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强调,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毫不隐讳地指出教育存在体育等短板。实际上,许多家长和教师对体育运动存在认知偏差,认为学生的核心任务是文化课程学习,体育运动耽误时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我们有必要澄清体育运动与学生学习的关系。 学习是神经环路的接通或构建 有效学习是信息输入大脑并
繁重的教学任务、复杂的家校沟通、频繁的检查考核…教育一线的多重压力,让不少教师身心俱疲,甚至陷入职业倦怠。当教师长期处于疲惫、焦虑中,不仅个人的身心健康会受到影响,还可能让课堂失去活力、师生关系渐渐疏离。 其实,教师的快乐是教育的必需品,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守护身心健康。积极情绪能帮助教师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有效预防身心疾病。第二,提升工作效能。当教师学会应对压力、化解职业倦怠,便能以更清晰
多年前,我珍藏了一本于永正老师的签名书,扉页有一句话:“爱自己,爱生活,爱教育。"当时,我特别疑惑:人人景仰的特级教师,怎么把“爱自己"放在第一位?难道不应该把“爱教育”放在第一位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渐明白了那句话的深意:“爱自己”是“爱教育”的基础。于是,我尝试用多种方式滋养自己,做一名真正爱教育的老师。 实施“自我关怀计划”,变问题为课题 班里的小浩实在令人头疼:他没有规则意识,无视
清晨八点的校园,走廊里回荡着孩子们的读书声。我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讲台上堆着的作业本,深吸了一口气。这是无数个工作日的寻常开端,却藏着只有一线教师才懂的压力:既要上好课,又要处理突发事件;既要准备教研会,又要回复家长群里不断弹出的消息。当压力与责任交织,如何守住内心的平和,成了教师的重要课题。 从教多年,我渐渐摸索出“静·悦·释”三维自洽的调节方法,它帮助我在繁杂的工作中找到内心的平和。 静以修
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边,课间10分钟,我经常站在教学楼走廊远眺,任海风扑面而来,身边是学生在欢笑打闹,我的内心却平静放松。这是我从忙碌的“班主任”变回快乐的“我自己”的时刻。 认知重构 1.重新定义“好老师”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之一在于角色认知偏差。一个“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在传统观念中,“好老师”似乎被异化为全能的完美符号一必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多元期待,时刻保持情绪稳定,专业无
12年来,让我对讲台始终抱有热情的,不是什么宏大的教育理想,而是在琐碎日常里,慢慢学会的“找乐子”的本事。 快乐藏在具体的互动里 刚工作那几年,我总觉得快乐应该是轰轰烈烈的,比如学生考出好成绩,或者自己获得教学比赛大奖。可现实是,教育更多的是重复的日常: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开家长会直到第三年教七年级时,我才明白,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在具体的师生互动里。 那年我带的班里有个叫小宇的男
2021年,松滋“德育实践模式”入选教育部“全国德育工作典型案例”、湖北省教育厅德育典型案例;2022年,松滋市新江口街道“家校共育”模式获教育部通报表扬;2023年,松滋市“班主任职级制”改革被荆州市全域推广;连续5年(2019—2023年),松滋市多校获评“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 松滋教育的优秀成绩,有迹可循。 从2015年开始,松滋市就着手培养班主任领导力,以此撬动区域内整体教
湖北省第九届“新锐班主任”周雅雯所带班级,教室地面光可鉴人,图书角的书籍按编号整齐排列,连拖把、抹布都在卫生角的挂钩上"站”成了直线。“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孩子们的劳动素养很高、劳动能力很强。 当被问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时,周雅雯笑着说:“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教育即生活’,那生活的底色是什么呢?我认为应该是劳动。我常对孩子们说,系鞋带不是要求,是为了走路更稳;整理书包不是作业,是为了让书
