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于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党建品牌建设已成为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要想实现党建品牌建设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党建品牌富有生长力和生命力,学校需在主题、内容、载体等层面同向发力、同频共振。 一是主题融合突出在地性。党建品牌建设必须与学校的
主持人语 国家课程方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纲领性文件,其区域化实施具有明确的政策依据。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课程实施,优化地方课程,规范校本课程”,要求各地“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国家课程方案落地”。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加强课程实施监测,推动国家课
【摘要]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4年,苏州市吴江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为了将"国家蓝图"转化为"学校施工图”,让国家课程方案在每一间教室落地,吴江区努力探索方案落地的专业化路径:以“好学吴江”为内涵,专业化构筑吴江教育新愿景;以方案变革为抓手,通过编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学期课程纲要、单元学历案,专业化搭建课程落地新支架;以专业支持与自主发展的深度互动突破课改重难点,专业化深化区域课改新模式。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通过SWOT分析、学生需求调研等基础工作,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确立“有梦、敢行、能拼的小小弄潮儿"培养目标,并以挑战性课堂、档案袋评价及地域文化课程等为抓手,形成了特色化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深化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初级中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课程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碎片化、“教一学一评"割裂及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问题,探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学期课程纲要编制与实施路径,构建了“目标一实施一保障"三维联动模型,提升了课程实施效能,推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与转化。
【摘要】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太湖校区在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吴江)的建设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通过单元学历案的校本化实践,学校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使一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主导者,保证了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摘要】国家课程方案描述了“育人蓝图”,地方、学校需要将其转化落地。“转化什么""怎么转化"和“什么样的保障确保其转化得好"是推进课程转化落地的三个基本问题。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吴江)积极探索,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一是深入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深刻把握“转化什么”,为课程转化落地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充分梳理和传承已有经验,正视和分析面临的真实问题,充分挖掘和运用各种资源,因地制宜"怎么转化”;三是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能落地的专业支持,并聚焦课程能力建设,系统保障"如何转化得好”。
【关键词】金陵好课堂;小学教育;课堂教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6-0027-06 问:“金陵好课堂”创新行动三年计划的设计初衷是什么? 答:近年来,南京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各项发展指数全省领先并居全国前列,人选国
【摘要】教研工作是驱动课程改革与课堂变革的核心引擎。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以工程化思维推进教学改革,系统构建涵盖实施步骤、方法工具在内的常态化教研服务体系,实现“金陵好课堂"建设从顶层设计到教学落地的有机贯通,为各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推动南京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6-0037-03 2025年以来,扬州市江都区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实施“三名工程"“五大行动”,聚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打造“学在江都"教育品牌。 一、打造现代化教育集群,擦亮“学在江都”品牌底色 江都区围绕实施"名校培育、名师培养、
【摘要】结合当前科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师资能力升级和社会协同创新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展开调研,围绕江苏省公平优质的科技教育体系建设需要,提出加强资源协同与政策精准化,破解区域失衡与机制壁垒;提升师资质量与课程创新能力,破解能力短板与教育创新不足;优化评价机制与生态协同,破解导向偏失与效能不高等系列建设,以推进公平优质的科技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江苏打造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育高地,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江苏方案”。
【摘要】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概念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向着“大”的趋势发展,教育领域顺势提出"大概念"和"大概念教学”。中学教师应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充分发挥大概念在教学中的工具作用,凝聚教学主题,细化素养目标,建构知识框架和迁移关键能力。大概念教学没有特定的模式,但是必须遵循一些原则。
【摘要】南京市中华中学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通过构建立体育人场景,培养“卓越的时代先锋”。学校立足核心素养,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构建“四力"课程体系,深化指向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并推进“明德善研"的教师团队建设。通过与高校合作、智慧校园建设以及多样化课程设置,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摘要】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是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自我革命》中提出的固本培元思想,为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宾山小学从固本培元、立足当下、正气清风、着眼长远、聚焦成效五个维度,结合学校的“桂苑”文化实践,探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以锻造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
