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洋 ,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物理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中小学物理教材研究)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物理教育测评、学科教学知识与学习科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纵向课题4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cienceEducation》《PhysicalReviewPhysicsEducationResearch》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摘要:依托Cite Space软件,在对2001年以来CNKI数据库中国高考物理试题研究的2627篇文献进行系统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年度发文量变化规律概括出我国高考物理试题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依据普赖斯定律聚焦核心作者分布,探讨作者、机构等合作情况;对高被引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梳理出两个核心主题;从关键词词频统计、聚类分析、突现图等视角对研究热点演进进行探讨;并对未来研究提出若干参考建议。
摘要:深度、有效的备课活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备课是备教学活动的谋篇布局,备学生的现实基础,备教材的现有资源。尽量缩短目标与基础、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以现行人教版物理教材“加速度”一节教学内容的分析为基础,借助学习进阶理论尝试探讨物理核心概念的建构与评估问题,探讨深度备课的理论取向、构课取向,作业布局,提出“五层八阶”的物理概念教学备课思路,提出3点备课反思。
摘要:真实情境中蕴含大量可供探究的物理问题,任何一个物理问题的背后都有大量证据的支撑。概念建构的过程是对物理问题进行思维加工,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及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科学反映,是培养证据意识的过程,更是科学思维不断参与的过程。以“力臂概念"建构为例,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提出科学问题,培养建构概念的证据意识。
摘要:基于新课标“以主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结合案例剖析提供主题式探究教学的操作模型,形成“关键概念—学习主题—核心问题—活动序列—评价反思”五步的教学闭环,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操作范式;从学习目标的“系统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学习评价的“多元化”等方面阐述主题式探究教学的价值与意蕴。
摘要: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新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及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新的定位和要求。以2024年版北师大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为例,通过课标研读、理论培训、实践调研等方式,梳理出基于新课标的初中物理新教材使用策略,旨在更好地促进新教材与新课标的深度融合,真正使物理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摘要:针对2024年秋季出版的人教版、北师大版、苏科版、教科版、沪粤版5本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新教材,从实验分布及数量、实验呈现形式、实验仪器、实验插图4个方面对教材实验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实验编写上既有共通之处,又展现出其个性特点。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教学策略,为一线教师开展物理实验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跨学科实践”主题,基于新课标对跨学科实践的定位和要求,以“谁主沉浮——浮力复习课”为例,依照跨学科实践设计思路,以我国潜水器的设计过程和工作过程为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对初中物理复习课的跨学科实践教学进行探索。
摘要:通过分析学生缺乏证据意识的表现,厘清证据意识培养的途径;通过梳理证据意识在教学中的结构,建立课堂教学的设计流程;通过课堂案例,探索证据意识培养的落地方式。在片段教学中,证据意识点的突破可以通过精准把握证据点要素来实现;在单节教学中,证据意识链的形成可以通过深入探寻证据链来逐步构建;在单元教学中,证据意识面的构建可以通过全面整合单元教学来实现。
摘要:利用SOLO理论构建科学探究的评价标准,并对湖北省 2024年高考力学实验题进行解析和评价。2024年湖北高考力学实验题主要考查科学探究评价标准中的“证据”和“交流”素养,因此,课堂教学可以尝试多种策略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利用“提问表格"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问能力,运用“PTA量表”提升学生的证据收集能力,搭建“PTDR"框架训练学生的科学解释能力,通过“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力。
摘要: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出发点,从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的角度对高考真题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引导教学、指导命题的启示。以期对高中物理教学、复习备考、命题等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摘要:以2024年重庆市高考物理卷第14题为例,从解法拓展、反思拓展、变式拓展三个角度对该题进行全面剖析,引导学生搭建完善的物理模型,实现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深度理解与掌握。
摘要:探究安培力及其影响因素是高中物理电磁学的重要内容。针对磁体系统、磁感应强度大小调控系统、磁场强弱测量系统、安培力大小测量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得到分布均匀且调节范围广的磁体调节系统和精度更高的安培力测量系统。利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安培力 F 与磁感应强度B、电流强度 I? 导线有效接入长度l通电导线和磁场夹角 θ 的关系,实现了安培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定量探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摘要:微元累积法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物理问题、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方法,它适用于物理量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无法直接对全程应用公式求解,也无法取平均值求解的情形。微元累积法主要包括物理量对时间或空间的累积,累积的结果往往对应过程量,可用相关物理量的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来表示。微元累积法的应用渗透着基于细微、逐渐积累、整合优化的思想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有很大益处。
摘要:对2024年某高三模拟考试中的一道关于抛体运动试题的答案解析进行错因分析,发现原题解析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对足球的初始位置进行讨论。通过对该运动深入探究和分类讨论,建立运动学方程,利用三角函数求出极小值,并利用抛体运动抛物线族的包络线性质进行分析解答,给出原题一种较为简便的解法。
摘要:“太空教师”王亚平、叶光富在太空舱(非惯性系)中展示的“浮力消失"现象,激发了全球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关注和兴趣,这与在地面上(惯性系)看到的浮力现象截然不同。引入“惯性力”的概念,妙用惯性力,揭秘“浮力消失”的原因是液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液体不再产生压力,浮力就消失了。同时,得出液体在竖直加速、水平加速、倾斜加速等不同状态下浮力的计算方法,纠正各种对浮力大小和方向的片面理解。
摘要:深入挖掘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力学知识资源,系统探讨了将其融入高中物理力学教学的有效路径。针对中西部县域高中学生的物理学习特点,结合当地农村文化背景,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基于传统农具文化的高中物理导学方案。该方案通过将传统农具与牛顿运动定律、冲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核心力学概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视角探究物理规律,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中西部县域高中物理教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提供了实践参考。
摘要:借助GeoGebra软件的函数绘制、图像生成和图像动态演示功能,模拟展示了绳子上两列波的叠加形态、干涉区域振动加强点与振动减弱点的空间分布;同时,模拟展示了空间中两列水波的动态叠加与干涉场景。旨在以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机制,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直观、动态的视觉体验,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科学探究在帮助学生实现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仿真实验为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提供了可视化、交互化的新支撑。基于概念转变理论,构建了一种促进概念转变的仿真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在“问题驱动一证据收集—解释建构—交流评估"的探究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认知冲突生成与科学概念建构的连贯机制。以“波的形成”为例,阐释了如何借助 PhET仿真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在仿真实验支持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实现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行,跨学科实践已成为初中物理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一环。如何科学设计并高效实施此类课程,成为物理教师迫切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以“制作隔音房间模型”为例,将STEAM教育理念与项目式学习模式有机融合,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展示、交流并评估。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