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轴对称是小学数学图形运动章节中的重要内容,不少学生在学习后常常不将轴对称与平移、旋转同等对待,不把它看作图形运动的方式,而是将它视作一种图形。轴对称运动的特殊性和教材编排,以及按教材编排逻辑展开的教学,是造成学生对轴对称简单而狭隘理解的重要原因。对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轴对称的本质,站在整体教学视角,基于教材创新教学思路,在不同阶段教学中体现轴对称的运动属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深刻理解,从而实现对轴对称本质化、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
[摘要]以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单元为例,通过解读教材内容、课程标准以及了解学情,分析、设计单元学习路径,开展单元视角下的课时教学活动。设计指向数感培养的单元整体教学,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为例,结合单元内容,制订单元素养目标,依据评价标准,设计表现性作业。教师可通过直观模型、探究活动等方式,设计趣味性、多元化、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的表现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摘要]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百分数的认识"内容从数与代数领域调整到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百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教师可通过横向比较,明晰课时教学主线;解读课程标准,落实课时核心素养;整体建构,开展课时素养教学。这样能使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统计思维去理解和分析数据,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教师可从“主问定方向”“搭桥架脉络”和“探究促深度”三个层面展开思考:从课文标题入手聚焦主题,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文本;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情节结构,补充背景资料挖掘文本内涵;在内容留白处推测人物心理,于情节矛盾处分析人物抉择。这样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文本,形成系统化阅读能力。
[摘要]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蕴丰厚,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非常适合学生朗诵、品读、模仿创作。在现代诗教学中,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学情,教师可以把朗读、品味、模仿创作等作为重点,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体验,在品味中咀嚼鉴赏,在运用中提升表达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联结学生生活、拓展阅读及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摘要]"践礼养德”是一种注重行为实践的品德养成教学理念。教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富起来到强起来》一课,教师可引入项目化学习,探究“践礼养德”项目化学习范式,根据项目主题设计驱动性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践礼养德”具身体验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将项目嵌入学生生活分解驱动性问题,将项目融入具身活动推进教学方案的实施,让项目深入具身体验以激情启思,从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摘要]基于课程综合理念而设计的“船行千里”美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融合多学科核心知识和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主题,以驱动性问题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兴趣确定驱动性问题,根据学生认知发展和知识探索逻辑设计活动流程,基于项目探究需要提供学习支架,实施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探索、学习迁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
[摘要]小学美术课后服务是深化美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艺术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葫芦彩画”课程的设计,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还弥补了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短板,使学生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在课前设计预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积累葫芦及葫芦画的相关知识;再从赏析内容、解决问题、丰富体验、联结生活等方面,促使学生深入了解、制作葫芦画;最后通过拓展延伸助力学生持续学习、思考,从而多角度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推动课后服务体系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摘要]乐器教学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音乐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落实艺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挖掘乐器的文化内涵、合理选择乐器、融合乐器教学与演唱教学,以及组织学生开展创意实践活动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兴趣,凸显乐器教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
[摘要]项目化学习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更注重技能的应用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在体育教学,尤其是技战术教学中具有显著优势。项目化学习视域下,教师从单元目标制订、核心任务设计、驱动性问题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开展篮球大单元教学设计,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技战术的掌握,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战术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其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摘要]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小学英语创新活动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客观分析、辩证思考、合理推断和系统整合,从文本的字面意义中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含义,通过多角度、多样化的思维活动,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最终实现从知识掌握到能力提升再到素养发展的转变。
[摘要]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一个动态化的展示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互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尤其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从他们的课堂参与度着手。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实际、学习兴趣、学力基础等诸多因素,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升级,为学生搭建崭新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启动认知、激活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英语高品质课堂的构建。