“没兴趣!” 小花是这学期转到我们幼儿园的,和小伙伴交流非常少。一开始,我以为她刚到新环境,需要一些时间适应。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情况仍没有好转。 三月,户外游戏“农家乐”开始了,幼儿园逐渐热闹起来,烧烤店、奶茶店的“老板”忙着招呼“顾客”介绍新品;甜品店的小朋友忙着制作小蛋糕,边做边叫卖;送外卖的“小黄人"穿梭在各个店铺之间然而,热闹之余,小花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她没有参与游戏,而是执着地
如何让日常的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成为育人的有效途径?我校四(3)班班主任设计了一系列趣味活动,把原本枯燥的“跑圈"变成了孩子们乐于参与、收获成长的“练心"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爱上跑步,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室文化墙上贴满了苏炳添、全红婵等体育明星的照片和成长故事,让榜样力量随处可见。还精心策划了一节主题班会课,播放了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上打破亚洲纪录的视频
当晨雾还萦绕在绿谷农场的菜畦间,羊圈里的“咩咩”声已和孩子们的笑声撞了个满怀这片融合了种植与饲养的生态农场,正诠释着“生活即教育”的真谛。从最初的蓝图构思,到作物成熟后收获,孩子们全程主导种植项目,恰如一场贯穿“设计一耕耘一收获”的自然教育实践课。 当代幼儿教育强调“生活化课程”与“项目式学习”,我园依托地理优势,将绿谷农场打造成种养循环的探究场域:羊粪滋养着菜田,田间的作物又成为禽畜饲料,这种
开学初的班委改选后,新上任的纪律委员小杨意气风发,却在一周后垂头丧气地找我:“袁老师,为什么大家都不听我的?我说有人说话要扣分,他们就说我滥用权力”与此同时,学习委员小敏每天早读都手忙脚乱:既要领读,又要检查背诵,还要登记迟到人的名字,常常顾此失彼。这些现象折射出传统班干部管理中的痛点:赋权模糊导致权责不清,效能低下。如何让班干部真正成为班级的“小当家”?经过实践探索,一套以“权限卡”为核心的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项目组开展基于“微德育”的小幼衔接儿童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研究,通过“微场域、微课程、微清单、微活动、微评价"五策略有效提升小幼衔接期儿童核心素养。 “微德育”是一种注重细节和实践的教育理念.它将德
编者按:我们常说的固执,一般指的是明知决定错误仍一意孤行,抗拒他人的合理意见。学生固执心理的行为表现主要是对他人的任何劝说都置若罔闻,一味坚持己见。导致学生固执的心理因素有很多,如自我中心、认知偏差、极端化思维等。学生出现固执行为时,若得不到正确引导,就会对心理健康产生潜在威胁,出现情绪失控、社交矛盾、思维僵化等问题。教师要温和而智慧地引导学生放弃固执,去迎接更多的成长可能。 那个追着“公平”跑
在班级管理中,面对固执的学生,我们常常感到无力:他们坚守己见,拒绝改变,无论我们如何引导,似乎都难以撼动其内心的“堡垒”。然而,多年的班主任实践让我逐渐明白一固执本身并非缺点,它或许是尚未被雕琢的坚韧品质,是一股亟待被理解与引导的强大内在力量。当这种特质出现在自我要求极高、情绪敏感的孩子身上时,更需要我们以专业和智慧温柔引导。 固执解读:完美主义者的脆弱铠甲 一年级的小雅各方面表现优异,对自己
陷入固执状态的学生,就像被“茧房"束缚一样,他们执意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对他人的合理建议充耳不闻。长此以往,不仅会引发人际矛盾,导致思维僵化,还容易让情绪失控。作为一线心理老师,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固执“茧房”,培育心理弹性,让他们既能坚守自我价值,又能接纳多元视角,拥抱更广阔的成长空间。 人物白描:“轴”小子小泽 小泽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同学眼中他“油盐不进”。课堂上,因一道数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经常遇到班主任转介过来的固执、倔强的学生:他们坚持自己的判断,对师长的劝说充耳不闻,在集体活动中因坚持己见与同伴冲突不断,甚至在明显可见的错误面前依然“一条道走到黑”。这种过度固执的行为,不同于坚守原则的执着,它像一层坚硬的外壳,既隔绝了外界的合理建议,又阻碍了自身成长。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学生固执心理的引导策略。 案例再现 高一的小宇,是师生眼中典型的“固执派”。数学
“杨老师,小宇上课总在讲话,不管是好好说还是批评,怎么教育都没用,非常固执。这孩子还总跟同学闹矛盾,说别人看他的眼神不友善,一言不合就动拳头,我是怎么劝都不听啊!”一位四年级班主任语气急促地倾诉着。我印象中的小宇外向直接,似乎很有自己的想法。与小宇谈话时,他经常会梗着脖子甩出一句:“有本事你来过我的人生!” 面对他人意见,小宇“油盐不进”,让人束手无策。进一步了解小宇的成长经历后,我发现这份看似
