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乡村教育,教育体系就会出现短板,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 以城市为参照,乡村教育的问题和不足客观存在。例如,从硬件看,城市学校建设和配置的水平较高,而乡村学校的设施设备相对薄弱。从师资看,城市学校教师数量比较充足,专业发展程度较高,而许多乡村学校面临教师数量短缺、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课程实施看,很多城市学校课改意识较强,既注重
·策划人语· 乡土是教育的根脉,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在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江苏乡村小学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支点,撬动了一场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教育变革。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传承,到数字化时代“三个课堂”的实践探索;从非遗进校园的鲜活案例,到乡土资源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江苏乡村教育工作者以坚守与智慧,走出了一条“在地化”与“现代化”并行的特色发展之路。 本期专刊以“从乡土根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乡村人口结构的改变,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挑战。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需要被重新定义,乡村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聚焦核心痛点、打破常规思维、整合多方资源,在理念、模式、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乡村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摘要】乡村学校在地化乡土课程是以在地化教育为理论根基、国家课程为纲领,通过深度联结乡村文化境脉重构乡土课程体系,实现国家乡土育人目标、乡村文化诉求与校本愿景三维融通的课程形态,蕴含在地化与乡土性、生成性与开放性、校本化与融合性特征。乡村学校在地化乡土课程具有培育健全人格、助推教师成长、赓续文化根脉、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建设高质量的乡村学校在地化乡土课程,需立足地方文脉,锚定乡土课程目标定位;萃取地方资源,构建乡土课程内容谱系;协同地方主体,创新乡土课程实施机制;扎根乡土实践,培育教师在地化课程领导力。
【编者按】本栏目聚焦乡村教育创新实践,以“理念引领—实践创新—成效辐射”为逻辑框架,系统呈现7项江苏乡村教育教学成果奖案例。这些案例通过核心理念阐释、创新路径剖析(附成果介绍、课程资源二维码)以及推广数据实证三个维度呈现,既展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发展等理论创新,又聚焦田野学习流程设计等实践突破,更通过城乡联盟、海外传播等路径放大乡村教育的改革成效,为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苏范
田野学习:让教育向广袤的大自然敞开怀抱 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2023年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农耕课堂:给教育种子的力量 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4年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童诗教育:乡村小学诗化育人新样态 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4年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
创新学习社区:乡村儿童科技素养发展的实践探索 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指向茁壮成长的“三个一”活力大课间 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23年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优秀案例最佳课外体育活动案例
【摘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大情怀育人: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成果,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实践解决乡村学校育人实际问题,通过直面问题的超越性教育实验、立足乡村的开放性解决路径、“学陶师陶"的文化性创造突破,创造了“村校一体、城乡联合、国际交流"的办学格局,形成了以“爱满天下"为内核的"大情怀育人"理论。其弘扬教育家精神,关怀生命、关注生长、关切生机、关心生态,体现乡村教育的审美品格,成为提出乡村教育发展问题的标本性示范。
【摘要】为实现乡村教育育人方式的转型,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牵头34所乡村学校组建发展共同体,深入挖掘乡村生活场景的独特育人价值。具体而言,通过“校内校外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重构,激活乡土资源的教育潜能;基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三域融合,创生扎根乡村的多元课程体系,推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变革;构建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等多主体协同共生的区域推进机制。
【摘要】近年来,江苏省徐州市乡村小学科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引导学校开发实施这样的课程,需要先明确该类型课程的主要特征、设计理念以及课程开发的一般流程,此外还应提供经验样本,并从市域层面给与一定的支持。
【摘要】江苏省述阳县近年来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主动作为,通过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化推进机制;课程突围,深耕“五色田园"课程;教学革新,聚焦“育人范式"转型;生态赋能,从“单兵作战"到“全域生长"等方式,打造了覆盖全县50余所乡村小学的“一校一品”育人体系,让乡村小学发挥了传承乡土文化,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
【摘要】江苏省如东县通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创新实践,破解乡村学校资源薄弱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而言,通过县校协同机制、教研资源整合、乡土资源融合等方式,确保课程开发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学校文化培育、课程文化建构、教师文化发展、学生文化塑造等措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多元发展。
【摘要】乡村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新时期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景。在乡村生活场景中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即基于教材中的自然单元,关联乡村生活场景,确定学习主题,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践、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厚植家国情怀。
【摘要】江苏省沛县安国镇中心小学将“封侯虎"融入校园文化,从多个方面展示其创新实践、历史背景、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和环境改造。学校通过打造唱、画、剪、制、颂“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实现了非遗传承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美育素养,同时塑造了独特的校园品牌。
【摘要】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扎根乡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探索践行“做思共生"的科学教育理念。学校将科学教育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通过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开发多元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培养等路径,深入开展"乡土科技"特色活动育人实践,用“土办法"种出了“科技苗”,走出了一条基于"乡土科技"的学校特色发展新路子。
