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我国设立技术师范类院校以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始终肩负着为职业院校培养合格师资的使命。在20世纪80年代至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中,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扩张,大量中等职业学校对专任教师产生了迫切需求,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由此获得了快速发展的体制空间和政策支持,其本科毕业生一度成为中职教育的主要师资来源。这一阶段是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制度繁荣期。
摘要回顾历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不仅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师资,也创新了一种特殊的师范教育类型、开创了“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形成了“三性”办学特色、构建了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探索了职教高考、中高等教育衔接、本科院校培养技师模式等,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在产业升级、群众期望、教育普及化、人口结构巨变、政策转向、职普双扩等背景下,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面临本科职教师资需求下降以及职教专硕供需两不旺的困境。面向教育强国建设,需进一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层次,扩大专硕培养规模,并实行本硕衔接培养制度等;专业博士要加快构建多主体、多渠道、多形式的培养格局。
摘要在当前我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培养职教师资的主阵地。以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智慧、生存态度四个维度审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生命周期,发现其处于成长期。根据当前我国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所处成长阶段的特点,从办学品质、教学体系、办学水平三方面出发,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发展路径是: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增强社会服务力,从而赋能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
摘要弘扬与传承教育家精神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利于打造一支立德树人、自信自强、技能精湛的职教师资队伍。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具有深刻的政策话语逻辑、社会文化逻辑和历史发展逻辑。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的核心内涵包括:心有大我、钟情职教,坚定报国之志;言为士则、立德树人,兼怀仁爱之心;敬业乐群、因材施教、结合学用之道;胸怀天下、自立立人,服务社会之意。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的实践路径是: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引领准职教师资师德师风建设,赋能职业师范教育课程改革,导航准职教师资择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9-0027-07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环境责任感与技术改进、效率提升同等重要。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理论、价值、实践的三重逻辑向度,正视政策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匹配效度欠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过度张力、人才培养定位与绿色发展需求之间的低效匹配等现实困境。对此,绿色技能人才培养需从优化
摘要绿色职业教育是助推经济社会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双碳”目标下,受到全球气候治理呼唤、节能生产要求以及教育功能融合推进的驱动,使得绿色职业教育从萌芽阶段逐渐走向成熟。绿色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专产耦合—培养升级—功效进阶”的实践逻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持续扩大专业设置绿色化程度,强化课程教学绿色化导向,扩展技术创新绿色化服务。基于此,应构建制度网络,助推绿色职业教育高效发展;形成治理契约,引导绿色职业教育有效发展;营造文化氛围,实现绿色职业教育长效发展。
摘要普职分流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诉求的重要教育分流方式。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普职分流逐渐向职普融通转型。从普职分流走向职普融通,其政策动因主要包括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受教育权内涵深化、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教育政策实践渐进选择四个方面。政策转型中还存在职普融通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否还应分流、何时分流、用何方式分流等政策困厄。为此,应激发职教“内生力”,扭转职普难通认知;拓展职教“上下限”,促成职普关系对等;架通职普“立交桥”,创造职普融通条件,推动职普融通目标的实现。
摘要类型属性视域下,职普融通的本质是要求职普两类教育在纵向上实现贯通和衔接、横向上实现等值和流动及系统层面的环节和过程交汇。推进职普融通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拓宽学生选择空间的共同要求。然而,职普融通在横向层面存在职普等值难、融通形式单一单向、资源融通浅层等问题;在纵向层面上存在升学渠道不畅通、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阶段融通难等问题;在系统层面上存在政策体系性不足、职普发展不协调及与产业和经济脱节等问题。为此,需要创新职普融通模式,完善横向融通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建立纵向衔接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职普系统融通。
摘要新制度主义视域下,数字技术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包括规制性制度、规范性制度和认知性制度。其中,法律法规类和政策文件类规制性制度在安全性和公平性维度上缺乏有效供给,发展规划类和实施方案类规范性制度在系统性和人本性维度上遭遇公共危机,价值观念类和行为逻辑类认知性制度在引领性和延展性维度上面临失序风险。克服上述制度困境,需要坚持安全为基、公平为要,加强法律法规类和政策文件类规制性制度的有效供给;坚持系统设计、以人为本,消除发展规划类和实施方案类规范性制度的公共危机;坚持认知更新、角色重塑,化解价值观念类和行为逻辑类认知性制度的失序风险。
摘要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既包含数智化发展下的职业教育应对,也包含职业教育改革中的数智化发展,具有需求的牵引性、价值的导向性、变革的系统性、实践的复杂性等特征。究其发展动因,从外部看是因为数智化正在重构产业组织模式、重建产教融合生态、重塑教育实践样态,从内部看则是因为职业教育办学能力亟待数智化改造、人才培养亟待数智化变革、治理体系亟待数智化重组。实践中,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至少已呈现出五个方面变革趋向:在培养模式上,从统一标准走向个性订制;在课程设计上,从相对独立走向开放融合;在实践教学上,从低效课堂走向虚拟仿真;在教师能力上,从专业素养走向综合能力;在教学资源上,从单一孤立走向多元泛在。
摘要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厘清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驱动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基于赋能理论,从资源支持和组织能力两个维度提取人才支撑、技术支持、文化服务、组织帮扶、制度建设、多元参与六个要素,并通过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fsQCA)方法分析43个典型案例,从组态视角探索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驱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单一要素并不构成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八种组态构成了四种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驱动路径,包括技术支持和多元参与双驱动型、文化服务型、组织帮扶型、制度建设型,不同条件变量组合均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人才支撑并非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条件。因此,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需要坚持联动思维,注重多元组态的协同驱动效应。
摘要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一直是德国经济繁荣的支柱,其双元制模式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与工业需求。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体系面临着结构性调整与人才供需不匹配等挑战。通过追溯德国职业教育的历史演进,结合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以及梅斯伯格的空间社会学分析方法,对德国联邦统计局2001年至202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现象及成因分析,研究发现:出生率下降、学术化倾向及传统双元制职业教育机会减少导致生源萎缩与企业学徒岗位空缺;区域经济差异加剧劳动力空间分布失衡,未来需通过制度调整与劳动力市场重构应对人口变化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