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职业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制度设计,对于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职业院校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革对学生、教师、行业企业参与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
摘要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认识和根本把握,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范式转型与实践路向。我国既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呈现功利主义、结果中心及普遍性目标取向等特征,虽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以适应新时代需求。教育强国建设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以“立德树人”为价值指向、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实践维度、以终身学习理念拓展时空边界、以“类型教育”属性明晰核心内涵。基于此,需倡导功能上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辩证统一、目标上共性底线与多元发展动态平衡、内容上专业智能与核心素养协同培育、评价上过程性与发展性有机融合的应然取向,并通过革新教学质量观念、推动关键办学能力建设、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重构路径,推动新的教学质量观落地生根,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及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
摘要 高职院校治理效能评价从质量评估演进而来,经历从改革探索到深化推进,其历史演进既折射出国家教育治理体系的转型逻辑,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实践探索。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治理效能评价仍存在评价逻辑的“类型错位”、多元主体的“协同困境”、数据治理的“生态断层”、文化转型的“深层阻力”等诸多挑战。基于此,高职院校治理效能评价应确立“类型教育”评价导向、打造多元协同的评价共同体、构建数据驱动的智慧评价生态、完善治理效能评价的支撑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增值赋能。
摘要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高质量发展阶段产教融合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折射出新时期产教融合的时代话语特征。基于费尔克拉夫的批判话语分析理论和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理论建构分析框架,探究市域产教联合体的话语生产与空间实践样态。研究发现,我国市域产教联合体出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和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而产生,呈现出从单一组织到集群组织变迁、从国家层面到省域层面的逐层传递的生产过程。在物理空间分布方面,国家和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特定区域聚集、产业资源聚集、教育资源聚集的特点。在社会空间实践中,各相关主体围绕共同的城市资本,在权力结构互动中呈现出冲突中的协商共治。
摘要“一体两翼”战略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框架,旨在通过省域模式创新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联动,解决产教融合长期存在的协同松散、资源错配、制度滞后等结构性矛盾。研究发现,尽管该战略通过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协同初步构建了创新生态系统,但技术迭代加速与产业需求分化仍制约其效能释放。当前系统面临主体协同缺位、供需结构错位、制度衔接断层、技术适应滞后及利益风险失衡等关键制约因素。基于此,产教融合创新生态系统应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优化教育资源的供需匹配模式、构建动态衔接的制度保障体系、提升技术风险的敏捷响应能力、健全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机制。
摘要 近年来,职普融通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实践的焦点。这一理念旨在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质量,并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职普融通经历了从政策倡导到国家法律层面的制度升华,其核心在于教学资源共享、培养成果互认及发展路径互通。职普融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初步渗透、探索推进、体系构建和深化发展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职普融通不仅体现了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追求,还顺应了经济转型升级、社会人才需求变化及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其多重逻辑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多个维度,共同推动教育体系的优化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实践中,我国职普融通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挑战。为此,需从增加政策引领、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师资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构建评价体系、建设综合高中、加强宣传引导等多方面入手,合力推进职普融通。
摘要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破解城乡人力资本结构性矛盾、推动教育现代化向县域延伸的关键。基于人力资本“生产性积累—动态性配置一持续性再生产”的理论逻辑链条,职业教育赋能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呈现三重维度:职普融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资本积累”,产教融合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完成“资本配置”,科教融汇构建终身学习生态激活“资本再生产”。通过制度创新、实践革新、跨界协同和技术赋能四重行动逻辑,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教体系衔接教育强国战略,创新“双高”人才供给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校地企共同体促进城乡资源重组,建设数字平台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教育强国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共振。
摘要 在数智技术深度塑造公共治理的新阶段,应用数智技术开展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已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抓手。立足“数据驱动—智能适配—动态优化”的三维框架,提出以数智技术升级监测范式、以智能算法强化反馈机制、以多元协同重塑治理模式的整体思路。一是数智技术将质量监测由静态抽查推向实时洞察,显著提升决策精准度;二是智能反馈把单向评价转变为学习一治理双循环,有效激活院校自我改进;三是动态优化治理模式,促使国家、地方、院校形成分层协同的质量共同体。基于此,设计了国家、地方、院校“三位一体”的实践路径,即夯实治理基础,激活治理中枢,构筑治理生态。
摘要 教师创新团队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对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现实样态进行梳理发现,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在教师能力提升、产教融合、模块化教学、共同体建设、组网融通等方面有着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促进职业院校教师创新团队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国家层面要完善制度设计,把好创新团队工作“总基调”;在省域层面要加强管理,用好创新团队整改“手术刀”;在学校层面要锚定前列,争创创新团队“制高点”。
摘要 通过构建“政策力度—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反馈”评估模型,对2013-2023年中国政府发布的31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样本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政策整体效力和政策数量呈现同向变化且波动较大趋势,政策数量对政策整体效力具有显著影响,政策平均效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和2022年政策效力分别达到2次小高峰,主要是由政策力度大所引发。从政策工具视角来看,较多地使用象征与劝诫工具和职能拓展工具,权威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应用不足,激励工具使用最少,政策比较柔性。未来,需要在提升政策主体层级,加强教育部与其他部门横向协同和央地互动,提高政策效力内部结构之间协同等方面完善产教融合政策。
摘要 在推进职普融通、实现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综合高中作为破解传统职普分流困境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当前,传统职普分流存在制度性筛选制约个体发展、社会认知偏见导致机会不平等、路径固化限制终身发展等问题。基于全人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理念,综合高中模式通过重构学生选择权、拓展多元成长路径、革新评价体系,实现从“筛选”到“赋能”的转变。面对选择机制僵化、发展通道单一、课程体系割裂、评价方式滞后以及生涯辅导缺位等现实挑战,宁波经贸学校探索出“零考核”选择机制、“多元化”发展通道、“阶梯式”课程设计、“动态化”教学评价及“精准化”生涯辅导,为学生提供灵活、开放的成长路径。
摘要 爱尔兰在建设技能强国、建构技能型社会中,将技能战略置于国家战略中心,其社会动因来源于由国民社会福祉转向全纳社会福祉的驱力,由生存型技能转向发展型技能的拉力,由非绿色技能转向绿色技能的引力。爱尔兰技能治理困境表现在:组织体系融通不畅,技能供需失配;创业技能缺乏,终身学习不够;弱势群体技能失配,绿色技能不强。据此,爱尔兰采取的技能治理策略包括:强化“全政府”技能治理,构建技能生态系统;开展全民终身技能指导,构建技能习得支持系统;打通技能学习壁垒,阻隔技能失衡。爱尔兰技能战略趋势在于:全生命周期开发技能,增强技能适应性;全方位使用技能,延展技能可持续性;全领域创新技能,提升技能竞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