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评价何为?截至2025年5月,我国职业技术大学增至87所,由之前的“办不办”“由谁办”“办什么”进入到“如何办”阶段,实施职业本科教育不再是一种改革试点,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常态工作。作为新型的学校形态,职业技术大学亟需建立一个适配的育人评价体系来促进自身内涵发展,并以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观和成才观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职业技术大学的内涵建设必须以“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为办学定位
摘要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路径,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实践必然。基于对26名职业本科专业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专业技能增长、学习策略探索、沟通能力提高以及职业素养提升具有赋能效应,但在实践场域中存在育人理念偏差、目标效能错配、资源条件局限、管理机制松散、支撑体系薄弱等问题。鉴于此,为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成效,职业本科院校应遵循培养规律更新育人理念,强化产教融合认知深度;锚定职业能力优化目标效能,提升产教融合育人精度;契合产业升级整合资源条件,拓展产教融合育人广度;秉持规范协同创新管理机制,增强产教融合育人效度;依托多元赋能健全支撑体系,夯实产教融合育人基础。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公办职业本科院校的设立是大势所趋。基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并补充“培养得怎么样”,分别对11所公办职业本科院校专科时期和本科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进行编码及分析,探究样本学校从专科时期到本科时期人才培养实践的发展和变化、问题和不足。在扎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职业本科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思考,构建以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评价为框架,以立德树人、“五金”建设、就业质量等要素为内容的适用于我国公办职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职业本科教育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重要一环。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培养一大批融合“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特质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使命。为明确职业本科育人质量的价值内涵,并提供一种客观、有效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提出构建产出导向的测度体系,并为此开展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计算。结果显示,“就业质量”指标处于绝对重要地位,其次是“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道德养成”“职业技能大赛”“优秀典型校友”等重要评价指标,这为职业本科院校如何提高育人质量提供了实证指引。面向未来,职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应澄明“以生为本”的核心育人目标、探索“职业属性 .+ 学科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技术技能”为纽带的教育体系、强化“三过程”协同的保障机制。
摘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核心实施载体。选取安徽省44所省属本科高校作为调研对象,调研分析发现,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状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产教融合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学科专业与产业对接不够紧密、校企实践基地建设不够稳固、联合科技攻关实效性不强、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联合科研攻关机制,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等支持力度。
摘要在教育强国战略与现代中药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已成为推动中药专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面对新要求,中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困境: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个性成长发展缺位;课程体系设置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双师育人效能不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乏力;实践教学资源供给不足,专业实训与创新平台建设亟待升级。未来,需要构建中高本贯通的分层培养体系,推进课程体系深度优化,建设双师队伍体,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统筹实践教学资源,以提升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职业教育纸数一体化教材是将传统纸质教材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综合性教学资源,价值主要体现为:教育赋能,融合创新提升教学品质,激发学生潜能;技术驱动,智能引领创新技术,促进教材发展;助力社会,均衡发展推动人才供给,促进资源共享。在实践中,职业教育纸数一体化教材建设存在着因政策缺失导致内涵界定不清晰、因技术瓶颈导致内容难以整合、因人员素质差异导致应用障碍、因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难题。未来,需要厘清边界,完善标准规范;促进技术创新,组建开发团队;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完善动态机制,实现教材持续优化,以推动职业教育纸数一体化教材的高质量发展。
摘要教材治理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优化、治理能力提升与育人质量变革的重要支撑。伴随职业教育改革纵深推进,职业教育教材治理在多元协同、制度设计、内容更新、技术支撑、审用衔接与效能评估等方面面临诸多瓶颈,具体表现为协同机制薄弱、顶层设计不足、内容更新滞后、数字化水平有限、审用环节不健全以及治理效能评估缺位等问题。为回应治理现代化要求,需从系统性视角提升职业教育教材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多元协同机制,构建“政—行—企—校—研”联动格局;强化制度顶层设计,完善治理法治化、标准化框架;构建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增强教材与产业发展的双向耦合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平台支撑的智能治理生态;打通审定与使用环节,构建全过程审用闭环体系;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推动治理成效以育人质量为核心精准反馈。
摘要AI技术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发展提供了可能,有利于提高中职教师的心理评估与诊断能力、职业场景适配能力、智能工具应用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以及协同育人能力。当前,AI赋能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能发展面临技术转化能力的结构性缺失、伦理规范与责任界定的模糊性、培训体系的碎片化与低适配性、人文关怀与技术效率的价值冲突等障碍。未来,需要构建“中职适配”的三维技能体系,夯实专业基础;创新分层实践培养机制,加速技能提升;搭建多元协同生态网络,提供发展支撑;制定简明清晰的伦理规范,保障规范应用。
摘要在我国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显现。运用扎根理论对24份学生访谈文本进行深度编码分析,初步探明学生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学习动机功利化、学习过程模式化、学习评价维度偏窄化等问题。基于此,在“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提出了涵盖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个维度的具体实践策略:构建聚焦学生纵横发展的目标模型、构筑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改革框架、形成以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评估体系。
摘要技能人才培养对于筑牢强国之基、立业之本、提升技能型社会建设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41届至第46届49位世赛奖牌得主的成长故事文本,采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技术,归纳出世赛奖牌得主技能成长的核心影响要素,即个体倾向性、先前积累、集训过程、心理发展、专业技能、重要他人、社会时代变迁和价值反馈等8个主范畴,以及兴趣、动机、理想、先前知识积累、先前技能积累、能力、意志品质、情绪调控等56个副范畴,各因素紧密联系从而内驱外推地建构了世赛奖牌得主的技能成长机制。为更好地促进世赛奖牌得主技能成长,应同步心理辅导,坚持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与正念训练并行;深化产教融合,增加世赛选手企业实践的学习经历;数据驱动赋能,构建训练过程评价模型。
摘要学分认定与转换机制可为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多样化的学习路径。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政策导向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产业变革对人才的需求重构、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革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全球教育治理的经验启示,成为推动我国高职学分认定与转换深化改革的逻辑动力。面对教育强国建设新要求,我国高职学分认定与转换面临学分认定标准不统一、学分转换与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学习者对学分认定与转换了解不足、用人单位对学分认定结果认可度不高等现实挑战。未来,需要从构建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完善学分转换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增进学习者和社会的认知与认同四个方面来推动我国高职学分认定与转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