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展览;展览选题;切入点;展览结构设计 【摘要】为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2024年,河北博物院联合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划举办了《敕勒长歌——北朝的融合之路》展览。展览以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为引子,以六镇起义为切入点,聚焦于六镇起义之后的北朝史,通过对北朝民族融合主体的解构,以活跃在北朝历史上的不同人群构建展览框架,层进式地展示了北朝
【摘要]北朝墓葬出土礼佛相关用具是研究佛教礼仪和北朝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相关墓葬考古资料,发现出土的北朝礼佛相关用具通常由大小两套构成,可能适用于不同的礼仪场合。追溯器型来源、分析器物文化内涵,认为北朝墓葬出土礼佛相关用具由单纯礼佛用具和中国式器物组成。其中单纯礼佛用具来自于佛教,中国式器物则主要来自于南朝。随着佛教在北朝的流行,佛教器具与墓葬文化逐步融合,而采纳来自南朝的中国式器物则是北魏孝文帝汉化、向南朝汲取知识和文化的结果。北朝墓葬出土礼佛相关用具是北魏汉化进程加速后,北朝汉人大族在北魏洛阳时代创制礼仪的产物,并随着北朝总体汉化程度的加深,进而传播至官僚贵族阶层,乃至北齐、北周的最高统治阶层。
【摘要]北齐与北周贵族阶层墓葬多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壁画墓,但两者壁画风格差异显著。结合墓葬空间及壁画内容,对比解析北齐、北周壁画墓不同的叙事逻辑,解读二者在灵魂观念上的差异,可知:北齐壁画墓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死者通往仙境的不同旅程阶段,充分体现了北齐墓葬对汉代灵魂观念体系的继承与发展;北周壁画墓的叙事逻辑则是在“关中本位”的政策指导下,延续了十六国时期的葬制特色,并承继了先秦“魂魄归于天地”的自然主义灵魂观。
【摘要]邺城北齐宫殿遗址出土的方形莲花铺地石,其四角隅浮雕的三瓣花叶图案与法兰克王国百合纹章出现时间相当、形式表现近似。通过对比和追溯纹饰发展脉络,认为西方百合花源于古希腊,原型为地中海地区百合植物。5—6世纪,早期拜占庭世界的百合纹多为辅助纹饰,形态稚拙。6世纪西亚萨珊王朝的百合纹主体地位则更加明确。我国北朝时期的三瓣形纹饰应是随佛教传入我国的忍冬纹的变形。至北魏时期,国内三瓣形忍冬纹相对成熟练达,已单独运用,装饰于菩萨宝冠、璎珞等关键位置。5世纪后期,西方的四射状百合图案、角隅装饰百合(葡萄叶)的方形图案传入我国,发展出中间莲花、四角忍冬的装饰构图,邺城莲花铺地石为典型案例,该图式又于6世纪传入拜占庭,呈现出文化之间互鉴的双向性特征。
【摘要】张杨村墓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两河乡张杨村北部。2011年,为配合河北省文物局、石家庄市文物局、平山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穿越千年时空,探秘中山文明”公众考古活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地方文物部门联合对张杨村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战国时期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2座,出土陶、铜、玉、石等各类文物120余件。从墓葬规模、形制与出土文物等方面分析,张杨村墓地属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平民的一处邦墓,虽然中原化习俗倾向明显,但仍保留着中山国自身的民族特点。
【摘要凤凰台摩崖造像位于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北,现存造像4龛12尊,开凿于隋初,造像组合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棋盘山摩崖造像位于河北省邢台市皇寺镇玉泉寺南,现存造像8龛31尊,根据造像特征可分为两组:K1—K5开凿于盛唐时期,造像组合有一佛二菩萨、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K6—K8开凿于中晚唐时期,造像组合有三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菩萨。两处摩崖造像可辨识出弥勒与文殊、普贤,观音与地藏,双菩萨等题材,为研究河北南部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材料。
【摘要元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是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瓷器,上有用青花钴料书写的凌氏墓志,记述了志主凌氏的家庭成员、生卒年月、埋葬日期和葬地环境。重新对墓志标点、释读,更正了前人的错误,揭示了凌氏子女及姻亲信息。分析可知,墓主葬期的选择受择吉日观念的影响,葬地的选择受当时堪舆思想的影响。墓志内容涉及元代职官、基层政区,为景德镇地方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摘要]1988年马海德逝世后,其夫人苏菲向中国革命博物馆捐赠了马海德的遗物,其中包括他在1953年11月撰写并提交卫生部的揭露美国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的文稿,以及医学专家何观清就马海德文稿给中国红十字会负责同志的信函和谢少文为马海德文稿提意见的便函等。马海德的文稿吸收了大量国际医学界的学术成果,揭露了美国进行细菌战的罪恶行径,何观清和谢少文的信函则充分肯定了文章的结论。因为资料的缺乏,马海德研究中关于其在朝鲜战争中的医学活动情况长期处于空白,这些文献资料对于考察马海德揭露朝鲜战争中美军细菌战的活动及其社会影响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