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教育部在长沙召开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部署推进会,全面部署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教育评价改革试点”。今年是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全面启动之年,将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相结合,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开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应然之举。 第一,瞄准国家职教改革重点,把握高职办学能力评价战略定位。2003年以来,我国先后组织四轮高职评价。2003-200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明确将职普融通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2025年,《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整合发展”,职普融通成为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推进职普融通体系构建,是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期,我们聚焦职普融通这一
摘要职普关系属于社会学范畴,受其他社会子系统制约,应放在大的社会结构中来研究。我国在从学历社会迈向技能社会的进程中,技能优先逐渐取代文凭优先,职普关系也随之发生转变。运用功能论、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社会学理论工具,分析发现技能社会建设可以通过重构教育功能、重建社会制度、重组教育关系以及重塑教育交换价值,消除学历社会存在的职普间的价值失衡、二元对立、互动障碍、马太效应等现象,促成平等持续、和谐互通的职普关系。与此同时,也要注意规避从学历社会到技能社会的职普关系转向中可能发生的“文凭无用”“利益冲突”“技能窄化”等风险。
摘要构建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从教育系统内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该政策的提出不仅是回应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促进教育公平、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服从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都有深层的底层逻辑。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尊重规律、服从逻辑、直面问题、因需施策,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取得实效。
摘要在国家持续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导向下,职普融通改革正成为推动两类教育体系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作为职业教育前移与基础教育融合的交汇点,被赋予了激发技能兴趣与生涯意识的核心使命。职业启蒙不仅有助于支持学生生涯发展,也为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性动力。然而,当前职业启蒙仍被简化为兴趣培养或职业认知的浅层实践,忽视了其更深层的教育本质。为此,应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评价机制三方面入手,推进职业启蒙在中小学课程中深度融入,并完善职业启蒙的外部支持体系。
摘要职普融通是我国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二战后,澳大利亚经历了职普融通的尝试与探索,并在产业转型、社会公平、终身学习等新的时代背景下,再一次进行了深入改革,构建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纵横交错融通的教育生态体系。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其以教育生态重构为核心,着力开展课程体系的结构性重构、构建职普教育证书互认协同体系、拓展公平化发展渠道,促进了职普融通教育目标的实现,并在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从单向管控到协同共治、从刚性结构到柔性适配、从普惠供给到精准干预的特征。
摘要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的技术体系与产业格局,并赋予职业本科教育“三大新使命”,即培养新质人才、发展区域新兴产业集群、深化绿色低碳转型。基于嵌入性理论,构建“技术、时间、市场、空间、治理、文化”六维嵌入框架,对“三大新使命”逐维开展制度分析。据此,提出职业本科院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嵌入性制度建设策略:区域政府应以“新质人才—产业集群—绿色低碳”为驱动,完善规划与激励;院校需从“发现—传授—转化”发力,系统提升办学内驱力;企业应以“技术输出—人才培育—文化融汇”协同,提升合作质效。
摘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以“高层次”为核心、“岗位需求”为导向、“双师型”教师为抓手、“校企合作”为载体的培养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类型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目前仍存在教育类型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专业评价机制待完善,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校企合作形式单一,“双师型”教师占比低、师资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基于政策导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找准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学校办学特色;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探索校企一体培养模式;坚持“外引内育”原则,强化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动态落实评价监测与反馈;合理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数据生态系统。
摘要2025年5月2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之平行论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论坛”在长春举行。论坛围绕教育强国视域下建设职业教育体系的定位与方向、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和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等核心议题展开探讨。面向未来,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应建设以适应性、国际性、融通性为方向,以高质量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为重心,以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为支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摘要我国本科教育体系存在“中部塌陷”现象,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是补齐短板的重要抓手。《新时代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改革研究》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系统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改革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该著作聚焦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勾勒了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改革的时代“画像”,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四阶段”发展理论、应用型本科高校“三层次”类型理论和“五位一体”多元评价模型,并基于专家访谈和实证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为破解评价同质化、提升应用型办学质量等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摘要探究博士生到高职院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和多重路径,对解决高职院校引进博士生困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理性选择理论,建构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研究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混合的方法进行分析。PLS-SEM的结果表明:人才引进政策、劳动力市场环境、学习投入、学术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职业认同对博士生高职就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fsQCA的结果表明:存在观念认知驱动型、学术发展抑制型和政策市场驱动型三条影响博士生选择高职就业的组态路径。综合研究结果,建议高职院校在引进博士生方面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完善制度供给,优化市场环境;差异化科研定位,突出应用科研导向;提升社会声望,增强职业认同感。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一坦桑尼亚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经历了酝酿阶段、阔步阶段以及跨越阶段,彰显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坦桑尼亚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呈现出合作主体的协调性、合作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合作品牌的建设性的发展动向。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一坦桑尼亚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发展,需要从凝聚合作共识、深化合作育人、尊重合作差异、创新合作方式四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