【摘要】科学的顶层设计、扎实的过程推进、持续的创新探索,是推动县域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江苏省仪征市通过系统构建教学改革框架,从理念、资源、实施、评价、保障五个方面筑牢课改基础;依据方案落实五大任务、五大措施,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教学重难点,深化"学力课堂”,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大单元教学,推进评价改革。项目推行以来,基本实现区域全覆盖,教育均衡水平与教学质量提升显著。
【摘要】江苏省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基于学校新入职教师现状,实施“专业胜任力进阶"项目,助力新入职教师跑出成长“加速度”。一是明确研修总目标及年度目标,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促使其成长为胜任岗位的合格教师;二是基于新入职教师成长现状与需要,构建"253"研修模式,整体规划"2"个研修阶段,开发以"5"大模块为主的职前研修课程内容,创新"3"条职中研修路径,使新入职教师在团队共同体、课堂教学现场及各级平台实践中实现成长飞跃。
【摘要】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南京市五老村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敬文崇实,正道力行”的文化基因,围绕“人人争当小能手,个个都是小能手”的办学理念,在实践育人体系构建、育人场域改革、校本标准建设与跨校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度探索。学校通过德育实践化、课堂结构化、科研纵深化、场域立体化、资源均衡化的多维路径形成了“科学做·大胆改·积极试"的立体化改革框架,为中国式现代化小学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彰显了基础教育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使命担当。
【摘要】初中教育作为衔接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的关键阶段,其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竞争力。江苏省无锡市江南中学的校本实践,探讨教育家精神与“润泽生命"教育的融合路径,通过构建以“润心塑魂、润智赋能、润基筑阶、润翼领航"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实现教师从“教书匠"到"大先生"的角色转型,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摘要】江苏省兴化市实验小学基于“众乐:做精神明亮之人"的教育主张,因地制宜打造温暖校园;发展教师明确坐标与任务;以生为本丰富“集成"课程。用传统项目推动创新,让“众乐"教育主张融入师生内心,化为行动力量。
【摘要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学设计并实施龙狮运动特色课程,旨在通过龙狮运动这一民族传统文化载体,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课程设计不仅注重龙狮技艺的传承与体能训练,更深入挖掘其在思政教育、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美育及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将龙狮运动与历史、音乐、科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机融合,构建了一个全面、综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摘要】《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江苏省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以美育为抓手,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育人理念的现实关切,以美育浸润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以新方案、新课标为指导,以艺术教育为切入口,以创意学习为实践路径,丰富儿童“感受美一鉴赏美一表现美一创造美”的
【摘要江苏省徐州市经十路小学建构指向儿童美育的“三分行·九维度·三十六细则"欣赏性“学分银行"评价体系,通过数字化评价平台与学分累积机制,实现美育评价的学段进阶与个性化发展,形成了“评价即成长”的新型美育生态。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江苏省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立足徐州“彭城七里"地域文化,开发在地化美育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地方历史遗迹、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等资源,构建“主题活动"“创意社团"“文化研学"三大课程于一体的课程框架,探索“行走式学习""项目化探究”“跨学科融合"等实践路径,实现儿童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的双向提升。
【摘要]2023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新时代儿童美育的创意学习"成功立项,江苏省徐州市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深入剖析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的创新实践与重要价值。学校通过对该项目理念溯源、实践突破、协同共生模式以及范式价值的分析,展现其为新时代儿童美育提供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样态,这为其他学校的美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教育思想;教育管理;学校文化【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6-0090-04 1999年,我从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毕业后,任职于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从事了5年的化学教学工作后,调任至常州市教研室担任化学教研员。2016年,我重新回到常州市实验初级中学任职副校长,分管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2019年,我换岗到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
【关键词】能力建设;乡村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发展【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5)26-0094-03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要“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重点在于发展乡村教育,关键在于促进乡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