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进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是优化区域职教资源配置的关键路径。纵观我国东西部职教资源联动的演进状况,其历时性实践主要体现为政策驱动帮扶型、资源互补协作型、产教融合共建型三类模式。这三类模式又呈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生成不同的发展效果,深度影响区域间职教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发展效能。受发展阶段限制,当前各类行动仍存在较为突出的发展矛盾,包括政策依赖与发展动力问题、资源错位与合作质量问题、制度阻滞与行动效率问题等。为实现资源要素的精准对接,服务于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应从内部动力、资源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寻找优化路径,推进适宜模式发展及落后模式退场,进而实现区域职教资源的高质量联动。
[摘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产业学院应实现适应、目标达成、整合、模式维持四项关键功能。目前产业学院建设中存在产业迭代与人才供给的时空错配、高素质现代技术人才数量匮乏、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有结构性缺陷、文化认知差异下的校企共识断裂等问题。基于社会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新时代推进产业学院创新发展,需要建立动态人才培养调整机制,提升高职产业学院的适应性;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逐步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完善产业学院的运行规范,形成资源整合新格局;营造校企文化认同,构建价值共识体系。
[摘要]数字时代对传统乡村工匠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改革提出了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数字化转型能够更为精准地识别乡村产业体系与乡村工匠的技术定位,通过下沉数字技术资源促进手工技艺的积累与创新,进而以活态化传承乡土文化引领手工艺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代际脱嵌”“去技能化”“去地域化”的挑战仍然存在,具体表现为技术智能升级与乡村工匠技能滞后的结构矛盾、乡村工匠技能的非具身替代与实践场景的失真、传统技艺的失传与乡村产业体系乡土韧性的削弱。为此,高职院校应体现其在教育改革和创新中的突出地位,以数字化理念的树立打造具有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以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创设富有职业技术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搭建联通时间空间的综合场域。
[摘要]现场工程师学院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组织结构重构的产物,体现了职业教育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实践参与为核心”的育人模式转型。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通过构建“任务一协作一身份”三元逻辑分析框架,从组织理念、成员结构、运行机制与质量控制四个维度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场工程师学院的创建源于三重制度动因:一是回应现场工程师协同能力的系统性挑战,二是推动职业教育回归类型教育实践本位,三是通过制度供给促进教育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在运行机制上,现场工程师学院呈现出多元协同、任务驱动、过程评价等特征。在实践路径上,通过能动适应提升组织治理韧性,构建嵌入现场、协同育人、促进身份转化的能力生成机制,推动现场工程师学院成为支撑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适配性教育组织。
[摘要]美国社区学院在延续其传统使命的前提下独立开展学士学位项目已有三十余年,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仍在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等多方支持下平稳发展。基于组织生态学理论,从种群规模、密度、多样性等种群动态要素出发阐释社区学院学士学位项目的发展动态,探寻其特点与问题;从环境选择、组织合法化、生态位竞争、演化适应等要素出发,剖析其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协调支持机制、准入审核机制、差异化发展机制、校企合作与质量保障机制等,对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发展有启示作用。
[摘要]新加坡高度重视社区教育发展,将其作为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新加坡社区教育历经生存导向、效率导向、能力导向、价值导向四个阶段的发展,在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内涵、发展成效上均呈现出一些显著特征,为我国社区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借鉴。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应强化包容属性,促进社区教育融合发展;注重物质与精神双重建设,保障社区教育顺利实施;推进政府主导与多方协同,优化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加大资源整合和共享力度,推动社区教育均衡发展;满足不同群体多元需求,完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
[摘要]数字化变革加速演进,赋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发展。近年来,新加坡在此领域逐步显现数字治理特征。数字治理理论包含三大主题:再整合公共服务、以需求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和数字化变革。新加坡推进终身学习公共服务职能的再整合,打造出以精深技能发展局与劳动力发展局为核心的组织架构;推进基于需求的整体主义理念,构建出经济导向的服务流程;推进数字化变革,发挥数字技术的工具与理念效用,铸造出技术、资金和质量的多维服务保障。未来,新加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仍需在精进组织架构整合、超越经济主义束缚与持续革新服务保障等方面向纵深发展。系统审视新加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发展的建设路径,可为我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整合化、数字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学习型城市建设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终身教育效能、助力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建设学习型城市战略目标的新价值,迫切需要从全局视角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内涵从传统的教育场域延伸至城市治理层面。基于此,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将现有家校社协同机制、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二者交互运行现状进行系统解构,揭示教育治理中存在的弥合资源供需错配、打通个人学习与城市发展目标、推进家校社目标诉求演进以及赋能跨组织协作网络构建的现实需求,并提出“四子系统”协同优化路径,实现资源可视化匹配、推行涵盖全体参与的规则设计、推进建构主体协同机制以及助力发展协同增值服务网络,以期为学习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摘要]通过学习赋能让每个老年人持续保持高度社会化,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本质要求。然而,当前老年学习制度支持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包括:制度体系单一,政策内容缺乏延展性;法律供给不完善,立法理念不明晰;倡导鼓励为主,配套性规范稀缺;数智治理欠缺,确权赋能无依据;等等。为此,需要通过引入包容性制度理念来强化顶层设计,通过完善教育法律支持来优化老年学习服务体系,通过加强配套立法来助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建设老年人数智优待制度来保障老年人数字学习权利。
[摘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为老年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契机。当前老年职业教育在应用智慧平台过程中存在“资源适配度不高、学习动力持续性弱、教学交互能力不足、平台协同碎片化严重"等现实困境,对此,建议在智慧教育平台赋能老年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由“单一课程”向“多元模块”、由“标准教学"向“精准画像”、由“被动接受”向“沉浸参与”、由“碎片平台”向“共享生态”转变。为实现这些转变,应优化顶层设计、完善适老体系、重构教学机制与打造协同平台,从而为构建高效、智能、包容的老年职业教育智慧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
[摘要]基于扎根理论,以浙江省高职院校36位“工匠型”教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职业成长过程中涉及的关键因素,发现工匠志趣的启蒙源于家庭环境与学习经历的陶染,工匠技艺的磨砺源于个体实践与环境氛围的交融,工匠巅峰的传承源于价值认同与教育影响的渗透,并基于此逻辑关系构建“工匠型”教师职业成长机制的理论模型。最后,提出构建“工匠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打造"工匠型”教师发展的产教科融合模式,建设“工匠型”教师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
[摘要]道德培养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准。通过对1129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道德认知水平并分析影响因素后发现: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类课程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部分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对父母感情不佳的学生需给予更多关注;规则精神、社会依恋、自主自决精神分别通过社会规则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学校归属感、自信心来正向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据此,建议通过家校合力开展德育工作、强化专业课的立德树人功能、坚持课程育人内容具象化等,提高中职学生的道德修养。
[摘要]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存在校企协同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脱节、课程供给滞后于技术迭代、评价体系的滞后性制约改革成效、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场景融合不足等问题。黄炎培提出的“社会化”“科学化”“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三大理念,为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据此,建议以“社会化”理念为导向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以“科学化”理念为支撑完善课程设置,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念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