以前土地贫瘠,但义乌人却有着‘鸡毛换糖’的勤劳品质。”当问及赵亮相对义乌的印象时,他说了这样一番话。寥寥数语中不难看出,这位已经在义乌生活了近20年的韩国人,俨然已经成了一名“义乌通”。 月是“故乡”明 赵亮相,英文名为CHO YANG SANG,是一名韩国商人。他2004年来义乌淘金,如今经营着一家名为“
杭州两位老市长白居易、苏东坡咏赞杭州余杭的诗赋,总能勾起我“以山水为庐,行读书之乐”的神思。白市长赋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苏市长诗云:“余杭自是山水窟”“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 时属季秋。我的手里捧着一杯茶。 茶汤温热而清新,就像此刻的心情。我亲手泡了这杯茶,茶叶和热水却不是自己的,是属于余杭径山一个名叫小古城村的村子的。靠近,驻足,定神,执行一场充满仪式感的冲泡,将世情百
小麦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古人在祭祀天地时就赋予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着丰收和财富。数百年前,聪慧的祖先就开始用麦秆进行艺术创作了,金华浦江的麦秆剪贴就是其中之一。 在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艺术传统中,往往涌现出卓越的民间艺术家。他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有着执着的情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麦秆剪贴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蒋云花就是这样一位在乡土中成长的民间艺术家。如今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