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画里贫居足夸耀,屋前犹有旧邻松。”1953年1月,耄耋之年的齐白石(1864—1957)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位早年乃木匠出身,经“衰年变法”而蜚声海内外的中国近现代艺坛巨擘经历传奇、画艺高超,绘鸟兽虫鱼纤毫毕现,塑山石人物灵动传神,诗、书、画、印无一不绝。 《中国美术》杂志多年来始终关注齐白石绘画研究和艺术市场的相关动向,曾刊发“我生
[摘要] 1903年4月至6月,齐白石初次寓京。他时常闲游琉璃厂,寓目书画、篆刻艺术品,以之为一项重要的休闲方式,琉璃厂的古董商也会主动携物登门求售。其间,齐白石结交了几位新朋友,多与他们偕游“阅市”琉璃厂,共同品鉴书画、点评画家。彼时,思乡情切的齐白石陷入病痛,心绪黯然,幸而新结交好友的探望、关爱与彼此间偕游厂肆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抚慰。流连厂肆对齐白石的积极之处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开拓了他的眼
[摘要]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人民艺术家”,其篆刻风格雄强真率、大气磅礴、独具匠心,自成“齐派”,在拍卖市场颇受藏家青睐。文章通过梳理齐白石篆刻在国内拍卖市场上的历年成交记录,勾勒其作品的交易状况,依据印章风格、印主身份、印面大小是影响其价格的主要因素,指出齐白石篆刻在近现代篆刻拍卖市场上的独领风骚之处。 [关键词] 齐白石 篆刻 拍卖市场 艺术品交易 2023年5月5日,《国家文物局关
[摘要] 徐悲鸿同时浸润于五四运动新思潮与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之中,思想和艺术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抗战时期,其艺术思想发生了多重转变,这归因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面对抗战时局对艺术家的召唤,徐悲鸿开始在艺术作品中将“英雄”的救赎愿景寄托于现实的“人民”力量。以徐悲鸿抗战期间图像叙事的重要节点作为研究对象,延伸其艺术创作中的现实依据与个人主张,剖析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对自身定位的多重面向,将有助于
[摘要] 图像自人类之始到现在,一直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意义传达方面具有文字无法取代的价值。延安时期,在文字的传达意义面临着重大障碍的时代背景之下,《解放日报》建构了图文互动的叙事机制,积极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文从拥军主题图像的角度出发,以图像内容、图像形式及图像功能为切入点,深入探讨20世纪40年代版画艺术的社会性、人民性、时代性以及延安时期艺术创作和传播对当代
[摘要] 当我们关注到《女骑手正面像》时,马奈的其他作品便会进入我们的视野。我们会发现马奈对某些色彩、某个妆容、某种道具,甚至某类题材的痴迷。采用女骑手形象来表达他对夏天的构思并非偶然。那些穿着时尚、年轻美貌、气度高华的女人走进马奈的艺术世界,形成了一个反映巴黎现代性的“女性长廊”。她们或清丽逼人,或意态雍容,总之生气勃发、惊艳灵动,与同时期学院派裸体画或肖像画蜡像般漂亮却毫无生命力的人物形象形成
[摘要] 本文以戴泽1957年撰写的关于印象主义论争的手稿为一手文献,梳理其所持的核心观点。笔者结合戴泽的创作实践与印象派接受与传播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时代思潮和戴泽人生际遇、学脉传承、艺术思想等角度出发,剖析其理论认识与艺术实践之间出现“错位与演变”的原因,以期丰富戴泽的艺术研究,充实学界对20世纪60年代印象主义大讨论的认识。 [关键词] 戴泽 印象主义 印象派论争 美术思潮 手稿 戴
[摘要] 绵羊太子图式,或称童子骑羊图式,是元、明、清三朝宫廷织物中常见的吉祥母题之一。目前学界将其形成时期定为元、明,然而近年考古文物提示此纹样可与更早的佛教“释迦牟尼骑羊”传统图式相关,并可能受到印度传来的佛像背障装饰的影响。明清时期绵羊太子图式作为节令母题,其使用并不限于冬至当日。作为“九阳消寒”的组成部分,其通常与“消寒图”共同使用至冬日结束。绵羊太子图式在明朝晚期以织锦形式传入日本,并进
[摘要] 绘于云南沧源广允缅寺的紧那罗形象既是古印度宗教图像系统向东“图文传播”的产物,又是政治力量与民间文化融合的结果。紧那罗作为一种具有神圣功能的艺术形象,出于艺术传播的需要而被不断地构建、重组。从宗教典籍到佛寺壁画,从文学形象到装饰纹样,其形象与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从“左图右书”的视角出发,对紧那罗由神圣功用转变为审美功用的演变轨迹进行“历时”与“共时”的梳理,在艺术传播语境下探索