新学期的社团活动课上,我注意到娜娜总是刻意将手臂藏在长袖衣衫下。一次偶然的机会,娜娜俯身捡笔的时候,我看到了娜娜手臂上细密的红色划痕。那些新旧交替的伤痕如同标点符号,在苍白的皮肤上书写着不为人知的痛苦。课后单独交流时,娜娜低声说:“我觉得自己毫无价值。” 我深人了解娜娜的家庭环境后发现,她的生命叙事长期处于被解构状态。父母将她对专业美术用品的渴望简单归结为“攀比心理”。当娜娜拿着获奖的绘画作品与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学校需要肩负起组织、协调、共建的责任,以创新、有效的方式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庭需要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对话教师、孩子,落实协同育人理念;社会需要营造合理环境,让学生、家长、教师能够在实践活动中达成协同育人自标。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探索了“ 1+N′′ 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并进行了大量实践。 "1+N"菜单式家长学校 学校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往往起主导作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第
开学第二周家访,我坐在小睿家的沙发上,看着茶几上散落的数学试卷,试卷上的分数显得格外扎眼。“他爸昨晚把卷子摔在地上,现在俩人还僵着呢。”小睿妈妈眼圈泛红,“其实,我们知道孩子努力了,但话到嘴边就成了‘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这样的场景班主任见得太多了。在我对36个班级的匿名调查中, 83% 的亲子冲突源于“说不明白”:家长觉得孩子“油盐不进”,孩子抱怨家长“不懂装懂”。沟通,这座亲子关系的桥梁,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女儿的交流极不顺畅,无论我说什么她都会反驳。 “你要坐端正,这样对视力有好处。” “难道我没有坐端正吗?你说说怎样才叫端正?” “说话最好多用陈述句,少用反问句。” “你和妈妈说话不也常常是这样吗?为什么只要求我呢?” 我从来不以培养“听话的孩子”为目的,但女儿不听话了,我感到无奈又难过。我知道,这是青春期初期的叛逆。 有一天,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咀嚼女儿无礼、蛮横的言行,
夏光清 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开学前几天,小涵的妈妈发现女儿不对劲。平时挺开朗的孩子吃完饭就蔫蔫地趴在书
语文课上,我正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挑山工》。我提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 这时候,我发现小轩在把玩修正带,一股烦躁涌上心头:明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他却在开小差!我忍不住严厉批评了他,他听了以后停止了把玩,但手里仍然握着修正带。这一幕彻底点燃了我的怒火,我下意识地伸手一挥,修正带掉在地上,零件散了一地。 小轩惊愕地抬起头,教室也安静下来。看着他手足无措的样子,我的心猛地一颤
刚接手四(8)班时,我十分头疼。课堂纪律差,学生学习习惯有待提高,队伍站得歪歪扭扭。我心里直打鼓:这样一盘散沙似的班级,到底该怎么带? 学校篮球赛即将举行,班里的男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一有时间就去训练。看着他们认真的样子,我觉得或许能借这次比赛,让班级有点变化。 比赛那天,第一场是隔壁班上场。我带着学生去观赛,现场气氛特别热烈。场上球员你争我抢,场下同学也“不甘示弱”。隔壁班的加油声整齐响亮,手花
第一次注意到小峰,是因为课桌上那些刺眼的红墨水划痕。他上课时总是低着头,课桌里飘出阵阵水果腐烂的酸味。他的父母在一场激烈的冲突后离婚了,一句“没人要的孩子”成了压在他心头的巨石。我知道,这个孩子心里的冰,需要用温暖慢慢融化。 第一颗“糖果”:填补缺失的情感 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我单独找来小峰,蹲下身,视线与他齐平,轻声说:“小峰,老师看到你有些不开心,能和老师说说吗?”他的拳头擦得死紧,指甲在
一个午后,我抱着教案推开教室的后门时,正撞见一个身影从窗户翻越而出一小默又逃课了。 这已经是小默这个月第3次逃课去网吧了,我办公室的抽屉里已经积攒了厚厚一擦检讨书,都是小默的。泛黄的纸页上,潦草的字迹一直在重复“我错了”,却始终没能换来真正的改变。我曾在深夜翻看过他的朋友圈,最新一条停留在两年前,配图是一张生日蛋糕,配文写着:“没人记得的13岁。” 那天傍晚,我在学校附近的网吧找到小默。当我喊