【摘要】在乡村教育变革的浪潮中,江苏省涟水县红日小学将饮食文化转化为育人资源,构建了一套融合文化传承、五育并举的特色课程体系,以朴实的“烟火气"铸就了独特的“教育力”,为乡村学校的课程与教学变革提供了鲜活样本,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要】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小学立足本土红色资源,以“红苗国防"项目为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血脉,构建"红色铸魂、国防育人"体系,创新实施阵地浸润、课程融合、实践体验、协同共育、评价驱动"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逐步建立了阵地建设有形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活动形式多样化、活动项目品牌化、激励机制多元化的国防教育新样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国防教育新路径。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江苏省扬州市滨江小学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秉持“适性教育"理念,依托长江和大运河的丰厚馈赠,把地域生态资源转化为育人活水,构建起浸润式、体验式、参与式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江苏乡村教育系统以课程与教学变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育人模式转型的有效路径。本期圆桌访谈邀请三位乡村教育领域的代表性实践者:如皋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郭其龙,从政策供给维度,阐释制度设计与课程创新的协同机制;民进常州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所长戴晓娥,基于教研实践案例解析乡土资源开发与教学形态转型的创新路径;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祝祖岗,则从办学实践出发分享教师专业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江苏省以"三个课堂"为核心载体,构建“政策引领一技术赋能—模式创新"的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体系。江苏通过"纵向贯通式"名师空中课堂、“横向激活式"网络名师工作室、“动态优化式"城乡结对互动课堂三维推进策略,实现优质资源普惠供给、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中形成在线答疑、“智慧党建 + 大思政"融合、远程同步课堂等创新案例,并通过跨区域协作机制、资源共享激励机制、技术保障体系破解应用难题。面向未来,江苏以人工智能赋能“三个课堂”,启动名师空中课堂智能化升级与教师数字素养培育计划,旨在打造全国智慧教育标杆,为乡村教育公平提供"苏派方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9-0073-03 2023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科学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薄弱地区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为此,(以下简
科学是在对自然的“观察”中诞生的,观察再前进一步,就是“观测”,进而由观测到“实验”(,1996)。可见,教师带领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观测、实验,进而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观念,就是“做中学”的科学教育。在获取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之后,如果“再引导学生把得出的结论广泛联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举例、判断、解释某些现象、预想某种变化、设计实验、制作某种东西等”(,1993),“用中学”与“创中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9-0077-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设置了“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总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
连云港市罗阳中心小学的“纸艺·刻韵”课 程,历经 23 年,以非遗传承为内核,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物型场馆为依托,构建了从技艺习得到文化认同的育人闭环,为乡村学校落实新课标、推进特色课程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一、物型场馆让文化浸润成为日常 该校“三室两馆一长廊”“一角一区一园地”的空间设计,突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边界,将剪刻纸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校园环境,是让非遗从博物馆的静态展示走向儿童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9-0081-03 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乡村小学,现有教学班级17个,教职工41人,学生741人。近年来,不少学生因家庭结构变化而面临诸多成长问题。《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积极观察
坐落在徐州市贾汪区的东南角,校外古老的运河穿流而过。古朴安静的学校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文学的种子悄然萌发,教师对这一方水土的热爱以文学的形式自然融入课堂。一代一代,薪火相传。在学生清澈的眼眸里,在蕴藏心中已久的诗情中,学校开始以“童诗"为舟,探寻课改之路。 一、融通教材,助力课堂育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塔山镇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9-0086-0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怀着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执着追求,我扎根乡村教育的沃土36载,用赤诚之心书写着乡村教育篇章。我以“守护成长、赋能教师、打造特色”为使命,构建乡村儿童成长支持系统,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创生乡村教育品牌。 一、以爱筑梦:构建乡村儿童成长支持系统 面对乡村儿童普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9-0089-02 千禧年毕业的我,一头扎进泥巴村,在一干就是25年。唯愿如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我默默守护这一方乡土,不断滋养生命。 一、若是初心未改,多应此意须同 面对多次调动的机会,我始终选择坚守。《师道》杂志的田爱录主编曾感慨:“志响,大作收到,地址还是没变嘛,你在这所学校坚守多年了,
自然景观资源 1.天目湖:距离约3公里。天目湖以"山绕水、水映山”的生态景观著称。湖中散布着大小岛屿,形成“树在水中长,船在林中游”的独特景致。湖区水质达国家Ⅱ类标准,拥有60余种珍稀鸟类栖息,森林覆盖率高达 95% 。其核心特色在于“四绝”:竹海、温泉、水甜、茶香,尤以沙河水库形成的湖光山色与南山竹海的翠浪波涛相映成趣,构成长三角罕见的原生态山水画卷。适宜开展水资源保护、水质检测、生物多样性研
自然景观资源 1.高邮湖:距离周边部分乡村学校约5公里。高邮湖属浅水型湖泊,为淮河入江水道,水面宽广,环境优美,生态资源与人文景观丰富。学校可组织学生实地探访,检测水质、考察湖泊湿地生态,辨识水生植物与鸟类,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乘船游览古运河高邮段,追溯漕运历史;收集与高邮湖相关的诗词和民间传说,感受运河文化;参与湖滩环保实践,承担劳动责任,培养环保意识。 适用课程:科学、语文、综合实践、劳
自然景观资源 1.洪泽湖(宿迁市泗洪县):距离泗洪县部分乡村学校约4公里。洪泽湖拥有中国最大的芦苇迷宫,具有多样的淡水鱼种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学校可运用这些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使其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洪泽湖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屏障功能可为学校提供跨学科的教学资源。 适用课程:地理、生物、科学和环保教育等。 2.花果山(连云港):距离连云港部分乡村学校约1.5公里。花果山以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