[摘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的重要使命,而学好英语对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精准把控课标,开启“备"之端口;依据学情特点,规划讲授方略,展开“教"之过程;汲取文化养分,落实“学”之实践;采用多样方法,科学实施评价,凸显“评”之成效;依靠作业布置与家校互动,达成“练”之拓展。这样构建集备、教、学、评、练于一体的教学路径,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提供助力。
[摘要]基于幼小衔接的教学思考,对2024年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我上学啦”单元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创设丰富的育人条件,衔接合适的学习环境;了解幼儿的学习实际,衔接合适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发展的阶段性,衔接合适的学习经验。通过设计“可爱的校园”“认识新同学”“我们的操场”“好玩的游戏”“秋天的果实”这5个课时的教学,意在为幼小衔接做好准备,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摘要]数学课程思政“数说党史”的设计与实施,旨在寻找红色资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的新一代青少年,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基于对数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内涵的分析,设计“数说党史”数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活动:借助历史故事视频,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借助"南湖红船精神”,引导学生探究数量关系;借助“破解国旗高度”,引导学生探究经过时间;借助“走向最终胜利”,引导学生探索相遇问题。
[摘要]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把抽象的知识变成有趣、具体、易懂的内容,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降低幼儿学习的难度,在幼小衔接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功能。作为幼儿数学教师,可以把绘本阅读与数学教学融合在一起,从选择合适的数学绘本、教会阅读的方法、丰富绘本阅读内容及迁移绘本阅读经验等方面展开教学,让幼儿爱上阅读、爱上数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摘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传授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标,最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通过立足学段特点、深挖思政元素、优化教学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融合多门学科等策略,在课堂上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摘要]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和全面的育人观,课程思政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要深入分析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挖掘体育运动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探究融入思政教育的策略,以促进立德树人目标在课堂中的落实。
[摘要]劳动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要经历,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劳动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学校可深入挖掘劳动教育与德育的融合点,开发“节日劳动清单”,如孝亲节“五心”劳动清单、教师节“五礼”劳动清单、爱+”日“五爱”劳动清单、公益日“五益”劳动清单等,并以此设计劳动作业。这样的“节日劳动清单”,既是劳动实践的指引,又是促进学生道德生长的载体,可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发展他们的道德认知,涵养道德情操,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整合国家课程和地域资源,挖掘数字化潜能,构建一个三级进阶、“五育”融合的劳动项目序列,借助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聚焦劳动情境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科融合、小组合作等途径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同时,通过线上线下形成整体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体系,以“四步"联动、层层推进的方式,促进劳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摘要]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摆的快慢》一课为例,通过重构教学内容,融合项目式学习与工程实践探究,创生设计方案,可以实现科学课堂教学创新。科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开展项目式学习,通过重构、融合、创生等方式,使教学内容项目化、方式实践化、过程进阶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互联网 + ”进课堂成为未来教育的新趋势。教师可将“互联网 + ”精准应用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关注学生主体、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探索出精准自学、精准探究、精准展示的三“精”实验教学策略,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验准备、操作的精准度。
[摘要]模型建构是帮助学生探索科学本质、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抓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从溯源原型、模拟推演、模型运用等路径出发,引导学生在概念认知、模型建构、知识迁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全方位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落实科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摘要]"玩科学”着眼于当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立足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重构小学科学教学。玩科学"课堂坚持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主要包括想玩、试玩、知玩、会玩、玩好等五个阶段,使学生能够沉浸式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动脑动手,实现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摘要]书法教育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小学书法教育仍面临着多重困境。以H小学为例,该校系统分析“多元一体”书法教育模式,从营造书香校园文化、打造精良书法师资队伍、重构书法课程教学体系、开展书法主题活动和夯实书法教学保障机制等举措出发,不断推进书法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通过下好德育“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织密德育“一张网”做好实践育人、各方拧成“一股绳”做好管理保障等举措,能够有效发挥项目化学习在小学德育中的育人优势,不断促进小学德育学教方式的变革。
[摘要]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学校所关联的各种关系之所以表现出盲目、焦躁、消极、不信任等状态,一个深层原因在于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及家长忽略甚至遗忘了彼此的关系以及关系背后的“意义”。因此,当下的学校管理需要重构有价值感的意义,赋能自我关系;重构有安全感的意义,赋能师生关系;重构有促进感的意义,赋能同伴关系;重构有伙伴感的意义,赋能家校关系。学校通过重构意义感,可为管理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