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人新的历史时期,国家政策、重大项目与地方探索的“组合拳”,推动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宏大探索亟待理论的积极阐释,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需要理论成果的有效回应,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同样期待理论研究的科学引领。因此,推动体现中国特色、突出中国风格、彰显中国气派的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意义
摘要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既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又是推进职教强国建设的必要知识供给。职业技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合乎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演进规律、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合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合规律性、合价值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然而,职业技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面临着新的挑战:话语影响力小,话语体系建设上拘固于“照着讲”;学术生产力弱,学术体系建设上缺乏原创性;学科主体性差,学科体系建设上学科范式缺位。因此,新时代职业技术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以学科概念供给为基础,兼顾中国特色与世界水平,建构基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和文明互鉴的学科概念;以学科理论建构为核心,兼顾守正创新与与时俱进,实现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理论建构的创新发展;以学科范式确立为目的,深化跨界融合与原始创新,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科学范式。
摘要从“人一技术—世界”的技术现象学角度构建我国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三性维度,具身性指向高技能人才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进行学习,在教育元宇宙等技术的赋能下,高技能人才在虚拟场域中开展具身学习、掌握情境化的知识;代具性指向智能技术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义肢”,即智能技术成为人的身与心的延展,人可以一定程度地不在场而进行人机协同的知识生产;文化性指向智能时代高技能人才的知识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引导机器实现人机协同的道德提升,防止“唯技术论”。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目标指向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型与数智型的高技能人才,助力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化发展、破解“卡脖子”的技术发展瓶颈,进而形成指向未来的中国本土化职业教育新样态。构建职业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路径是:形成数智化高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知识体系;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数智化的知识生产路径;建设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的知识生产载体。
摘要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下,构建职业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提升学科地位、服务国家发展的重要命题。基于知识流动理论,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从职业教育学科的知识吸收数量、质量、新颖性、跨学科性及知识扩散的广度、强度、速度等指标揭示学科的知识流动规律。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学科的知识吸收数量、质量和跨学科性随时间显著提升,新颖性波动较大;职业教育学科的知识扩散广度和强度呈递减趋势,且知识吸收对扩散未有显著影响,体现出职业教育学科知识存在碎片化积累、理论供给不足、跨学科影响力弱等问题。基于此,职业教育学科需通过强化方法论建构、重构价值论根基、筑牢本土化理论话语、重塑技术时代知识论范式等举措进一步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摘要技能型社会建设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提出时代挑战。面对职普割裂导致技能片面化发展、技能错配与文化价值遮蔽等三重危机。职普融通应从个性化价值回归、社会化价值彰显以及文化化价值升华等三个方面重构价值框架,形成技能型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人力资本增值和技能文化建构等三重维度框架体系,进而构建职普融通的现实进路。一是构建技能型社会公民素养培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协同发展;二是构建制度政策、教育系统和校企合作等三个维度的社会支持,赋能技能型社会的技能供给;三是构建社会文化观念、职普选择文化、职普治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四维度技能文化体系。
摘要职普融通与普职融通具有相似字眼,但二者并非仅是词序转换,其价值旨趣也迥乎不同。相较于普职融通的“被动性”,职普融通呈现出“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彰显职业教育的主体身份、强调职普融通的终极价值以及凸显职普融通的战略地位。同时,为克服职普融通实践中的单向融通困境,源于生态学的共生理论可为其提供有益启示。基于共生理论,职普融通共生体包含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政府、企业及受教育者等共生主体;最理想的共生模式是一体化互惠共生;职普融通共生体建设需有政策、制度及文化环境保障。完善职普融通共生体建设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联动共生单元,促进价值观念融合;二是优化共生模式,提高共生单元合作质量;三是改善共生环境,培育职普融通共生土壤。
摘要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有着丰富内涵,主要指向以学为本、技能成才,内蕴德技兼修、精益求精,强调因材施教、惠及全民,鼓励知行合一、终身学习等极具时代性和发展性的文化力量。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能够彰显职业教育育人使命,形成多元主体教育生态,锻造职业道德基本修养,构建科学育人制度体系。为更好地传承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应坚守育人初心使命,为传承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构建中国话语;秉持工学交替理念,为弘扬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打造实践平台;聚焦育人形象打造,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育人长效机制,为传续中国特色学徒制文化提供制度保障。
摘要 文化振兴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不仅催生了乡村文化内部矛盾的融合,同时也形塑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文化生态的改善。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乡村文化的转型,进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深度融合,须构建一个涵盖乡村“精神化”“人本化”“知识化”和“产业化”四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机制,形成职业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互动螺
摘要受社会分层、文化变迁及教育制度等多重结构的规制,我国农村家庭一改以往“趋普避职”的教育选择,在高中教育阶段呈现“趋职”的行为偏好。通过深入研究中部和西部两个农业县的乡镇和村落家庭发现,乡土社会文化孕育“安身立命”的生存法则、农村底层家庭谋求“降低风险”的利益偏好以及农村底层群体争取“最优路径”的教育策略,形成农村家庭命运共同体的“趋职”教育选择与主体理性。为此,中职教育要努力突破发展困境,及时回应农村底层家庭的教育需求,为农村籍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机会和就业选择,发挥农村职校生的个体价值。
摘要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是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补充的重要资源,开展老年人职业再教育是积极应对新时代老龄化的关键举措。施洛斯伯格的过渡理论为低龄老年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体现了低龄老年人在进入、经历和走出职业过渡阶段的动态需求。因此,低龄老年人职业教育发展应从职业过渡的不同阶段推进:在进入阶段,加强制度保障、认知转变、学习互动;在经历阶段,推动资源联动、数字赋能、课程改革、教学适老;在走出阶段,加强实践、促进终身学习、完善适老评价体系,从而充分发挥低龄老年人在积极应对老龄化中的作用。
摘要欧洲的技能战略备受世界关注,技能智能是技能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基于欧盟委员会、欧洲就业与职业培训研究中心的官方信息、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及其他资料,梳理自2010年技能智能启动以后13年来的技能智能重点与进展,结合相关技能智能理论与欧洲多国技能智能实践,研究发现:欧盟在面对技能革命新挑战、融合多种技能预测方法新要求以及赋能技能生态治理新使命的背景下开发了新一代技能智能。新一代技能智能有机嵌入在功能良好的技能生态系统之中,在组织上体现系统化方法和反思性路径;在资源上能够扩展工具、方法和专业知识;在信息使用上有助于政策制定和职业指导。实践新一代欧洲技能智能需要政策承诺和全民性的奠基、先进工具和协调方法的支持以及利益相关者和网络思维的介入。欧洲经验可以为我国技能智能建设提供如下借鉴:组建技能智能联盟,利用公共合同委托开发技能智能,加强技能智能研究方法集成。