六月,阳光带着初夏的热情,尽情地泼洒在校园里。一到下午,热意更是无处可藏。教室的门窗虽然开着,但热气仿佛凝固了,只有头顶的风扇在吱吱呀呀搅动着沉闷。班上的孩子都已经换上了清凉的短袖,只有小宇还穿着春季的校服外套,还将拉链严严实实地拉到了最顶端。 趁着课间,我走到小宇身边,轻声问他:“小宇,今天有点热,你要不要把外套脱了?”他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迅速地低下头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惊慌,支支吾吾地说:“
当我第三次叩响讲台,并大声喊着“小浩,捡起你的语文书”时,后排那个蜷成虾米状的身影终于抬起头,乱蓬蓬的头发下露出一双乌沉沉的眼睛。小浩的左脚正踩在那本皱巴巴的语文书上,课本封面留下了半个泥脚印。教室里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有人在捂嘴偷笑,有人在窃窃私语。他不情不愿地捡起书随手放在课桌上,身体又蜷缩着靠着墙。 我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继续讲课。“请同学们默读《燕子》这篇课文,找一找文中的比喻句。”不一
微风拂过,带来远处玉兰花若有若无的清香。我漫步在跑道上,感受着脚下塑胶地面传来的微微弹性。远处此起彼伏的欢笑声,像一串串清脆的风铃,在空气中荡漾。 小雅扮演母鸡,张开双臂护着身后一串“小鸡”。她的马尾辫随着奔跑的动作上下摆动,像一面快乐的小旗。突然,她一个转身,阳光正好洒在她的脸上,我看见她露出两排整齐的小白牙,眼晴弯成了月牙。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童年最纯粹的模样,便忍不住举起相机,定格下这
沉浸式园本教研是幼儿园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将工作岗位前移、重心下移,连续深入到同一个班级或同一个教育场景,与教师一起开展现场研讨,为一线教师解决教育现场中的真问题、提供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鉴于此,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立足于本园实际,帮助教师发现实践中的真问题,推进教师深度探究、自主学习,使教师精准教研的能力不断提升。 抛开“统一命题”,寻找真问题 真问题是指在日常实践中
欢欢是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孩子,她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她喜欢角色扮演,今天是灰姑娘,明天是蝴蝶仙子,最近又迷上了冰雪女王。每天我都会问她:“欢欢,今天你又是什么角色呢?”她会告诉我:“今天我穿的白裙子,我是白雪公主。"“今天天气有点冷,所以我是冰雪女王。”…她还会根据自己的角色,创设不同的情境。 那天,孩子们开始一天的混龄游戏。轮胎区域,孩子们像往常一样玩着。欢欢带着另一个班的小男生过来了。欢
叙事行动研究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教育叙事既是一种故事表达方式,也为班主任提供了审视教育主体心智模式的载体。行动干预策略,表面上强调教育行动,实际上体现的是班主任认知方式的迭代与教育理念的落地。叙事和行动以螺旋的方式推进,助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 真实书写:教育叙事文本的书写策略 1.梳理“顽疾” 就班主任工作而言,“顽疾”是指班主任难以凭一己之力解决的问题。比如,高中生自我意识高度发展,
预制菜问题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您所在的班级微信群里,小铭家长发言指责学校供应预制菜给学生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担心影响学生健康。随后,这个话题引发部分家长跟帖、议论和批评。 作为班主任,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解码餐桌焦虑 当预制菜这一社会热点话题出现在班级微信群,当食堂的食品安全被家长摆上桌面讨论审视,当家长的焦虑与质疑以集体发声的形式呈现时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第一责任人”,其应对方式不仅关乎问
当小铭家长在微信群中对预制菜提出质疑时,食品安全就已经演变成了信任危机。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对的不仅仅是预制菜的争议,还关乎家校关系的核心命题一一如何在分歧中构建共识?如何在焦虑中重建信任?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判定预制菜是否安全,而是以何种态度守护孩子们的成长。 破局:共情·共知·共行 当预制菜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我们需超越简单的对错辩论,提出消除疑虑的沟通解决方案,让情绪有出口、让事实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