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柱,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然而,当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还面临着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职普壁垒尚未完全打通、内驱力不足、政策制度不健全等短板。如何构建高质量现代职教体系,赋能教育强国建设,已成为新时代
摘 要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程,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更符合基本认知规律的教育,是与人类伴随更久的教育,是更易展现学习效果的教育,是更具创新需求的教育,是更能与人工智能互益共生的教育,是更具国际通用性的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充分彰显以上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将展现出六大未来图景:更加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崇尚,更加面向人人、面向终身,学习体验更为积极和丰富,教学内容更可能与实践创新实现孪生,实
摘 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聚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矛盾,提出了职业教育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问题与主要任务,是教育强国“六大基本特质”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职普关系”与“产教关系”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两对主要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都与其密切相关。职业教育改革应锚定两对关系,瞄准在融合融通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
摘 要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在内涵特征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自主性、融通性、高质性、完备性、实践性、现代性、国际性和可持续性等鲜明特征,遵循政策驱动、教育底层、技能积累、空间生产和实践创造五大逻辑;在属性要求方面,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秉持政治属性、人民属性、
摘 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和职业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之一。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应然之举,也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有力支撑。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结果,对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职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培育新型劳动者、打造新型劳动资料、拓展新型劳动对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但高职现代产业学院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校企组织目标存在差异、学校技术创新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结
摘 要 以科技创新为重心与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象征着生产力的显著跃升,是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技工教育已然成为新时代亟须关注的重点议题。从理论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存在认识论逻辑、价值论逻辑与技术论逻辑。从实践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赋能技工教育存在理念缺失与新旧思维难融、师资缺位与校企合作乏力、数字缺芯与技数结合不紧等现实困境。为推动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技工教
摘 要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提升政策效能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协同是一个涵盖多领域、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基于系统观,构建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协同结构,包括政策主体、客体和运行三个子系统模块。这一结构的运行机理为,通过跨界综合协作、平衡利益关注、多维动态调整、内外环境适配,促进政策要素、子系统联合发力,兼顾各主体合理利益及需
摘 要 数字技术的强势崛起重构了教育生态。置身于教育数字化生态环境中,职教教师亟须提升数字素养以培养数字时代紧缺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从生态学视角看,职教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存在未凸显职教类型特征、缺乏过程性设计、囿于通用式培训及困于封闭的生态环境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培育主体存在未有效利用生态位原理,未充分体现生态链法则,未个性化贯彻限制因子定律,未针对性破除花盆效应等现实羁绊。要为职业教育数字生态环境中
摘 要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也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需要科学合理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在“双高计划”终期验收和二次遴选的背景下,通过已有文献和专家访谈,归纳演绎出反映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水平的要素,构建以高职院校国际化为一级指标、9个主范畴为二级指标、37个对应范畴为三级指标的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从完善顶层
摘 要 县域中等职业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是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受限于县域资源条件与经济环境,县域中职学校面临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突出问题。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县域中职学校是破解县域中职学校资源相对匮乏的关键举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下沉”政策推行存在动力不足、统筹不足、条件不足三个现实堵点。基于“理论层面—程序层面—交易层面”运作机理,“资源下沉”政策的
摘 要 文凭主义源自优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遵循以文凭为标准认证个人能力、分配社会资源的运行逻辑。近代日本形成了文凭社会,使日本高职教育长期面临认同危机。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日本高职教育文凭危机升级,进一步降低高职教育吸引力。为打破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文凭主义桎梏,日本积极采取改革措施,建设高职学位体系,提供专业能力认证;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教育优势;迎合社会前沿需求,培养高层次职业人才。借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