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各国在求和平、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共同挑战,团结、协作、对话的呼声空前高涨,但猜疑、分裂、对抗的痼疾仍然阻碍着国际合作的步伐,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是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是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进步,还是让傲慢和偏见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站在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相互尊重、和
生存在社会的有机整体中,人与社会、人与人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在这种相生相谐的关系中,学会和谐共处是谱写华丽人生篇章的关键。 当代青年在与人共处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并不会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发展,时常发生碰撞。这种碰撞是向良性方向发展,还是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和谐共处。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学会和谐共处。 “以和为贵”的思想是古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此中的“和”
古人曰:“文以意为先。”清代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思想的作文没有灵魂。言为心声,“意”“言”合一最能反映一个考生的语文素养,也反映着考生思维品质的高下。高考作文要有深厚意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要表现深厚意蕴 高考作文允许考生自定立意,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要力求有情怀、有境界、有思想。 1.有情怀 立意要体现出健康的情怀,表现
高考作文要有思想深度,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要不拘于表象、不拘于一点、不泛泛而谈、不重复他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背后的因果关系。 1.找规律 即由个别到一般,通过个别人、个别事、个别现象,找出普通的规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
学习任务 很多考生对于文言文阅读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在根本没有弄懂文本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转入赏析。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犹如空中楼阁,收效甚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别很大,会影响我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吕叔湘在《语文常谈》中谈语言的演变时说“文字虽然不是语言的如实记录,但是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方面,“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对古代语言的演变获得一定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孟子·尽心上》有言:“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在孟子看来,一个人如果能不做那些自己不该做的事,不贪图那些自己不该要的东西,这样就行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对于这道哲学思辨类材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这句话道出了为人处世的绝妙真谛——无欲无求,心行正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若能坚守内心的底线,不越雷池一步,不贪图名利,就能行稳致远,成就非凡。 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贤以他们的言行诠释了这一真理。文天祥,这位南宋的忠烈之士,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誓死抵抗外敌。他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气节,不为权势所动,不为富贵所屈。他写道:“人生自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孟子的“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在道德迷宫中前行的道路。它告诫我们,做人应坚守道德底线,恪守行为准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宁静。 坚守道德底线,是对个人品格的捍卫。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一道理。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坚守忠诚之心,十九年持节不屈,最终得以回归故土。他的忠诚与坚韧,是对道德底线的最好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