[摘要] 《寒林冬山图》是戴熙为“子衡”所作山水画,绘制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即戴熙陷入仕途危机称病辞官的前一年。画中人物形象与文献中陶渊明的形象相近,戴熙借此应为表达归隐山水之意。这些边跋除为追忆戴熙外,还记录了晚清官员述及太守与诸生游“淀园”(按:即圆明园)旧事。本文通过分析《寒林冬山图》的绘制与递藏经过,钩沉相关历史细节,探讨晚清官员的收藏趣味,以期帮助读者更加立体地认识“庚申之变”
[摘要] 就19世纪至20世纪的金石学家而言,周进是陈介祺身后少有的能规模其学且成就相类者。这一看似偶然的现象实则存有内部学理的承递关系。本文从主客观条件、鉴藏成就和释古、传古关怀等方面出发,将陈、周二人进行对比,以期揭示一条从“十钟山房”到“居贞草堂”之间必然存有却隐而未宣的学术脉络。 [关键词] 陈介祺 周进 金石鉴藏 传承 被《清史稿》誉为金石鉴藏“近代之冠”的陈介祺以其
[摘要] 20世纪初,蔡元培任职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开始实践其新教育理念。他始终站在思想界、教育界的前沿,通过对艺术领域的不断推动,对中国美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蔡元培在20世纪初的一些举措展开知识考古,由此探索其美术观的生成。 [关键词] 蔡元培 美术观 美育 科学与美术 晚清以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使传统与现代开始交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重塑的困境。在这
[摘要] 20世纪以来,在西画东渐的影响下,理论界形成了中国艺术是“线的艺术”之定见。尽管中西艺术都离不开“线”,但“线”的意义却是大相径庭的。西方绘画注重科学,追求的是正确的比例,是线的视觉之实。中国绘画追求的是“笔势”产生的身体经验的触觉之实。植根于身体的在场感和行动性的“势”决定了中国画不只是一种“视觉艺术”,还是一种“触觉艺术”。这主要表现为“应目会心”的观看方式和“得心应手”的绘画技巧。
[摘要] 作为对20世纪后半叶中国画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画家,目前围绕陈子庄展开的美术史叙述仍带有较强的地域色彩。他与黄秋园的“被发现”提振了处于“困境”许久且亟须寻求出路的传统中国画画家的信心。“旅行写生”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画家们是一个绕不开的命题。对陈子庄而言,写生意味着“变化”的开始,然其写生等相关研究仍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梳理陈子庄的写生历程与写生画稿,论述他对写生的思考与积淀对其题材
[摘要] “中原画风”的形成与河南这片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域密切相关。自1994年“中原画风”这一说法被提出提来,已经发展了30年,[1]逐步形成一支具有中原特色与美学追求的绘画队伍,并在全国美术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从“中原画风”内涵界定和发展时期出发,基于展览与理论的视角,对其展开研究,以期厘清其发展脉络与绘画成果。 [关键词] “中原画风” 河南美术 美术家 地域美术 一、“中原
[摘要] 本文深入分析历届全国美展港澳台地区的参展作品,挖掘其在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深层意义。通过对比分析,旨在揭示港澳台作品在全国美展中的重要地位,厘清它们对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景、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与融合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 全国美展 港澳台 艺术研究 自1949年举办首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以来,其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
[摘要] 《中国印论辑要》是在当前古籍文献整理质量低下的背景下,所产生的一部“学术当随时代”的成果。由于“俞剑华学派”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篆刻研究的内生逻辑,决定了编者采用类书型编纂方式,以此深耕于俞氏未曾涉及的印学领域,来扩大“俞剑华学派”的学术内涵。同时,《中国印论辑要》对篆刻技法予以了必要关注,并将印论的时间上限推到先秦、两汉时期,还辑录了不少史学文献,充分发挥“互著”“别裁”之法,建构了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